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人要籍百部评鉴·
14.罗从彦与《罗豫章先生集》
罗从彦幼承庭训,学有渊源,以特科恩授惠州博罗县主簿。北宋崇宁(1102—1106)初,罗从彦闻同郡龟山先生(杨时)得洛学真传,遂往见之。后继承龟山所传,肩负传扬洛学重责,时人称为“道南第二人”。罗从彦在伊洛之学的南移过程中,在人格和思想方面对后人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特别是对其弟子李延平及再传弟子朱熹。罗从彦的著述多有散佚,后人将存世的作品辑录编成《罗豫章先生集》十二卷,主要有《遵尧录》、《议论要语》、《豫章集》、《春秋指归》、《中庸说》、《春秋毛诗语解》、《语孟师说》、《台衡录》、《二程龟山语录》等,反映了罗从彦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罗豫章先生集》十二卷,(宋)罗从彦著。
罗从彦(1072—1135),字仲素,世称豫章先生。宋南剑州剑浦(今福建南平)人。罗从彦幼承庭训,学有渊源,以穷经为学。以特科恩授惠州博罗县主簿,绍兴五年(1135)卒于官,年六十四,淳祐间追谥“文质”。
罗从彦初师事吴国华,至崇宁初,闻同郡龟山先生得洛学真传,遂徒步往将乐见龟山。初次敬听龟山讲学,即惊汗浃背,曰:“不至是,几枉过一生矣!”龟山亦爱其求道诚恳,称赞他曰:“惟从彦可与言道。”及后,由于他资质过人,品性端正,遂继承龟山所传,肩负传扬洛学重责,时人称为“道南第二人”。根据《豫章文集·序》记载:“龟山之门从游者众,求其潜思力行,任重诣极,先生一人而已。”罗从彦本人天资聪慧,为学笃实,不愧为伊洛之学的得力传薪者。明代学者欧阳佑也有言赞曰:“自龟山载道而归也,程师即喜之曰‘吾道南矣。’然或继承匪人,抑何以演其源而扬其波耶?幸有豫章罗先生,受业龟山之门,独得不传之秘。故自有先生之学,一传而为李延平,再传而为朱晦庵,由是海滨邹鲁,于斯盛矣!”罗从彦在伊洛之学的南移过程中,在人格和思想方面对后人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特别是对其弟子李延平及再传弟子朱熹。罗从彦45岁时,李延平来向他学习,大约是在同年,朱熹的父亲朱乔年也曾以师礼见过罗从彦,罗从彦为他作过“韦斋记”。在教书育人这一方面,罗从彦也不亚于自己的老师杨时,他对学生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了李延平和朱乔年。
在罗从彦所有的著作中,《遵尧录》所占的篇幅最长,也是他最重要的一部著作。《遵尧录》一共分七卷,外加《遵尧录别录》一卷,一共四万余言。他为写成此篇,花了三年的时间,采集宋朝皇帝的故事(太祖、太宗、仁宗、真宗),外加宰相李沆等和先儒的言行附于后。罗从彦尊崇尧舜,《遵尧录》就直接用“尧”命名,以儒家的“仁”学为本,收纳道、法的思想的合理因素。他说:“尧舜三代之君,不作也久矣。自获麟以来,迄五代千五百余年,惟汉唐颇有足称道。汉大纲正,唐万目举,然皆杂以霸道而已。有宋龙兴,一祖开基,三宗绍述,其精神之运,心述之动,见于纪纲法度者,沛乎大醇,皆足以追配前王之盛,故其规模亦无所愧焉。”罗从彦以宋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赵灵)、真宗赵恒、仁宗赵祯的事迹为主导,追述王道之治,为现实政治歌功颂德,认为他们“追配前王之盛”,承传了王道之治。