序《闽南漳州传统私塾吟诵》
汪毅夫
福建省漳州市漳台文化交流协会编辑的《闽南漳州传统私塾吟诵》,即将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让我从这本新书的书名说起。我们今天经常说及、也经常听到的“课堂传来的琅琅读书声是朗读课文的声音(课文的另一种阅读方式是无声的默念)。这本新书会让我们听到和知道,从“闽南漳州”旧式学堂(其中包括“传统私塾”)传来的“琅琅读书声是用“漳州”腔的“闽南”话“吟诵”课文(主要是古诗文)的声音。“吟诵也是一种阅读方式。“吟诵”古诗文的声音往往具有节奏感、富于律动的美:古诗文本身具有的或者“吟诵”者有意为之而附加的音高、音长、音强、韵脚和停顿有规律地往复出现,如歌一般,相当悦耳。清代末年,全面兴办新式学堂,官办的府州、县学,官办民助或民办官助的书院,以及民办的私塾逐步消失或限缩,保持旧有教学传统(包括“吟诵”古诗文的传统)的私塾也就被称为“传统私现在谈“闽南漳州传统私塾吟诵”的学术传统。
现在谈“闽南漳州传统私塾吟诵”的学术传统。《漳州市志》人物传记:“王履亨字咸熙,号复一(1856~1940年),:漳州城区人。家境贫寒,王履亨少年时曾在缘觉寺僧舍苦读。清光绪四年(1878年)22岁时中秀才。宣统二年(1910年)征举孝廉方正,以岁贡投吏
部铨选,得县丞之职,辞不就。辛亥前后掌教郡南义学和主持上苑街两所私塾。学生分蒙科、选科、特科3班。王氏重视启蒙教育,以为'童稚之天性未漓动以恳恻至情,其感发弥挚;晓以伦常大义,虽久远难忘因而取《小学》《五子近思录》为入门课,以四书五经为主课,不授《昔时贤文》和尺牍等俗书。”王氏宗敬堂是清末漳州传统塾学的一个典范,一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其坚守的传统私塾的教学方式仍然在漳州乡村学校中保留。王成熙之第五子王作人自幼接受传统私塾教育,长期执教于乡村侨办小学,始终保持传统教学方式,包括用漳州方言吟诵古典诗王威熙干作人父子年龄相差64岁,加上王作人承袭家学、从塾师到人民教师的特殊教学环境,使得传统私塾吟诵得以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关于王作人的闽南方言造诣和对传统吟诵的传承之功,《漳州市志》记:“王作人(1919~2006年),出生于漳州城区一个书香门第。他14岁时在四兄王迪庄办的上苑街的'砾斋蒙塾’执教,抗日战争开始时在石亭埔尾开设私塾,历时3年后因父亲去世而停办。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下半年,他受聘于进德女中教帅年),角美杨厝碧湖华侨小学复办,校方原拟聘请王作人的长兄王迪光主持校务,王迪光因年事已高而推荐王作人到该校任教。从那时起,王作人在杨厝碧湖华侨小学工作长达33年,为碧湖培养了许多人才。1980年在厦门大学教授黄典诚的推荐下,王作人调回漳州教育学院,担任设在学院内的汉语大词典龙溪地区编写组工作。调回当年,他就办理退休手续,但他退而不休,汉语大词典编写组正需他这样语言功底深厚的人才。他博学、谨问、慎思、明辨、笃行,多年来对黄道周、何楷、郑开禧等地方先贤的著作颇有研究。王作人对语言学的贡献还在于他为新编的《漳州市志》的方言志提供很多濒于失传的词汇,为保留闽南方言这个语言的活化石尽心尽力。他还是漳州地区能用闽南语吟咏古诗文的仅存的几位老先生之”又记:“在父亲的培养下,王作人成长为一名德学兼备的私塾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在王作人的影响下,王氏名师辈出1992年教师节,他的家庭被福建省教育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工会、省中小学教师奖励基金会授予'优秀教育世家:王作人以他深厚的语言造诣,对中国语言学、对漳州地方文献保存及地方志事业做出贡献。”王氏父子相继在地方志中立传,是漳州市政府对于他们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行为的褒扬,对于王氏父子所传承的传统塾学吟诵的肯定,显示了漳州文化界在文化遗产保护上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1979年秋冬之间,与王作陈正统,有感于漳州传统塾学吟诵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记录吟诵声音资料的紧迫性,遂利用节假日,录制了王作人吟诵的《诗经》《离骚》和唐宋诗文等,时长1000多分钟,抢留了“闽南漳州传统私塾吟诵”的一份资产。《闽南漳州传统私塾吟诵》一书的编写团队成员(包括陈正统)无一不是王作人先生的弟子(包括私淑弟子),他们于传承“闽南漳州传统私塾吟诵”用力甚勤。
闽南师范大学在闽南文化在闽南文化研究方面有很强的力量,如施榆生教授用漳腔闽南语吟诵古诗文,自有其家学渊源,功夫了得),建议闽南师大同漳州地方文史专家密切合作,整合学术资源和学术成果,共同推动“漳州吟诵”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者系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