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善辩 以事析理
——读刘基的《郁离子》
刘基肖像
明代开国功臣刘基(即刘伯温),朱元璋称之为“我之子房(辅佐刘邦建立汉帝国的张良)”。此人神机妙算,精于谋略,很像是三国时代的诸葛亮。
刘基还是历史上颇有成就的文人、学者,其代表性文集为《郁离子》。“郁”,有文采的样子。“离”,八卦之一,代表火。“郁离”,文明的意思。此书共十卷,分十八章,一百九十五条,每条长短不一,长的千言,短的百字,集中反映刘基在政治、经济、哲学、道德等方面的思想。
下面,仅选《卖柑者言》《良桐为琴》《子侨包藏祸心》三篇,做一番简单介绍,看看这位古代的智者是如何分析问题,告诫人们的。
《卖柑者言》说的是一位水果商贩的故事。刘基是这么写的:杭州有个卖水果的,特别善于贮藏水果。他的柑桔经过一个冬夏都不会坏,拿出来卖时,色泽很好,金灿灿的,价格虽然比市场高出十倍,顾客还是争相购买。“郁离子”也买了一个,剥开时,有股烟味扑鼻而来,里面则像一撮破败的棉絮。他因此责怪卖柑人欺骗顾客。对方听了不仅不道歉,还大加驳斥,说道:“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吾售之,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于子所乎?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思之也。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指统帅军队的人),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指著名军事家孙武与吴起)之略耶?峨大冠,拖长绅者(指朝廷高官),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指商代的伊尹与虞舜时的皋陶)之业耶?盗起而不之御,民困而不知教,吏奸而不知禁,法斁(指法律被废弃)而不知理,坐糜廪(坐着消耗国家的粮食,指不干实事)而不知耻,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意思是,你对那些于国有害、对民有愧的贪官污吏视而“不察”,却指责我这个卖柑人,真是岂有此理!说得郁离子哑口无言。回家后,他反复思考,觉得此人很像是汉代东方朔之流,愤世嫉俗,痛批社会不公。
《卖柑者言》
《卖柑者言》为大众所普遍熟悉,故事里有个成语——“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至今仍常被引用。这个成语所描绘的那种表里不一的人与事,正是作者所要批判的社会现象,尤其是那些身居高位的为政者,贪赃枉法,欺世盗名,给国家带来极大的祸害。文章中,卖柑者拿自己卖柑与当官者的表现作对比发泄愤慨,刘基则是借卖柑者的话表达心声。
《良桐为琴》讲的是一位制琴者的故事。大意是,工之侨得到一块优质的桐木,把它加工成一把琴。这把琴的音色绝佳,弹奏起来“金声而玉应”。工之侨觉得它是天下最好的,于是献给太常(掌管礼仪、教育、文化的官员)。太常让有关专家审视,却得出了“不是古琴”的结论,予以退还。工之侨对此很不服气,他带着琴回到家里,沉思一番,想出了一个妙招。先是吩咐油漆工在上面涂抹残断不齐的纹路,接着让篆工仿照古代器皿的铭文在上面刻字,然后将琴埋入土里。一年后挖出来,拿到市场试探情况。当时有个“贵人”看到这把琴,非常喜欢,花了百金买下来,然后献给朝廷。乐官们奉命一一传视,众人看后啧啧称赞,都说此琴真乃“稀世之珍也!”听到这个消息,工之侨感叹道:悲哀啊,这个世界!而悲哀何止是一把琴的事,其他方面,难道不也是如此吗?看来,我必须早点另谋出路,否则就会跟这个世界一起灭亡。于是,他离家出走,遁入深山而不知其所终。
