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5 05:5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方友德



《踏遍青山人未老》自序

 

方友德


 

微信图片_20230615094556.jpg

这是我第二本文艺作品集。图文兼计,近百万言。第一本乃在八年前出版的《青春作伴好还乡》,有40余万言。三年前还曾出版一本《方友德集邮文存》,也有50余万言。其中半本是散文和人物特写,内容和两岸邮坛名士有关;另半本系集邮学术论文,文图并茂地记叙半个多世纪来各时期的两岸通邮历史。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我今已迈入耄耋岁月,是所谓“幸龄者”一员。时光流逝,灵魂不老,阅尽千帆,踏遍青山,万里归来仍是少年。应该感恩时代,对长者关爱。“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睛。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李义山诗)

《踏遍青山人未老》一书,乃搜罗在已出版两册拙文之外,我从事记者、编辑、作家生涯60年(20-80岁)发表的种种文字和拍过的光影作品汇集。由于时光悠远,未能尽搜齐全。又考虑版面有限,有些文稿刻意不录。

本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以人物典型分类;下卷以文章体裁分类。人物采写,我侧重于性格刻画、精神世界描绘、与作者互动的回顾,并非写传记文学,毕生业绩,样样俱到。如在“豪情正气”栏里,有陈佐洱、陈章武、梁振英、陈丕显、江一真、邹韬奋夫人沈粹缜、林毅夫、汪毅夫、梁建勇诸位领导和先辈。在“家国情怀”栏里有金门乡贤杨忠礼拿督,奥地利形象大使白琳小姐,香港太平绅士陈晴小姐,维也纳大森林里的中国芭蕾伉俪白秀峰林苹,还有胡文虎女儿胡仙,香港诗人叶玉超先生等。在“艺坛文苑”里,描述了林语堂、马宁、沈锡纯沈冰山兄弟、银幕将军汤晓丹以及著名修辞学家郑子瑜、经济学家陈可焜教授、文艺界将领林默涵。除了一批文人学士、商界精英之外,在“凡人伟范”栏中,我还精心讲述许多感动中国的好人故事。如有矿工朱邦月和渐冻人母子三人共建家庭的凄美奇缘,有拾荒者柴裕财抚养弃婴女儿成长的艰辛历程。有三明最美城市美容师清洁工大姐,有为了道路畅通无阻而全年不顾日晒雨淋的明溪养路班姐妹。有福州优秀公交车组六朵金花等等,这些来自社会基层的草根大众,身上都焕发着崇高、善良、真诚、美丽的品质和情怀,令人感动不已,肃然起敬。在“前贤流芳”栏中,选取多位伟人闪光的情节片断,表现了林则徐、沈葆祯、郑成功、何斌、黄榦、王阳明以及摩尼教教主林瞪等的传奇色彩和民族气节。

本书中撰写的一百余位杰出人物和一百余处城乡企业、学府、宗祠、山川名胜,有部分乃我多年来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福建日报》、《港台信息报》以及《炎黄纵横》杂志上的作品。而大部分则在参加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和省作家协会联袂组织的大型采风团,用12年的时光走进全省84个市、区、县出版的“走进八闽”丛书之中。其中有30篇已收录到拙著《青春作伴好还乡》纪实文学作品集中。后来续作的40余篇,收本书之中。

回顾12年来,这支队伍真正进行了一场浩荡壮烈的文化长征。跋山涉水,风雨无阻。历尽甜酸苦辣,生死存亡。举旗领队的何少川同志,运筹帷幄,殚精竭虑。他不仅每次都要披挂上阵,亲历亲撰文章,而且每书都要披阅审定全部清样,修改错漏。终于一天夜里,伏案审稿时,心脏突然停止跳动,晕倒在地。虽经全力抢救,还是鞠躬尽瘁,撒手人寰。恶耗传来,全团悲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原福建日报总编、《炎黄纵横》社长黄种生同志,是我顶头上司和挚友,也在长征途中,未能跨过草地,沉溺在脑疾之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他沉疴疗养之中,采风队伍继续前行,忽有一夜,我梦见和种生兄把臂泡茶,谈文论政。猛然梦回惊醒,惆怅不已。口占小诗一首:

    行行重行行,采风又一程。故人来入梦,慰我相思情。

    相见喜盈盈,醒后无踪影。何时再剪烛?论文复煮茗!

可惜他再也听不到我的声音,听不到我为他吟唱……

章武兄和我有60余年的莫逆之交。遗憾天妒英才,当他如日中天的盛年,患下腿肌萎缩不治之症。但他意志如铁,坚持爬完一百座山,出版专集。毅然带着拐杖轮椅,参加采风团长征,写出一篇篇山河壮歌,优雅美文。而在向新冠疫魔全面反击的冲锋号吹响,曙光即到时刻,他却訇然倒下,不再醒来!“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我含泪写出一篇祭文,聊表寸心之谊。伯牙子期友谊长存,高山流水余音绕梁!

