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茶树青青(外一篇)
陈建平
谷雨时节,接到下乡插队时老房东的电话:“清明茶制好了,给你们留着,抽空来拿!”蓦然之间,脑海里翻涌出远山那一垄垄青青的茶树,客家场院一簸箕一簸箕晾开的茶叶,还有科南村茶香浓洌的制茶作坊。
茶树青青,不可阻挡地唤我回到青春岁月,回到客村茶山的知青生涯。
那是上山下乡第四个年头,连城县宣和公社革委会决定利用山区优势,把莆田和当地部分未招工的知青集中起来,到科南大队开辟知青茶场。我是插队科南村的知青,理所当然成为茶园第一代开拓者。
茶园选址科南与洋贝两个大队交界的马托头山。这里因山上可以跑马而得名,坡度较缓,阳光充足,酸性红土壤适宜种茶。于是,山上成片亚热带次生林成了我们“进攻”的对象,大家挥柴刀砍野生杂树,舞镰刀割除蕨类乱草,清理搬运山上乱石,甩开山锄刨挖老树根,整理出一畦畦梯田;继尔开挖一条条树穴,填埋猪牛羊粪等农家肥。奋战近一年,大家的双手起了泡又磨成了茧。
幸好有个老头儿给大家带来阵阵笑声,他就是县土产公司请来的福州茶研所退休专家、担纲茶场顾问的吴茶师。也许是与茶叶长年打交道的缘故,也许是浸染了茶树朴实无华而内蕴淳厚的生活特性,吴老头发花白脸色红润,阅历丰富言谈无忌,幽默话语像一杯杯醇厚的乌龙茶,逗得大家笑成一片。
他说:“现在全国山河一片红,茶能滋阴降火防止头脑发热,因此我劝你们要种好茶,多喝茶!”“我们所(茶科所)开会批林批孔,我总是坐在最后一排闭目养神,冥想品茶,领导的话从左耳进,右耳出!”“中国老百姓肚子里缺少油水,如今只能靠几颗大豆养生保命,靠一杯清茶预防衰老!”“他们说我不关心政治走白专道路,我不走茶道就让他们喝西北风去!”……
听了老茶师那个年代种种特立独行“大逆不道”的言论,知青们觉得像品尝一杯杯清茶,韵味深长,提神醒脑。大家都愿意绕着这位省城下来的“漏网右派”转。当然,“代价”是茶园一定要规范修建,每条茶畦宽度2米,每条茶穴都要挖到60厘米深并下足基肥,如果偷工减料,嘿,小心老头儿赏你一杯“苦丁茶”!
我是茶场唯一的手扶拖拉机手,起早摸黑运送茶园里清理出的乱树杂石,压实平整茶畦上的填方红土。另外,还要往山上运基肥,或去苗场运送茶苗。每天与太阳一起上山,暮色中顺带把收工的知青场员拉下山;晚上既可看书,又可与数位知己“天方夜谭”。百无聊赖之夜,还与山友们合奏“锅碗瓢盆”交响曲,日子过得辛苦但不乏味。
茶场是修炼场,知青们在茶场得到锻炼和展示身手的机会;茶场是培训场,客家乡亲在茶场学到规范种茶制茶的本领;茶场也是播种场,科学种茶的星星之火从知青茶场逐渐燎原至周边村寨。
风里雨里来去,山上山下往返,我在茶场呆了两年多,被招去连城水泥厂当合同工,几年后调回老家广电系统,远山那洒下无数汗水的青青茶园,只能梦寐以见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突然收到老房东黄美真托人捎来的一包茶叶,并得悉她种了两亩茶,很是高兴。冲泡这包远山之茶,我似乎又品咂到上山下乡岁月那些余韵绵长的甘苦、劳作之余的笑谈。茶叶青青,牵扯着莆田连城两地情,远山客家一片心。
是啊,知青茶场,藏得下艰难时世,也化得开寂寞青春。这些年,我们多次返回第二故乡探亲,看望老茶树般的老房东,也数度探望当年的知青茶场。去年五一节前,老房东又带我们登上马托头山,路旁翠竹摇曳,山花飘香,满山茶树青青,鸟语声声,当年开大山辟茶园的奋斗情景恍然如在眼前。遗憾的是,当年的知青场友已风流云散,那辆手扶拖拉机也开往记忆深处不知所终。
老房东又引我们去知青茶场边自家开发的茶园和制茶作坊,掏心坦陈,这些茶树没施化肥没打农药,虽然制作工艺比较粗放,却是名副其实的生态茶,尽可直接冲泡放心饮用。如今,青青茶树成了科南村的摇钱树,多数山民都有自家的小茶园。
一壶清茶,收藏峥嵘岁月烟云平生,在流光中慢斟细酌,未尝不是一种温柔一种回味。茶园青青,茶树青青,茶人青青。远山,收藏着青青的当年,绵延着青青的思念。
连城记忆
我们背负行囊,行脚岁月路上;我们披星戴月,饱历世事沧桑。2019年,我们上山下乡50周年。入春,我们再度来到那块记忆深刻如今已经陌生了的土地。
50年前,毛泽东主席发起上山下乡运动。莆田首批知青,怀揣青春美好理想,走进闽西连城山乡。50年后,我们分散四方,但连城记忆未老。
我们年轻,是因为走过艰难的青春之路,历经严酷的人生风霜,因而对生活的磨难,对命运的考验,有了更强大的抵抗力、适应力。
共赴山乡的学子之间,与客家乡亲之间,建立了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的亲情。因而,我们对那方奉献衣食的土地,对辛勤劳作的山民,心存感激。
我们曾在社会底层摔打,领受贫寒、饥饿、困厄、孤独、彷徨的“教诲”,对生命有了更深层的体会和感悟,因而形成一代人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因此包容而奋进。
我们来自“告御状”的李庆霖家乡,葆有抗争意识和诘问勇气,更在乎生存状态和生命质量。当无数同行陷于生活困顿和精神困厄之际,“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的最高指示,抚慰了那个时代的“知青之殇”。那封惊动天听的泣血之信,写进了中国“知青之史”。
历经半世纪风雨,我们没有忘却青春的苦难和奋斗,没有忘却第二故乡和那里的客家乡亲,没有忘却曾经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没有忘却携手并肩的兄弟姐妹。
每当追怀遥远的上山下乡情景,每当翻阅山村的生活印记,就会从心底升腾一种深沉而温润的爱。我们把这份沉甸甸的爱,奉予历经沧桑的岁月,洒向艰辛播种的土地,献给憨厚朴实的人民。
每一代学子,都有仰望苍天的灵性、走向良善的愿景、呵护理想的情怀。我们这一代,还有耕耘大地的经历,“修理地球”的苦斗,以及在人生暗夜憧憬光明的渴求。
历史已经证明,知青的金色年华,是祭献给了非常的“文革”年代,祭献给了共和国经济萧条无所就业的难言之隐……这种祭献,带有深切的伤痛和深沉的反思,富有崇高的悲剧美。
作为一代知青,我们对那个非常时代,对那段连城知青生涯,对那些金色年华的磨难,对那片洒下无数汗水和热泪的土地,难以忘怀并依然心存感激。
这便是纪念半世纪前“老三届”难忘经历的初衷,为激情澎湃领受苦涩的青春写真,为无所畏惧奉献华年的知青点赞,为1800多万颗赤诚的心留传。
连城记忆未老,我们曾经年轻!我们坚信,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永葆青春,方得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