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1 18:2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方宝川


·闽人要籍百部评鉴·


6.曾公亮与《武经总要》

 

 

曾公亮一生仕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致力于革弊兴利,关心国计民生,为官清兼,政绩显著,是北宋中叶政治舞台上一位有重大影响和颇具革新思想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知文通武,学问渊博,著述丰富,惜多散佚。奉旨编撰的《武经总要》,是我国第一部官修的综合性兵书,详尽记述了北宋时期军队使用的几十种的冷兵器火器、战船等器械,并附有兵器和营阵方面的大量插图;是世界上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制造工艺、以及当时的许多新式火器。因此,该书在世界军事技术史和武器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兵书著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曾盛赞该书是一部科学巨著。

 

《武经总要》前集二十卷后集二十卷,(宋)曾公亮著。

曾公亮(999一l078),字明仲,号乐正。泉州晋江人。少有抱负,器度不凡。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举进士甲科第五名,授越州会稽知县。后晋升入京,任国子监直讲,后改作诸王府侍讲。不久,升任集贤殿校理、天章阁侍讲、知制诰兼史馆修撰,参与纂修《起居注》。庆历八年(1048),仁宗下召求言,曾公亮上疏条陈六事,都是针对当时积弊所发的改革建议。由于政绩卓著,得到宋仁宗的器重。皇祐三年(1051)拜翰林学士,管勾三班院,把朝廷前后所订章程条款,全都置于座侧,一一秉公办事,使吏员无法营私。

嘉祐元年(1056),升任给事中、参知政事。三年(1058),加检校太傅、礼部侍郎。五年(1060),除枢密副使兼群牧制置使。任时重新编制图籍,掌握全国各路的兵屯数量。六年(1061),又拜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与宰相韩琦共同主持朝中政事。八年(1063),仁宗传位宋英宗。加曾公亮为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治平元年(1064),迁曾公亮为户部尚书。四年(1067),英宗病重,曾公亮在宫内奉旨立神宗继位。熙宁元年(1068),加曾公亮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封英国公,寻加尚书左仆射,改封兖国公。二年(1069),加昭文馆大学士,进封鲁国公。曾公亮曾向神宗极力推荐王安石。三年(1070)九月,拜曾公亮为司空,兼侍中,领河阳三城节度使,集禧观使。四年(1071),判永兴军。五年(1072),以太傅致仕。卒赠太师中书令配享英宗庙廷,谥宣靖。

曾公亮一生仕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致力于革弊兴利,关心国计民生,为官清兼,政绩显著,是北宋中叶政治舞台上一位有重大影响和颇具革新思想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又知文通武,学问渊博,著述丰富,惜多散佚。除参加编撰《新唐书》外,另有《英宗实录》、《元日唱和诗》、《勋德集》、《演皇帝所传风后握奇阵图》等传世。有幸的是,他与丁度奉旨编撰《武经总要》,则完整地流传至今。

宋朝建立以后,虽然结束了五代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对辽和西夏的战事仍很频繁。自澶渊之盟以后,北宋将帅”鲜古今之学”,武备日渐废弛。宋仁宗为了总结战争经验,教导作战方略,发展军事科技,研制新型兵器,增强军队斗力,敕命曾公亮、丁度等编修《武经总要》,以供将帅学习。该书创修于宋康定元年(1040),完成于庆历四年(1044),费时近 5年而成,是我国第一部官修的综合性兵书。书成后,宋仁宗亲自撰写了序言称:“凡军旅之政,讨伐之事,经籍所载,史册所记,祖尚仁义,次以钤略,至若本朝戡乱边防御侮计谋方略,咸用概举”(《武经总要·仁宗皇帝御制序》)。

《武经总要》四十卷,分前后两集,各二十卷,图330余幅。前集“制度”十五卷,“边防”五卷。前集“制度”十五卷,着重论述选将料兵、讲武教习、一般战法、车骑应用、奇兵制胜、行军宿营、军事侦察、下营择地、宋朝阵法、古今阵图、军事地形、城邑攻防、水战火攻、武器装备、赏罚条例、通信联络、军队建设和作战的基本理论、重要制度以及必备常识等等,尤详于营阵、兵器、器械等知识,并配有大量的相应图形;后“边防”五卷,则逐一介绍沿边的河北路、北番地、河东路、陕西路、西番地、成都路、荆湖南北路、广南东西路的地理沿革、山川河流、道路关隘、军事要点、兵力配备等,并对河北、陕西、广南等沿边少数民族的发展始末、风土人情和边疆政策进行了论述。后集“故事”十五卷、“占候”五卷,共分185门,主要辑录了历代用兵故事和阴阳占候等。其中“占候”五卷,是由司天监杨惟德奉命参考旧说撰成,附之于篇末,主要讲述军事行动中王相孤虚、阴阳占候之类问题,难免有部分迷信成份及无稽之谈。但所保存的不少古代战例资料,分析品评了历代战役战例和用兵得失,对于研究宋朝以前的军事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武经总要》在军事科技史上有三项最为突出的贡献:

一,该书详尽记述了北宋时期军队使用的几十种的冷兵器火器、战船等器械,并附有兵器和营阵方面的大量插图。仅前集第十至第十三卷的四卷中,就附有各式插图二百五十幅以上。对其器物名称、使用方法等,均有文字说明,图文并茂,一目了然。同时,还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北宋军事史上的器械名数,攻取之具,守拒之用,形象具体地展现了北宋及以前各朝代的军事器械、筑城技术、城战的战略战术等各项军事成果。尤其是《攻城法》《水攻》《水战》《守城》等攻战篇,不但记录了与这几种战法有关的兵器装备,还有防御工事和战舰的情况。如有关城防建筑以及守城、攻城的各种重型装备,其中包括一些专用的特殊类型的兵器,反映出当时攻占和守御城市在战争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从所绘详细的城防工事图像,可以得知当时坚固的砖筑城墙,外面围着宽而深的壕沟,外壕上架的吊桥在敌人来攻时即可升吊起来。另据其《攻城法》所载:“云梯以大木为床,下施六轮,上立二梯,各长丈余,中施转轴,四面以生牛皮为屏蔽,内以人推进,及城则起飞梯于云梯之上。”说明宋代的攻城云梯采用了中间以转轴联接的折叠式结构,又在梯底部增添了防护设施,对宋代以前的云梯有了重大的改进。此外,所介绍的攻城器械有行女墙、木女墙、行天桥、杷车、扬尘车、填壕车、搭天车、钩撞车、火车(一种点火炉前进的车)等,还有专为开掘地道攻城用的挂搭棚、雁翅笆、皮幔,以及火钩、火镰、火叉、抓枪、蒺藜枪、拐枪、凤头斧等各种兵器。守城用的各种器械装备,则有车脚檑、穿环、木立牌、竹立牌、拐突枪、钩竿、锉手斧等等。另有为防备敌人用地道攻城的听瓮、风扇车,以及火攻敌军用的飞炬、燕尾炬、鞭箭、铁火床、游火铁箱、引火球、猛火油柜等等。前集卷15中还记载“指南鱼”的制作方法:“鱼法用薄铁叶剪裁长2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形,置炭火中烧之,候通赤,以铁钳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蘸水盆中,浸尾数分则止,以密器收之。用时置水碗于无风处,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南向午也。”这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地磁场及磁倾角进行人工磁化铁皮,制成具有指明方向的仪器的记载。而欧洲人到1544年,才由德国人乔治·哈特曼发现磁倾角。

二,前集卷十二载有“火炮火药法”、“毒药烟球火药”和“蒺藜火球火药法”等三种火药的硫磺、焰硝、松脂等配料的比例,从这种火药配方中的组配比率看,已同近代黑色火药相接近,具有爆破、燃烧、烟幕等作用。同时也记载了制造火药的操作程序,以及所制成的不同类型的火药。其中有八种火球类的火器和两种火药箭类的火器,是世界上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制造工艺,为我国第一批军用火器的发明和制造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技术保障。该书还详细记载了当时的许多新式火器,如火球(引火球、蒺藜火球、霹雳火球)、火箭(施火药于箭首)、火鹞(铁嘴火鹞、竹火鹞)、烟球(烟球、毒药烟球)等等。其中蒺藜火球是专门用来对付骑兵的。烟球是近代烟幕弹的始祖,而毒药烟球相当于原始的毒气弹。还有一种猛火油柜,是以石油制品为原料的猛火油,制成原始的火焰喷射器,应用于陆战或海战,都有极大的杀伤力。

其三,该书在编写体例上,具有比较严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对后世的兵书著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明代范景文所撰的兵书称为《正续武经总要》,赵本学俞大猷所撰《续武经总要》,唐顺之的《武编》,以及茅元仪的《武备志》等兵书的体例,均以《武经总要》为蓝本。

由上可见,《武经总要》确实是中国乃至世界军事技术史和武器发展史上一部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科技文献,得到了后人很高的评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兵家类》称:曾公亮等均非军人,“武事非其所长……所言阵法战具,其制弥详,其拘牵弥甚,大抵所谓检谱角牴也。至於诸番形势,皆出传闻,所言道里山川,以今日考之,亦多剌谬。然《前集》备一朝之制度,《后集》具历代之得失,亦有足资考证者……宋一代朝廷修讲武备之书,存者惟此编而已,固宜存与史志相参也。”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在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更是盛赞《武经总要》是一部科学巨著,说:“《武经总要》提及的火药配方,较所有其他文明国家的记录为早。欧洲第一次提及火药时间是在1327年,或是1285年之间,总之,是在1044年很久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日本兵器史家马成甫先行在所著的《火炮的起源及其流传》一书中,在经过对世界各国有关方面资料的对比鉴定后,也认为“《武经总要》的记录,充分证明了中国是世界最早发明火药和首先使用火药的国家。”

《武经总要》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经宋仁宗核定后首次刊行,南宋绍定四年(1231)有重刻,但两宋刊本今均不得见。《武经总要》成书后即首刊于宋庆历年间,南宋绍定年间又有重刻本。现存较早的有明弘治正德年间的据南宋绍定本之重刻本,明金陵书林唐富春刻本等。清有《四库全书》本等。1959年,中华书局据明弘治正德年间的重刻本影印出版了《武经总要》前集二十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