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9 23:5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陈闽东



·闽人要籍百部评鉴·


27.梁克家与《三山志

 


梁克家是南宋时的状元宰相,为官谋国尽忠,政绩斐然;为文浑厚明白,自成一家。知福州府时,有感于乡邦文献之缺乏,乃率领属州县官吏及同邑乡贤共同纂集搜讨、访求资料,并亲自制定纲目体例,积数载之劳,终于淳熙九年(1182年)修成《三山志》。《三山志》是福建现存最早、保存比较完整的方志,也是我国现存的三十余种宋元方志中的名志,它记载了古代福州地区从秦汉至南宋淳熙年间的历史变迁及两宋时期福州经济、政治、人文等诸方面内容,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

 

《三山志》四十二卷,(宋)梁克家著。

梁克家(1128—1187),字叔子,福建泉州晋江人。幼时聪敏过人,博闻强记,书皆过目成诵。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参加乡试,中解元。三十年(1160),入京会试,高中状元,授平江签判,后召为秘书省正字,迁著作佐郎。乾道元年(1165),转为吏部员外郎。期间,梁克家上书孝宗,请广开言路,并陈六事:一正心术,二立纪纲,三救风俗,四谨威柄,五定庙算,六结人心。为孝宗所奖谕和采纳,累升至中书舍人。二年(1166),奉命出使金国。五年(1169)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翌年(1170),任参知政事。七年(1171),兼知枢密院事。八年(1172),拜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同时兼任实录院提举和国史提举。后因与同知枢密院张说“议使事不合,乃求去”, (《宋史》卷三八四《梁克家传》)以观文殿大学士出知建宁府。淳熙五年(1178),梁克家丧母,回乡守制,为人弹劾秉政时擅改堂部授官,因此落职,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临安府洞宵宫。六年(1179),起知福州府,政绩斐然。八年(1181),召授醴泉观使。九年(1182),复拜右丞相,封仪国公。同年,修纂《三山志》四十卷成。十三年(1186),进封郑国公。十四年(1187年)六月,梁克家病卒,赠少师,谥文靖。

唐末福州战乱频仍,一片萧条景象。至闽国王氏建都于此,才逐渐安定,经三十年的休养生息,经济开始复苏,户口逐渐增多,城池几度拓广,数倍于前。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设福建路于福州,自此人口骤增,文教大兴,儒学昌盛,遂有“海滨邹鲁“之称。南宋偏安,福州更是成为临安之重要后方。经济之繁荣、海陆交通之发达、科举之兴盛,无不远超前代。有宋一代,整个福建进士总数多达5900多人,占宋代进士总数的1/6,而南宋福州的进士人数已接近北宋时的四倍。与兴盛的文教事业相比,遗存下来的南宋福州地方文献却残缺不全,在当时能看到唐代以前关于福州的地方史料少之又少。在梁克家修纂《三山志》之前,可知的有关福州的方志仅有三部:东晋太守陶夔的《闽中记》,唐大中年间郡人林谞增补的《闽中记》及北宋庆历三年(1043)郡人林世程所作的《重修<闽中记>》。前二者皆散佚无存,而后者“不过地理、山川、人士、物产之大概,裒次亦复缺略”。 (梁克家:《三山志·自序》)。梁克家还认为:“追惟往昔之事,不可复记,窃常以为恨。至耳目所接,谓未遽泯没,则又不急于纪录,岁月因循,忽莫省意,使来者复恨之,斯亦守土之责也。乃约诸里居与仕于此者相与纂集,讨寻断简,援据公牍,采诸老长所传,得诸里闾所记。上穷千载建创之始,中阅累朝因革之由,而益之以今日之所闻见。厥类惟九,靡不论载。岂惟使四方知是邦于是为盛,抑向古者有考焉。”(同上)经过数载之劳,合众人之力,终于淳熙九年(1182)五月修成了《三山志》四十卷。

《三山志》是福州乃至福建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郡志。命名为《三山志》是因为福州:“城中凡有三山,东曰九仙山,西曰闽山,北曰越山,三山者鼎趾立”,(曾巩:《道山亭记》)“三山”遂成了福州的别称。除《三山志》外,还以《淳熙三山志》、《长乐志》见诸著录。《淳熙三山志》书名中的“淳熙”,代表该书的成书年代,即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有“《淳熙三山志》,四十二卷,两淮马裕家藏本。宋梁克家纂。”《长乐志》之得名,则是因为福州曾在唐朝天宝元年(742年)名为“长乐郡”。明代以前,《三山志》多以《长乐志》之名载诸文献。如在尤袤《遂初堂书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等书中均记载为《长乐志》。