记述事迹的同时,罗从彦发表了很多评论,反映了他在政治、伦理等方面的思想。罗从彦认为,自孔孟以后,王道就断裂了。他赋诗道:“不闻鸡犬闹桑麻,仁宅安居是我家。”又说:“圣人不作,自炎汉以来,有可称者,莫不杂以霸道,汉宣之言是也。若唐贞观中,海内康宁。帝曰:‘此魏征劝我行仁义之效也。’盖亦假之者也。”那么应该去哪里追寻王道,遵从王道呢?罗从彦认为,张载、二程“为往圣继绝学”,道统得以延续,王道也得以承传。无庸讳言,罗从彦有关王霸之辨的观念直接继承孟子而来,他说:“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又曰:‘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皥皥如也。’善乎,孟子之言。昔孔子没,孟子继之,惟孟子为知霸王者也。夫学至于颜孟,则王道其几之矣。故知圣人之学者,然后可与语王道,不知圣人之学,不可与语。不知圣人之学骤而语之,曰此霸道也,此王道也,必惑而不信矣。”和其他儒者一样,罗从彦认为王道不在外求,不在功业,而在正谊明道,他认为“三代之治在道而不在法,三代之法贵实而不贵名,后世反之,此享国与治安所以不同。”罗从彦所主张的王霸之辨的特色,乃在于他多不在空发议论,而是通过即事以见理的方式将其思想及意识传达出来,如批评王安石的改革,他认为王安石“变更祖宗法度创为新说,以取必天下之人茅靡其心,而凿其耳目,流毒后世。”在豫章看来,既认定了三代王道之治,作为一个统治者即必须“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故而,“不以三代之君为法者,皆妄作也。”需要指出的是,从《遵尧录》中论及王霸之辨的思想中可以看出,罗从彦援引了诸多周敦颐的学说,可见周敦颐有关此一问题的论述对其影响颇大。
罗从彦认为确立了王道政治,还必须反对老氏的无为而治。宋太宗推崇老氏“治大国如烹小鲜”的主张,认为人君致理之本当以简易为先。同时,儒家与老氏表面上似乎都主张无为,但是,儒家的无为乃建立在各尽其责,秩序井然的基础上,此自与老氏有天壤之别,罗从彦认为:“孔子称舜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欤,恭己正面南而已。’夫舜之所以无为者,以百揆得其人,九官任其职故也。”由此可见,老氏“以万物为刍狗”之说与三代圣王之治颇有不同。豫章云:“夫故万物不与圣人同忧者,天之道也,圣人则不免有忧矣。若使百姓与万物等而一,以刍狗视之,则亦何忧之有?故老氏之学大者天之则诋訾尧舜,不屑世务,其下流为申韩者有之矣,此不可不辨。”罗从彦以此提倡三代王道政治,其目的要在于敦促统治者常怀忧患意识,以天下生民之幸福为己任,不当虚席其位,荒时度日。其次,罗从彦对佛学的看法是“佛氏之学,端有悟人处,其言近理,其道宏博,世儒所不能窥。”他认为佛学有他自己的优点,有让人受益之处,其理论博大精深,一般的儒者是不能发现它的真正含义的,佛家的学说超乎人伦和世务,并不是尧舜、孔子之道。罗从彦遵从了其老师杨时教导,以圣学为正宗,在朱熹看来:“如萧子庄、李西山、陈默堂皆说禅。龟山没,西山尝有佛经疏追荐之。唯罗先生却是着实仔细去理会。”杨时的其他传人都或多或少受到禅学的影响,只有罗从彦未受影响,而是着实仔细地学习圣学。
