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9 00:0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沈世豪 何 英



感悟历史 启迪后人

——浅谈《毛泽东在闽西》的创作

 

沈世豪    

 

 

图片2.png伟人毛泽东130周年诞辰前夕,我和沈世豪教授合著的《毛泽东在闽西》,由作家出版社隆重推出。此书一面世,就受到读者的高度评价。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专家、福建师范大学原校长李建平教授在读完此书后,热情发来微信:“这是闽西儿女献给伟人的一份厚重礼物,此其一;其二,该书为中国共产党在1930年前后在闽西的活动提供了翔实的内容,为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的完整编写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三,为毛泽东传记的编写增添了在闽西那几年翔实而生动的宝贵材料。毛泽东作为一个世界性的领袖人物,其中外传记成百上千,但在闽西那几年的记叙却语焉不详,这不能说不是个缺憾!该书的出版使这一缺憾得以弥补。”

我们非常感动。

 

(一)缘起

 

我们并非是研究党史尤其是研究毛泽东的专家,但是我们近年在闽西这片红土地采风时,一再被一代伟人毛泽东在闽西进行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和闽西人民为中国革命的流血牺牲所感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闽西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萌发地。

毛泽东在闽西这片红色土地上前后生活了5年多时间,闽西的六个县市,还有原来属于闽西的宁化、清流、归化以及附近的建宁,都留下了一代伟在不可磨灭的足迹。毛泽东在闽西的故居高达数十处,堪称全国之最。毛泽东在闽西丰富、曲折且险象横生的经历和领导中国革命的光辉实践,永远是一盏让我们感悟历史、启迪后人的明灯。

毛泽东在闽西两起两落,面对国民党的一次次残酷的围剿和党内左倾错误路线、思潮、思想泛滥的危机,毛泽东始终坚持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书写了镌刻在我党、我军以及共和国史册上的辉煌篇章。

毛泽东不照搬“本本”,又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一切都是从头开始,一切都是新的。

回首毛泽东在闽西这一时期跌宕起伏的实践历程,人们不得不赞叹,毛泽东不愧是个首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探索者,无畏是开创者、不懈的创新者。

毛泽东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深深植根在人民之中。毛泽东在闽西亲自主持了在我党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南阳会议、红四军的多次党代会,尤其重要的是在建党、建军历史上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的古田会议。

毛泽东在闽西的时间虽然前后仅5年多,但却是如此的丰富、精彩并呈现出系统性的风采。写毛泽东的书籍多,却鲜见作家或学者对毛泽东在闽西的这段历史进行比较详尽的全景式的梳理和总结,更为重要的是,在毛泽东思想的宝库中,在闽西的实践究竟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二)找准定位

 

毛泽东在闽西的五年多,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内容丰富却又纷繁复杂。

面对这个厚重如山并具有挑战性的、创新性的题材,我们经反复商量,最后确定以毛泽东思想中最为主要的理论、观点作为焦点进行创作。

我们突出的重点:一是毛泽东1929年12月4日首次率领红四军进入闽,率领几乎陷于绝境中中国工农红军成功地破局,进入三省交界且“三不管”的武平高书,从此扭转了红军自从下井冈山以来的不利局面,进而取得了长岭大捷、三打龙岩和攻打漳州城的大胜。

二是重点紧紧抓住毛泽东在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和命运的重大关节点上,如中国革命的道路、是党指挥枪还是枪指挥党、军事思想,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合作经济思想以及金融战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即反对本本主义、人民至上、民主建政、土地政策 、群众工作、统一战线等专题,进行详细的描述。

三是在具体内容上,除了真实以外,尽量从“讲好毛泽东在福建的故事”的要求,生动、形象叙述,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如入其境、如闻其声、进入栩栩如生的历史情境的审美感觉。

四是注意将人物故事详细地描述同时,特别注意把握人物、故事、环境尤其是可以传神的细节,引起读者的兴趣。

五是注意把握在党内错误路线的斗争中,尤其在关于“是党指挥枪还是枪指挥党”的原则问题上,将历史上曾被史学家们定论为剑拔弩张几乎可以闻到到浓浓火药味的历史关节点的意见分歧和焦点、“前委”和“军委”之争、毛泽东落选了、“九月来信”等,既真实地描写成风波迭起且有风雷激荡的况味,又客观地展示为当年红军领导者之间那特殊年代精彩的历史意见分歧,又展示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睿智,因此毛泽东最后成了胜利者。

六是,毛泽东在闽西的丰富、曲折、险象横生的经历和领导中国革命的光辉实践,孕育、催生、成就了毛泽东思想同时,历史证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人民曾动情地用歌声赞颂“毛泽东是人民的大救星”。殊不知,毛泽东在闽西艰难曲折的经历,书写历史的同时也证明:人民,曾经是毛泽东的救星!