《三山志》成书时卷数为四十卷,梁克家在自《序》中说“书成,为四十卷”。现在流传的《三山志》刻本和抄本绝大多数为四十二卷。据清人钱大昕考证,卷三十一、卷三十二《进士题名》自绍熙元年(1190)至淳祐七年(1247)凡二十举,乃淳祐中福州府学教授朱貔孙所增续。虽有所增补,但并未改变全书的体系结构。

《三山志》采用纲目体志书结构,先设总纲,各纲之下设诸多细目,目以纲聚,以纲统目,纲举目张。全书总共分为九个大门类。卷一至卷六为地理类,包括叙州、叙县、子城、夹城、外城、驿铺、津渡、海道等13目;卷七至卷九为公廨类,列有府治、转运行司、提点刑司、提举行司、通判厅官厅、作院、部税务、修造场、柚木场、船场、炭场、社稷坛、庙学、祠庙、诸县镇务等47目;卷十至十六为版籍类,包括垦田、户口、僧道、官庄田、沙洲田、州县人、水利等13目;卷十七为财赋类,包括岁收、岁贡、他司应付钱物3目;卷十八至卷十九为兵防类,列有诸厢禁军、诸寨土军2目;卷二十至卷二十五25为秩官类,包括郡守、州司官、县官、安抚司使臣、提刑司官、提举学士等17目;卷二十六至卷三十二为人物类,其目曰科名;卷三十三至卷三十八为寺观类,包括僧寺、道观2目;卷三十九至卷四十二为土俗类,分土贡、戒谕、谣谶、岁时、物产、禽族、水族、虫等19个目。

地方志,被称为一地之百科全书,或称“一方之全史”,因为它全面记载了一个地区、一个时期内的自然情况和人文状况,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价值。《三山志》四十二卷,设九大类一百一十五目,几乎囊括了宋淳熙之前福州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军事、教育、科举、习俗、信仰等等各个方面,为我们今天研究福州地区的历史变迁乃至对整个南宋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史料价值。由于其体例详备、材料翔实、文笔明白晓畅,历来深受史志学家称道。如《四库全书总目》卷六八《史部二十四》评价此书:“然其志于纪录掌故,而不在夸耀乡贤,侈陈名胜,固亦核实之道,自成志乘之一体,未可以常例绳也。其所纪十国之事,多有史籍所遗者,亦足资考证。视后来何乔远《闽书》之类,门目猥杂,徒溷耳目者,其相去远矣。”清人郭柏苍《竹间十日话》卷四亦指出:“是书卷帙既多,而通志、郡志采取殆尽。”充分肯定其丰富的史料价值。民国《福建通志》之修纂沿革史也赞赏《三山志》道:“考究福建省会掌故者,要必以是者称首选焉。”

该书宋刻本早已亡佚。目前只有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刻本、明崇祯十一年(1638)刻本及明清两代一些私家钞本流传下来。其中,日本东京内阁文库所藏的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三山志》刻本,是目前发现的最早且比较完整的刻印本。该刻本为四十二卷本。卷首除目录外,还有梁克家的《自序》和明代林材的《序》两篇。2004年,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出版的《三山志》,即是根据该藏本整理而成的。明崇祯十一年(1638)刻本,一藏于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一藏于台湾。华东师范大学馆藏《三山志》四十二卷,为林弘衍越山草堂刻本。该刻本卷首有三篇序,分别是梁克家《自序》、明万历四十一年林材《序》和明崇祯十一年林弘衍《序》。此书原是清季著名藏书家方功惠碧琳琅馆旧物,后归盛宣怀的“愚斋图书馆”,有“巴陵方氏传经堂藏书印”、“方功惠藏书”、“读耕斋之家藏”、“愚斋图书馆藏”等印鉴。

明崇祯年间的谢氏小草斋钞本,现藏于台湾。清人郭柏苍《竹间十日话》卷四载:“苍所藏乃谢在杭《小草斋》钞本,徐兴公校对。在杭、兴公均有印记,中有嘉定钱大昕《跋》,乡前辈何岐海又用墨笔改正。”可知,小草斋钞本曾为郭柏苍所藏,后辗转流至台湾。

此外尚有其它名家钞本流传于世,如清乾隆间张德荣钞本,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清傅砚斋钞本,藏于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清抱山堂钞本,藏于福建省图书馆;清道光程庆馀校钞本,现藏台湾;李氏木犀轩旧藏清钞本,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陈氏赐书楼钞本,藏于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等等。目前该书比较通行的版本有方志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由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的《三山志(明万历癸丑刊本)》,可便读者阅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