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夜莺”歌声今犹在
——追忆花腔女高音歌唱家颜宝玲
陈 泥
颜宝玲
花腔女高音歌唱家颜宝玲是鼓浪屿才女。童年时就是鼓浪屿三一堂唱诗班主唱。上世纪50年代,成为首位在上海“兰心大戏院”演唱的鼓浪屿歌唱家。
颜宝玲(1924-1966),毕业于鼓浪屿毓德女中,之后到上海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声乐系进修三年。1954年5月,曾两次参加音乐学院在上海艺术剧院(现上海的“兰心大戏院”)举办的音乐会,担任花腔女高音独唱。1955年,颜宝玲为了孩子,忍痛放弃学业,回到故乡。1956年当选第四任厦门市基督教女青年会总干事。1958年,颜宝玲参与发起组织鼓浪屿合唱团。1966年,年仅42岁的颜宝玲受迫害含冤自杀,后平反昭雪。著名诗人舒婷曾撰文纪念,誉之为“鼓浪屿夜莺”。
鼓浪屿素有“钢琴之岛、音乐之乡”的美誉,百年传承的民间家庭音乐会,则是岛上艺术底蕴最真实的写照。
颜宝玲家坐落在鼓浪屿鹿礁路一栋临海的小楼里。她的邻居、与她同时就读于鼓浪屿毓德女中的学妹伍仁灿老人回忆,当年在松风海涛和落日余晖中,小楼里常常聚集了各地音乐人士,飘来伴着钢琴声的歌声。
颜宝玲出生在基督教家庭里。1934年,鼓浪屿基督教“三一堂”落成,年仅10岁的颜宝玲跟随三姐到唱诗班排练,立即吸引颇具音乐素养的廖超勋先生的注意。廖先生成为她的音乐启蒙老师。颜宝玲悟性高,在老师的点拨下进步神速,很快就担当唱诗班主唱,而且在一些聚会中开始尝试个人独唱。
从童年起,颜宝玲受到美国、俄罗斯、英国等好几个国家的优秀乐人授课指导。这期间,她的名气与才华在鼓浪屿逐渐传开,开始出入各种音乐场合,参与礼拜堂的领诵独唱、家庭音乐会及地方上的公益性演出。
自幼博采众长,视野越是宽阔,对声乐的理解越是深入,颜宝玲求知的愿望日益高涨。
1953年6月,29岁的颜宝玲虽然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但在丈夫的支持下,毅然只身奔赴上海,报考上海音乐学院(即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声乐系。她以一曲《茶花女》应试,成为考生中首批被录取的佼佼者。在上海求学时,苏联专家赞誉她为“夜莺”。
曾为颜宝玲舍友的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刘秀灼教授回忆说:“颜宝玲入学后,经过名师指导,成绩骄人。1954年5月,曾两次被选拔参加在上海艺术剧院(现上海的‘兰心大戏院’)举办的音乐会,担任花腔女高音独唱,这是不多见的。”颜宝玲是第一位在上海“兰心大戏院”演唱的鼓浪屿歌唱家。
在不少老音乐人的记忆中,当年颜宝玲在上海“红得发紫”,许多重大活动都有她的花腔高音炫技,包括接待外宾的高规格音乐会。她当年唱得最好的是意大利歌剧咏叹调和德奥艺术歌曲。
1955年,颜宝玲为孩子们忍痛放弃学业,回到故乡,并进入厦门歌舞团担任独唱演员。业余时间,她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参加社会活动,1956年当选第四任厦门市基督教女青年会总干事,并破例连任两届。她与青年会全体成员同心协力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先是在鼓浪屿的黄荣远堂创办了厦门第一所公益性的托儿所,1958年秋天又在鹿礁路34号天主教堂里创办了厦门第一所公益性的盲人学校。在她推动下,基督教青年会发展青年义工,组织青年剧团,排练节目,配合形势宣传,每年春秋两季都在市工人文化宫举行音乐会。同年,颜宝玲参与发起组织鼓浪屿合唱团。
在亲朋旧邻的回忆里,颜宝玲一直给人以优雅美丽的印象,爱说爱笑。在当时的各种文艺演唱会上,秀丽的颜宝玲不但能动情柔曼地演唱《燕子》、《喀秋莎》,还能演唱脍炙人口的闽南话通俗歌曲,最成功的保留曲目是《烧酒醉》,当时的厦门人几乎都听过她的这首歌。
“文革”前,颜宝玲在厦门市歌舞剧院工作,还曾是全国妇联执委,曾在北京与毛泽东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合影。“文革”初始,年仅42岁的颜宝玲受迫害含冤自杀,后平反昭雪。即使已离世几十年,一代歌后美妙清润的歌声,仍让很多老鼓浪屿人记忆犹新。
值得欣慰的是,颜宝玲的儿子李未明先生,已是全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福建师大艺术学院副院长,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副院长、音乐系主任,福建音乐学院院长。鼓浪屿钢琴艺术研究会会长。
他编写出版多种全国钢琴、手风琴系列教材、考级作品集,获全国成果一等奖。
他培养的学生多次在国际比赛中获优异成绩。而他也荣获全国“优秀园丁奖”。
“鼓浪屿夜莺”在天堂之灵,可以含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