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06 10:4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思翔

激活往事 启迪当今


人们常说往事如烟。但在如烟的往事中,如能撷取其中亲力亲为又感受较深的一丝半缕,还原其本来面貌,讲述其背后故事,让过来者重温那个年代的酸甜苦辣,让后来者了解那业已消逝的岁月,从而吸取有益的精神营养,给做人做事以启迪,不啻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最近由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组织编写、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亲历》——福建宣传文化的个体记忆(第一辑),我读后就有这样感觉。

收入该书的36篇回忆文章,都是我省宣传文化战线同志撰写的,时间跨度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后,长达数十年。内容除涉及抗战文化外,更多的是记述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宣传文化战线上发生的事情。文章各篇均是个体记忆,但全书贯联起来,却可以从一个侧面窥视我省宣传文化工作行进的脉络和发展进程。

由于文章都是作者亲历亲为的事情,读起来特别亲切。有些篇章还讲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史实,显得尤为珍贵。赵家欣先生的《抗战时期永安进步文化活动回忆》,记述了抗战时期黎烈文、董秋芳、卢茅居、邵荃麟、羊枣(杨潮)、王亚南等一二百位爱国人士先后从四面八方来到永安长达七年从事进步文化活动,从而使永安进步文化呈现前所未有光彩的情况。这些文化人士冒着危险,撰文办刊,宣传抗日,甚至因此被捕牺牲。其气节、其精神令人感佩!黄岑的《开国庆典在福州》,则以当年作为记者参加福州解放庆典的亲历者,回忆了1949年10月2日晚上福州庆祝集会游行的盛况。

文集许多作者是宣传文化战线的领导干部,他们亲历的事情,说的是宣传文化战线的事,折射出的却是关系福建发展的一些大事。讲述其背后故事,对领导者增强执政能力乃至提高领导艺术都有着积极意义。徐明新《创造性运用党报的省委领导》,讲述了省委书记项南善于利用报纸推动工作,推动改革开放的几个事例,特别是推动落实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事情,我读后感触尤深。由于种种原因,福建落实农业生产责任制比先进省份落后了一截,项南主政福建后深入调研,大力推动这项工作。记得在1981年春节前后,我刚到宁德县委工作不久,那段时间的福建日报又是通讯报道,又是评论社论,连篇累牍地宣传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强大的舆论氛围把人心烤得热乎乎的。我们县委一班人认真学习后,就怀揣福建日报,带领机关干部分片包干,进村入户,宣传党的政策,为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释疑解惑,赶在春耕前把责任制全部落实下去。读了徐明新文章后才知道,这背后的导演原来是项南同志。他不仅给报社点题,而且还亲自撰稿、审稿。“不会运用报纸广播的领导,是手工业式的领导。”“不会运用报纸这个武器的领导,不是聪明的领导。”项南同志的这些话,深深地刻在福建许多干部的脑海中,让大家终身受益。

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有着“五缘”的密切联系,对台工作有着独特优势。文集中不少篇章都记述了福建在与台湾交往中先行先试的往事。在两岸交流已成常态的今天读来,这敢吃“第一口梨”的精神显得弥足珍贵。庄战成在《首批大陆记者台湾记行》中记述了大陆记者40多年来第一次正式组团赴台采访的实况;张黎洲在《闽台出版合作交流备忘录产生的前前后后》中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冲破重重障碍与台湾有关方面签署这一协议,从而在全国出版界开了对台交流先河的经过;李联明在《赴台举办妈祖民俗文物展追忆》中,记述了克服困难举办这一民间文化交流盛事的曲折经过,还促成了在职正厅级干部赴台参访的零的突破;詹金灿的《第一次赴台拍片追忆》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初率团赴台拍摄电视片的经历,这次大陆人士赴台拍片,创下了五个第一:大陆影视界第一个摄制组赴台拍片,大陆新闻界第一次组团入台,福建省第一个赴台交流人数最多的团组,第一次突破了只许大陆科级以下官员入台限制,第一次以省电视台官方机构名义入台,打破了两岸交流只限民间层次的局面。季仲回忆了1984年创办《台港文学选刊》的风雨历程,从中看出这份开与港台文学交流之先的刊物来之不易。这些难得的亲历记述,不仅从不同角度勾画了两岸文化交流的轨迹,而且也真实记录了两岸交流先行先试的史实。

采写报道谷文昌先进事迹是福建新闻界可圈可点的一个典型事例。张红《回忆采写谷文昌的往事》,生动讲述了采访的过程。透过“往事”,我们不仅进一步感受到谷文昌的人格和作风,同时也看到了记者的执着与艰辛:“我们顶着海风,沿着谷文昌的足迹走村串户,走进林带、踏上海堤、寻找当年沙丘的遗址。采访完全用钢笔记录。年终岁暮,天寒地冻。日复一日地采访,笔记记了一页又一页,手指写得发硬,手背冻裂了,渗出血珠……”好文章来自接“地气”,深入、扎实的采访,终于成就了感人肺腑的生动文章,谱写了一曲谷文昌和木麻黄跨越时空、超越自然的人树情缘的时代颂歌,使全省和全国人民都了解了谷文昌这个典型人物的感人事迹。福建日报当年这群记者,不畏艰苦,深入采访的作风,对于今天“走转改”仍有着积极的意义。

文集还有一些篇章记述了宣传文化战线发生的重要事情,如改革开放后省文联的发展壮大历程,闽台缘博物馆的建设过程,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成立前后和一些优秀文艺作品产生的背后故事。还有几篇文章是对项南同志的深情缅怀。从这些文章可以看出,项南同志对宣传文化工作既抓大也抓“小”。可能许多人并不知道,如今我们看到的厦门鼓浪屿郑成功塑像和福州西湖林则徐塑像,都是在项南同志的精心指导下立起来的。张子固在回忆文章中讲述了项南同志抓城市雕塑这件“小事”的良苦用心。城雕宣传了民族英雄,展示了福建形象,也美化了城市。以小见大,折射出来的是项南同志的独到眼光和高超的领导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