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9 00:2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陈闽东



·闽人要籍百部评鉴·


26.祝穆与《方舆胜览

 


《方舆胜览》是由南宋祝穆撰写,并经其子祝洙增订而成的一部地理总志。该书主要记载南宋临安府及其所辖的浙西路、浙东路、夔州路等十七路所属府州等地的郡名、风俗、山川、土产、形胜等各方面内容。征引材料十分丰富,对于了解南宋时期各地的地理沿革、社会经济、宗教文化、民情风俗等有着极大的帮助,尤其收录有大量诗文及四六用语而具有不可忽视的文献价值。此外,将政治、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有机地融合为一体的独特体例,也直接影响到了元、明两代史地著作的编纂。

 

《方舆胜览》七十卷,(宋)祝穆撰。

祝穆(?—1256),初名丙,字伯和,又字和甫,晚年自号樟隐老人。祖籍徽州歙县,后徙福建建阳。世代以富裕著称,邸业几有郡城之半,号“半州祝家”。北宋末,家业渐落。其曾祖祝确,歙之名士,又是朱熹外祖父。其父祝康国为朱熹表弟,从朱熹居崇安。祝穆少年丧父,与弟祝癸一道受业于朱熹,深得道学之旨。20岁,朱熹命黄干为他举行冠礼。宋乾道初,祝穆与其弟一起随朱熹到建阳云谷晦庵就读,受黄干、蔡元定教诲。他嗜书如命,手不释卷,无所不读。青年时,祝穆常往来吴、越、荆、楚之间,所到之处,必登高探幽,临水揽胜,遍访民情风俗。晚年卜居建阳麻沙水南,因名其庐“南溪樟隐”,人称“樟隐先生”。集朱熹生前手迹,匾于厅堂楣额。在厅右小屋取朱熹生前所书“岁寒”二大字,以表古樟之雅。与隐庐相对,又筑小楼四楹,取张南轩所书“藏书楼”三大字,揭匾楼上。在这优美舒适的环境,开始他晚年的著书立说生涯。凡经、史、子、集、稗官野史、金石刻、列郡志,有可采摭,辄抄录。撰写文章千言立就,语辄惊人。著有《事文类聚前集》《事文类聚后集》《事文类聚续集》《事文类聚别集》等,凡一百七十卷流传至今。另有《四六妙语》一部,惜已失传。流传最广的当为地理总志《方舆胜览》。宋宝祐四年(1256)十一月,祝穆去世,谥文修。

《方舆胜览》是一部成书于南宋的地理总志。祝穆为撰写《方舆胜览》,曾三易其稿,历时十七、八年,可谓是祝穆毕生精力之精华。正如福建转运司榜文《录白》所云:“家有其书,乃是一生灯窗辛勤所就,非其他剽窃类编者比。”(祝穆《方舆胜览》卷首)是书约成书于南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其后祝穆子祝洙又在原来基础上进行修订,“重整凡例,拾遗则各附其州,新增则各从其类”, (祝洙《方舆胜览·跋》)而成七十卷。祝穆撰此书,一方面是出于对地理志的爱好。如他在《自序》中云:“酷好编辑郡志,如嗜昌歜”。其同乡好友吕午在为《方舆胜览》所作的《序》亦言:祝穆曾“往来闽浙江淮湖广间,所至必穷登临,与予有旧,每相见必孜孜访风土事,经史子集、稗官野史、金石刻、列郡志有可采摭,必昼夜抄录无倦色”。另一方面,祝穆生活的南宋偏安一隅,版图仅有北宋之半,凡有志之士无不渴望收复中原完成祖国统一,祝穆撰此书也有为助理江山提供参考的用意。吕午在《序》中还说到:“学士大夫端坐几窗而欲周知天下,操弄翰墨而欲得助江山,当览此书,毋庸他及。所谓执璿玑以观大运,据要会以观方来,不劳余力,尽在目中,信乎其为胜览矣!”从吕午《序》中的 “周知天下”、“得助江山”,也点出了祝穆撰《方舆胜览》的深意所在,即为朝廷提供恢复祖国统一的地理参考。

《方舆胜览》七十卷,书前有祝穆《自序》、吕午《序》及祝穆子祝洙《跋》。以临安府(今杭州)为首,记载南渡后浙西路、浙东路、夔州路、江西路等17路所属的府州等地的地理全况等。该书的各路和卷次如下:卷一至卷五,浙西路;卷六至卷九,浙东路;卷十至卷十三,福建路;卷十四至卷十八,江东路;卷十九至卷二十二,江西路;卷二十三至卷二十六,湖南路;卷二十七至卷三十一,湖北路;卷三十二至卷三十三,京西路;卷三十四至卷三十七,广东路;卷三十八至卷四十二,广西路;卷四十三,海外四州;卷四十四至卷四十七,淮东路;卷四十八至卷五十,淮西路;卷五十一至卷五十六,成都路;卷五十七至卷六十一,夔州路;卷六十二至卷六十五,潼川府路;卷六十六至卷六十八,利川东路;卷六十九至卷七十,利川西路。