“走进八闽”采风团,风雨兼程12年。每次出发,一声令下,背上行装,从容走过山重水复流年,以激越生花之笔,记录风起云生人烟。一篇篇文章,有人用笔墨写成,有人用心灵写成,也有人用生命写成!字里行间,都充满智慧的思辩,传递人间的温情。我和采风团的良师益友,一起走过青春壮年,但我知道,终有一天,将在某个渡口分手离散。于是我在每次相聚,都会用镜头留下身边团友的活动和他们一笑一颦,12年日积月累,竟有成千上万张照片。今天也精挑细选,留下一些尊容芳颜,以兹永念。

以文章体裁分类的下卷有“散文随笔”“评书论艺”“诗赋杂吟”“小说之页”“香港寻奇”“古文今译”“谈天说地”诸栏目。“谈天说地”栏目三五十篇大多出自《炎黄纵横》杂志的“卷首语”,随感而发,应时之作,因为文章较多,所以只存数章,由一斑可窥全豹。

“古文今译”是我“文革”中期,在福建麻沙全省文教新闻干部“学习班”中,垦地种菜之余时光,留下的一点“文化成果”。不堪回首的当年,“臭老九”都被扫地出门,住进“牛棚”。我的全部藏书被工作组“没收”,用三四只大麻袋装运麻沙。只留给我《毛选》四卷和《鲁迅全集》(16卷版),以及一本小学生的《新华字典》。在麻沙两年半多的日日夜夜,我白天学习“老圃”,挑水施肥灌地浇菜。晚上则通读了三遍“雄文四卷”和通读16卷《鲁迅全集》一遍半。因为第二遍刚读到一半,“林副统帅”突然机毁人亡。不久“学习班”人员迁回福州,我的“藏书”大都归还本人。

鲁迅先生的文章学问,早为我所崇仰。歪打正着,有一个环境让我通读全集,心正所愿。但是当读到他在清朝年代所写的《摩罗诗力说》《怀旧》《斯巴达之魂》等文言文作品,感到不太好懂。我想有许多年青学子更不喜欢这些“之乎者也”的东西。于是我决心用白话翻译出来,将来或许有用。靠着书中的原注释和那本小字典,我几乎把先生的旧体诗词和文言文作品(《人之历史》《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斯巴达之魂》《怀旧》等)都译成白话诗文。因为篇幅有限,本书只选登最后两篇小说。这两篇小说 ,鲁迅本人虽未收入《呐喊》和《徬徨》小说集中,却充满抵御外侮的爱国热忱和反抗封建礼俗的革新思维。而当年(1970年)我在《译后写起》中写道:

    天上的皓月,倾泻银光,照见琉璃万顷的世界,自然是伟大的;

    而我却是野草丛中的流萤,在堕殒之前,也还要为人民发一点光啊!

读后自己也受了感动。因为在无所作为的岁月里,我还能留下一点作为,难能可贵。

《入港探俗录》系我1989年作为《港台信息报》记者派驻香港期间发表的一组港风港闻。当年这些民俗风情在刚刚开放的内地民众眼中新奇怪异。比如楼盘小区称为“花园”,“饮茶”实为用餐等等。但过不多久,内地各处竞相仿效,有过之而无不及。今日再读虽已司空见惯,但可以观察开放初期我们吸收“舶来品”的轨迹辙痕。

《附录》栏里几篇作品,乃好友彭一万、欧孟秋、陈章武、庄东贤、许祖泽(梅李)、黄益群(鸣凤)、张如腾诸君,或回忆当年投稿刊登时激动人心的往事,或阅览拙著发表评论和鼓励之嘉言,为了感恩他们的知遇,节登相关片断,以赓前缘。《基督医生》文学剧本,乃习总书记厦门任上在《厦门特区文学报》上刊发的报纸原稿。这是胞兄方友义临终前慎重交给我的一份珍贵文物,他还撰写了和总书记同住一楼的一点“因缘”。

本书封面刊登的“击楫”石碑照片,系我在福州西湖公园拍摄。为福建巡按史许世英所书。每字约一米见方。遒劲有力,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晋代名将祖逖,北伐抗击匈奴入侵,在长江中流奋力击桨,慷慨发誓,决心收复失土。他还和好友刘琨闻鸡起舞,练剑舞棍,强健体魄,随时应召,保家卫国。统览本卷各篇,岁月如梭,往事如风。放眼望去,春树暮云,似真似幻。在故事中品尝自己一生,已由青年走进壮年,又由壮年走入暮年。年轻时追逐梦想和远方,年老时学会淡然与宽容。

人生是一段旅程。我们行走其中,带着四季风尘。一程坎坷,一程自信。有时沮丧,有时坚挺。一路上,有失败也有成功,有泪水也有感动。风霜雨雪,脚步不停。为了前面更美风景,学会舍得,放弃诱惑。向着雨后彩虹,向着雪后初晴,跨越泥泞,快乐前行。把阳光和微笑纳入行囊,积累希望,拾掇美丽,丰富自己,不断修行,品味人生。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追求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多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