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四:朱熹的贤内助
朱熹的学说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康熙大帝称他“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在中国文化史、传统思想史、教育史和礼教史上,影响最大的,前推孔子,后推朱熹。所谓“家孔孟而户程朱”,说明朱熹思想在国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朱熹能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主要是其自身天资聪颖、好学勤奋、克己复礼。此外,一个因素是他有个博学多才的岳父和知书达理的贤妻。
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熹父亲朱松病逝于建瓯,临终前把朱熹托付给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好友刘子羽(朱熹义父),又写信请五夫的刘子翚(屏山)、刘勉之(白水)、胡宪(籍溪)三位学养深厚的朋友代为教育朱熹。刘子羽视朱熹如己出,在其舍旁筑室,曰紫阳楼,安置朱熹一家。绍兴十七年(1147年),朱熹18岁,在建州乡试中考取贡生。师承儒学大家罗从彦的刘勉之看到弟子朱熹聪明过人,十分笃学,便于绍兴十八年正月将女儿刘清四许配与他。新婚蜜月刚过,同年三月,朱熹入都科举应试,四月十七日,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准勅赐同进士出身。
不论是在崇安五夫,还是随岳父刘勉之迁至建阳考亭的萧屯,朱熹都受岳父及诸恩师的教诲,温良恭俭,谦躬守礼。出生世儒书香之家的刘清四,受父亲长年教诲,知书达理,清正为人,嫁与朱熹后,操持家务,勇于担当,是朱熹的贤内助。朱熹一生廉洁清贫,在同安任主簿三年,俸禄极低,经济拮据,两口子相濡以沫,相敬如宾。在他们共处的28年间,刘清四先后生育三男五女(其中次女和幼女早逝)。长子朱塾开始读书不用功,“懒散,既不知学”,夫妻俩严予督导,并将其送往婺州金华,拜著名学者吕祖谦为师。远离父母,并经吕祖谦教导以为人处事之道,朱塾学有长进,入仕为官,先后任准西运使、湖南总领等职,且勤政清廉,颇有政声。次子朱埜,刘清四随夫泉州任上所生。朱熹忙于政事,刘清四亦母亦师,悉心教诲。朱埜差监浙江湖州德清县户部瞻军酒库,谨记双亲的教诲,“见不义之财勿取”(《朱子家训》),往来账目清楚,从未有疏忽之漏。三子朱在,以父荫补承务郎,乾道十年以大理寺正知南康军。因其“进学问,振纲纪”,后升至浙西茶盐常平使、知平江府、吏部侍郎,政声卓然。
天有不测风云。朱熹47岁时,操劳一生、体弱多病的刘清四辞世。朱熹痛心疾首,但没有忘却对妻子“温良恭俭让”之美德的赞美。
朱熹辞世前,抱着病体,握笔为妻子写下了感人的《墓祭文》:“岁序流易,雨露既濡,念尔音容,永隔泉壤。一觞之酹,病不能亲。谅尔有知,尚识予意。”文中,他对妻子说,你体弱多病,我却未能在你身边亲近关照。虽然如此,你却屡屡谅解,支持我穷研理学,教书授徒。翌年二月,朱熹亲选吉穴将妻子安葬于唐石里(今黄坑)后塘大林谷,并发誓“生不同时,死同穴”。次年。朝廷命其知南康军,行前他特地前往祭拜刘氏墓,并作诗《唐石雪中》:“春风欲动客辞家,霖潦纵横路转赊。行到溪山愁绝处,千林一夜玉成花。”“愁绝处”即指刘氏墓之所在。“千林一夜玉成花”则寄托着朱子对妻子的深情。
庆元六年(1200年)三月初九日,朱熹在考亭去世,享年71岁。当年十一月,朱熹灵柩运至后塘大林谷,与妻子合葬一穴,践行了“生不同时,死同穴”的诺言。
朱熹与夫人合葬墓
合葬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