刘基笔下的工之侨,无疑是个聪明人。他略施小技,让那把刚做不久的琴变成“文物”,骗过了所有的乐官,受到了高度称赞。但是,“得逞”的工之侨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反而感到悲哀,因为这个世界有权定优劣、辨良莠的官员,竟然是些不学无术的人。他认为,判断一把琴还是件小事,如果让这样的人把持朝政,管理社会,政权不腐化,国家不衰败才是怪事。工之侨的看法实际上也是刘基的看法。但有一点不同,即工之侨三十六计走为上,选择了避世。刘基虽然对他的聪明持赞许的态度,但自己并没有走这条路,而是积极参加推翻元朝的斗争,并为此贡献了智慧与力量。
《子侨包藏祸心》批判的是一个丧失道德的人。故事是这样的:西郭子侨、公孙诡随、涉虚三个人,都有隐去身份改变服装行路的习惯。他们经常在夜里翻越人家的墙头,周边的人都很讨厌,便事先在他们来往的路上挖了一个粪坑,准备给予惩罚。一天晚上,这三个人结伴同行。子侨走在前头,第一个掉进粪坑,但他不吭气,而是招呼公孙诡随跟上。诡随不知道前面有粪坑,结果也掉进去,正准备叫喊时,子侨捂住他的嘴说:“不要出声。”一会儿,涉虚到了,同样也掉进粪坑。子侨见状,这才对诡随解释道:“刚才我之所以捂住你的嘴,不许你出声,是想让大家都掉进去,这样,谁也就耻笑不了谁。”故事介绍到这里,作者引用有德行的人指出,西郭子侨简直不是人。自己不慎,掉进粪坑,却包藏祸心,故意不告诉朋友,让他们也掉进粪坑,这种不道德的行为太过分了。
显然,刘基对那种损人不利己的缺德行为是深恶痛绝的。他编了这样一个带有寓言性质的故事,为后世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反面典型,并提醒人们,切不可与这种人为伍。
上述三篇短文,虽然只是刘基《郁离子》的一小部分,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其作品的一个鲜明特点:愤世嫉俗,抨击现实,痛斥权贵。或许有人要问,为什么一个开国元勋对社会竟然持这样的态度呢?这要说到作者的生平和《郁离子》的写作年代。刘基(1311年-1375年),浙江青田人(出生地现属文成县),曾满怀为国家效忠的高尚情怀应试,于元顺帝元统三年(1339年)考中进士,并先后在基层与“中央机关”任职,然而其所提的许多好建议不仅没有被采纳,还遭到压制,这让他非常愤慨,毅然仿效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做法,挂冠而去,回到青田老家,时为元至正十八年-至正二十年(1358年-1360年)。《郁离子》就是这段时间写的。可见,他所抨击的对象并非自己为之奋斗的朱明王朝,而是异族统治下的社会,其中《蟾蜍》一文就很能说明问题。故事中,蟾蜍看到同在沼泽上的癞哈蟆,外貌颇像自己,以为是同类,便邀它一起去月宫遨游。癞蛤蟆听说天上只能餐风饮露,断然拒绝了蟾蜍的邀请,因为它必须有粪便吃喝才能过日子。爱干净的蟾蜍了解事情的原委后叹息道:“呜呼,余何罪乎?而生与此物类也!”作者借此反映的正是他不愿意与元政权同流合污的思想。
当然,《郁离子》还有相当多篇幅是畅谈世间万象与与经世治国、为人处事之道的。刘基同时代的人对这部著作的评价相当高。王从善(翰林国史院编修)为此书作序,写道:“其谓天下用斯言者,必可抵文明之治。”徐一夔(翰林院官员)也写了序言,而且分析得更细。他认为,《郁离子》“其言详于正己,慎微修纪,远利尚诚,量敌审势。用贤治民,本乎仁义道德之懿,明乎吉凶祸福之几,审乎古今成败得失之迹。大概矫元室之弊,有激而言也。牢笼万汇,洞释群疑,辨博奇诡,巧于比喻,而不失乎正”,进而赞道:“公之事业具于书,此元之所以亡也;公之书见于事业,此皇明之所以兴也。”
如今,历史已过去六百多年,但《郁离子》的价值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它的许多劝诫,依然能给人以警醒。从写作方面看,也有一些特色值得介绍。例如:博学善辩,以事析理,虚实结合,巧于比喻。