全书以南宋王朝的行政区划“路”为纲,路下以“府、州、军、监”为目。各目之下的内容分为“建制沿革”和“事要”两大部分。建制沿革,述及该地的行政建制沿革、地理位置、星纪分野、所辖州县等。“事要”部分是作者撰述的重点,包含了二十余个细目。各府州下的细目多少不一,具体内容包括:郡名、风俗、山川、土产、形胜、堂院、学馆、亭台、楼阁、轩榭、苑圃、学校、馆驿、宅舍、桥梁、佛寺、道观、祠墓、古迹、名宦、人物、名贤、题咏、外邑、四六句等,内容涵盖地理、自然、经济、政治、人文、历史等各个方面。

《方舆胜览》这种独特的编纂体例对元、明时期的地方志编纂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而且内容多被各地方志及其它地理著作所引用。如元《大元混一方舆胜览》体例及内容大都引用《方舆胜览》,几乎无所修改。明《寰宇通志》,体例上也大致沿用《方舆胜览》,有些内容直接摘录《方舆胜览》。甚至古代朝鲜编纂的《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在篇目设置上,有些部分也直接照搬《方舆胜览》的体例。

《方舆胜览》问世以后,在当时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祝穆的儿子祝洙在增订全书时说:“先君子游戏翰墨,编辑《方舆胜览》,行于世者三十余年,学士大夫家有其书。”(祝洙《方舆胜览·跋》)由于供不应求,多有嗜利之徒将祝穆《方舆胜览》私自删节、更名翻版盗印。为此,福建路转运司、两浙转运司应祝氏家人之求发榜谕示严禁盗版印刷此书。在元、明时期,《方舆胜览》迭经翻刻、传钞,广为传布,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所云:“宋、元以来,操觚家不废其书焉”。直到清代才流传渐少。

在今天看来,《方舆胜览》仍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概括起来,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类目众多,资料丰富,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南宋时期所辖各地的地理沿革、社会经济、宗教文化、民情风俗等许多方面的内容,对于南宋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宋王朝南渡后,州县建置变化较大,而祝穆在建制沿革中,对于各地的行政建制沿革、变化情况等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可以弥补这方面史料的不足。例如,南宋福建路福州下辖13县而《宋史·地理志》及其他志书均记载为12县,脱载了福安县。《方舆胜览》就记载了福安县由长溪县析出,于淳祐四年(1244)建置。

二是旁征博引,凡与地志相关的诗句、序、记、奏议、碑志、传、书、铭、赞、颂、檄、赋、乐府、杂文、祭文、杂志、小说等资料均加以征引,引用文集目录多达数千篇。如祝穆在《自序》中说:“所至辄借图经,积十余年,方舆风物,收拾略尽。” 《方舆胜览》中所引用的大量著作,有些流传至今,有些则早已亡佚失传。这些亡佚的著作,幸赖《方舆胜览》才得以保存下来了。如祝穆在书中大量引用郡志、图经、故地记等方志资料,全书采录的方志大约有四、五百种。今天,我们所能见到宋代和宋代以前的方志仅三十余种,其余大量方志都已失传了。所以《方舆胜览》中所保存的宋代及宋以前的方志资料也就显得更加弥足珍贵。此外,《方舆胜览》所收录的大量诗文及四六用语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文献价值。很多业已失传的名家诗文,也赖《方舆胜览》而得以保存。如《方舆胜览》卷一七“南康军堂舍门”所引朱熹《直节堂记》一文,则是《朱文公集》所未收;又如卷三九邕州“风俗”下所引王安石《谕交趾文》,《临川先生文集》缺载。正因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该书:“诗赋记序,所载独备”。

《方舆胜览》在流传中出现了很多版本。其主要的版本为宋代的两种:一种是祝穆原刻本,另一种是祝洙的增订本。祝穆原刻本,刻印于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目前国内尚未见收藏。据杨守敬《日本访书志》记载,他曾于日本见过此书。祝洙增订本,刻印于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目前国内见存的仅有二部,一藏国家图书馆,一藏上海图书馆。据施和金教授比较,国家图书馆与上海图书馆所藏版本也存在着不少差异。如国图本有吕午《序》、祝穆《自序》、祝洙《跋》及咸淳二年的录白,而上图本却只有吕午《序》和祝穆《自序》,无祝洙《跋》和咸淳二年的录白。元刻本有多种,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杭州大学图书馆、南京博物院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等均有收藏。清抄本种类颇多,有四库抄本、昆山徐乾学传世楼抄本、孔氏岳雪楼抄本、丁日昌持静斋书目所见旧抄本、张金吾爱日经庐藏书志所见旧抄本等。目前该书比较通行的版本有中华书局2003年出版施和金点校的《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方舆胜览》,此版本以上海图书馆收藏的咸淳三年(1267)祝洙增订本为底本,并参校其它元刻本、清抄本而成,颇便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