 

(三)创作的感悟

 

闽西的革命史,不仅记述了毛泽东在闽西遭遇的罕见的难和险,同时也展现了毛泽东卓越的智与勇、一代伟人的深情大义和人生传奇。

打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史册,闽西中央苏区无疑是其中份量极重的篇章。闽西,承载着党和人民军队发展壮大历程中太多的艰辛奋斗、曲折探索、成功经验、胜利的希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跟着毛泽东登上天安门城楼的将领们,大多数都曾在闽西战斗过。闽西,无愧是新中国的奠基之地。

毛泽东是人不是神,无法创造没有经历过社会变革和实践的新思想、新论断,于是才有随时代变迁出现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历史飞跃。但其源头却是毛泽东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是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饮水思源,不忘初心。时代一次次地呼唤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也就成为历史之必然。

在采访中,我们踏着毛泽东在闽西的脚印,包括当时属于闽西的宁化、清流、归化以及近邻的建宁,整整跑了三个月。凡是毛泽东在闽西走过的地方,我们基本上都走了一遍,沿途得到有关部门的全力支持,尤其是党史办和地方的热心人士,提供了大量我们以前从未见过的材料,实地的考察使这些材料顿时鲜活开来,让我们无比的震撼。

我们还采访了所有能够找到的当事人,即使有不少当事人去世了 ,他们的后代一直精心收藏着这些历史并热情地给我们提供史料。如,毛泽东在永定牛牯扑遇险时救了他的陈添裕走了,他的儿子陈庚生就给我们介绍了详细的情况;毛泽东写的《调查工作》即《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为保存此宝贵文件立下奇功的赖茂基走了,他的儿子赖建军就给我们讲述了当时的真实情况,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像类似的事情太多。

在进行认真的实地采访调查的基础上,我们还搜集到大量的文字档案材料以及他们编辑、撰写的书籍和文字等等。这些资料不少虽然没有正式出版,但同样颇为宝贵和重要。此外,凡是我们能够找到写毛泽东在闽西历史的读物,我们都找来了。粗略计算一下,这些材料高达1000多万字。

有了实地考察和大量的文字材料,我们就有信心和底气。都说脚板底下出文章,在创作中我们深感此话的分量。

此外,相关党史部门在为此稿的审核中高度的严肃、认真和真实精神,同样让我们感动。比如,在审核过程中有个提出这样颇有情趣的细节:

1929年3月14日,毛泽东率领红四军打响了具有战略转变性质的长汀郊外的长岭寨之战,击毙了闽西三大地方军阀之一的郭凤鸣,全歼了郭凤鸣的第二混成旅2000余人。书中写道:“此时,红军吹起了激越的冲锋号,潮水一样的红军指战员如猛虎下山,横扫残敌。郭凤鸣知道大事不妙,连忙躲到山脚下牛斗山栗树园的一间农家茅厕里,想脱下军装逃跑,被打扫战场的红军发现后当场击毙。”

原稿中的最后一句,“当场击毙”是“一枪击毙”。审核过程中,专家提出疑问,到底是“一枪击毙”,还是开了几枪才击毙?现在无法找到当事人,所以改为“当场击毙”。专家审核已经达到如此严肃、认真和细致的程度,足见党史专家学者在对党史内容真实性的重视程度。

《毛泽东在闽西》近30万字的书稿,字字句句都进行了近似苛求的推敲,完成出于对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崇敬。此书能顺利地在毛泽东诞辰130周年之际出版,不仅是作者创作的艰辛,也体现了审核的专家、本书的编辑付出的艰辛。

闽西乃至福建各地,散落着满的红色遗珠,期待着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们共同努力去拾遗。

我们敬仰毛泽东在闽西的伟大实践的同时,同时也和读者一起回首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和闽西人民付出的重大牺牲的红色革命史。

习近平同志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

但愿读者能喜欢这本书,并为毛泽东在闽西的伟大革命实践和毛泽东思想在闽西的萌发受感动!

“胜利从这里开始”“古田会议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