博学善辩。刘基对儒学与先秦诸子的著作很熟悉,有深厚的造诣,写起文章,旁征博引,充满思辩色彩。如《士蒍谏用虞臣》,说的是晋献公灭虞,将虞国被俘的大夫们集中关押起来,并派大臣士蒍监视这些人。士蒍不以为然,放任这些人逃跑,让晋献公非常生气,于是君臣之间引发了一场关于用人的争论。晋献公认为虞臣中的一些人可用,但又怕他们跑到别的国家。士蒍则说,虞国的这些大夫,都曾效忠于虞国国君,很难为晋国所用。何况如今的虞国,除了灭国之前带着族人离开的宫之奇与被俘后让君上卖给秦国的百里奚之外,也没有别的贤良之才了。现在这些被俘的大夫,如果他们真想跑到其他国家并被重用,对晋国来说倒是件好事而非坏事,君上不必为此担心。听完分析,晋献公深表赞同,认为他说的逻辑性强,层层推进,很有说服力。
以事析理。刘基善于列举通俗的事物,说明深奥的道理。这方面的例子在《郁离子》一书中不可胜数,如上面介绍的《卖柑者言》,指出社会上存在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现象,并借此批判统治阶级表里不一的本质,其效果比纯说理要强很多。又如《居山》中的那只野猫,虽然已被人擒住,仍死死咬住偷来的鸡不放。作者由此说到社会现象——“人之死货利者,其亦犹是也”,即为钱财而死的人,大概也像这只野猫那样可悲。再如《捕鼠》,赵人因鼠患,找来一只猫。此猫既善于捉老鼠,也会偷鸡吃。不久,赵人家里的老鼠灭了,鸡也没了。儿子觉得没鸡不行,就要老爸把猫送走。赵人不允,他说:“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而已,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天猫也。”意思是,凡事要全面衡量,“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另如《楚人养狙》,作者通过猴子觉悟后不再为狙公所奴役,最终狙公饿死的故事指出,“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唯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虽然说的是猴与狙公,但无疑在暗示,如果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觉醒起来,就可以推翻元蒙统治者的政权。
虚实结合。《郁离子》的故事大多为虚构,即现实中并不存在,但作者常常又将某些真实的材料寓于其中,做到虚实结合。例如《卫懿公好禽》,取材于《史记·卫康叔世家》:“懿公即位,好鹤,淫乐奢侈”,原本短短十来个字,刘基却将之演绎成卫懿公偏好某种禽畜而导致国家被消灭的重大事件。故事说:卫懿公喜欢顶角争斗的牛(类似于今天的斗牛),把它收养起来,并给予牧养此牛的人以“中士”的俸禄。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斗角的牛从此比耕田的牛价格贵十倍,人们也就不再养耕牛了。后来,懿公又喜欢一种不善走却精于嘶鸣的马。大臣宁子对这两件事提出批评,认为物应尽其用,否则,牛不能耕田,马不能奔跑,各种岗位的人不能恪尽职守,国家就会陷入危险之中。然而,懿公根本听不进忠告,依然我行我素。过些时候,狄国攻打卫国,卫国的将士几乎都不会打仗,结果被狄(《史记·卫康叔世家》称作“翟”)所灭。
巧于比喻。这是《郁离子》的一大特色。人们读此书时不难发现,作品中所写的带有寓言性质的文章,往往是比喻连着比喻,以此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或见解。正如吴从善在序言中所指出:“阐天地之隐,发物理之微,究人事之便,喻焉而当。”上面介绍过的《良桐为琴》就是一个例子,说的是琴,实际上是以琴喻事,批判那些身居要职又不学无术的人,进而担忧国家、社会的前途。再如《鲁般》,文章从头到尾说的都是修房子的小事,作者想提醒人们的却是国家的大事,即修房子要新材料,挽救国家倾覆也需要新的人才不断补充。木材不分地产,人才也应不分籍贯,只要是有本事的就用,或为栋梁,或为楹柱之辅佐。这样,上下同心协力,才能挽狂澜于既倒。
总之,刘基的《郁离子》,体现其经世治国的思想,内容与形式结合得相当不错,很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