《议论要语》是罗从彦对朝廷政治、伦理、人性等方面的评说,只有一卷,一共三千余言,可谓是字字珠矶。《宋史》本传中所引录的罗从彦关于“论治”及“论士行”的几段议论,均录自《议论要语》。如论治云:“天下之变不起于四方,而起于朝廷。譬如人之伤气,则寒暑易侵;木之伤心,则风雨易折。故內有林甫之奸,则外必有禄山之乱;内有卢杞之奸,则外必有朱泚之叛。”《宋史·道学传二》认为此言甚善:“此语中理。君子在朝,则日以危乱为忧,以公心正言夹辅王室,虽殒身破家不恤,惟报国是图,国则日以昌。”国家之存亡,人主之忧患,全在于朝中重臣是君子还是小人。又如论士行云:“士之立朝,要以正直忠厚为本。正直则朝廷无过失,忠厚则天下无嗟怨。一于正直而不忠厚,则渐入于刻;一于忠厚而不正直,则流于懦。”凡此种种,皆是罗从彦洞察世事的言论,对政治现实有很强的批判性。
罗从彦认为道德教化是朝廷的“先务”,他的理论更偏重于指导实践应用,因此《遵尧录》、《议论要语》占据其文集的绝大一部分。罗从彦很重视国家的法制建设,这在他那个时代是不多见的。他说:“古帝王理天下,未有不以法制为首务,法制立然后万事有经,而治道可济也。”就理学家而言,更着眼于德治。因此,主张“法制为首务”的罗从彦便显得难能可贵了。清代的柯潜在《罗先生文集重刊序》说“盖其经济之志之所寓”,此说较为公允,罗从彦的理论充分表现了儒学经世致用的实践精神。
此外,罗从彦其他的著作也颇有可观之处。《春秋指归序》是罗从彦对春秋的评说,体现了他对孔子传续的道统的继承。《春秋指归序》中也以崇尚三代之法为主旨,他认为:“《春秋》诛一世子止,而天下为人子者莫敢不孝;戮一大夫盾,而天下为人臣者不敢不忠。”《韦斋记》是为朱熹的父亲朱乔年的书房做的记,称扬他的为学为人之方。《诲子侄文》描述了他的家教思想,家教的理想是达到“入孝出弟,文行忠信,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闺门之内,肃肃如也,闺门之外,雍雍如也”。罗从彦尚有诗作《观书有感》《自警》《示书生》《颜乐斋》《邀月台》《送南剑王守归二首》《勉李愿中五首》《自述》等,共25首。
从罗从彦的著作中,可知他的主要关注在道德修养的工夫上,他的兴趣主要在“正德、利用、厚生”等民生问题上。在学术思想方面,以龟山“观中说”为基础而推进一步,定立“静坐”形式,确立“静中观理”的理论。在理学思想体系中,他主张的伦理思想可谓具有重要地位。罗从彦倾其一生,建立“圣人之道”,但却行不通,到晚年的时候,他自己也感慨道:“颠倒一生浑是梦,寻思百计不如闲。”甚至有时候他也忘记了自己身边的事物,他说“会得懒慵归去路,索然忘鸟更忘花。”如此的潦倒失意,使得他也有很多保守的思想。早年的激情燃烧殆尽,靖康之变时,他做了一首诗,后两句是:“也知邻关非吾事,且把行藏付酒杯。”后来罗从彦“筑室于罗浮山中,绝意仕进,终日端坐,间谒龟山于将乐溪上,吟咏而归,充然自得。”宋建炎二年,罗从彦56岁,辞谢了太守的聘请,毅然赴汀州连城冠豸山讲学,弘扬伊洛渊源之学。他不好张扬、一心著书立说的品性,得到了后人的赞扬,朱熹曾说:“龟山倡道东南,士之游其门者甚众,然潜思力行,任重诣极如罗公者,盖一人而已。”
根据罗郁尧先生在《罗从彦生平及其家族述略》中所说,罗从彦的著述有很多,如《遵尧录》《议论要语》《豫章集》《春秋指归》《中庸说》《春秋毛诗语解》《语孟师说》《台衡录》《二程龟山语录》。但是可惜的是,其中有很多已经散佚于乡里,幸好有一部分被保存下来。现存的著作都被收集于《罗豫章文集》,1944年由王云武主编的丛书集成初编,他们是《遵尧录》《遵尧录别录》《议论要语》《春秋指归序》《韦斋记》《诲子侄文》《与陈默堂书》等,以及罗从彦留存下来的诗作25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