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04 16:0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刘良生

诗 话


光阴易逝,转眼已临耄耋之年。回顾平生,无所建树,倒是退休后耽于传统诗词,聊以自娱。现借刊物一角,谈点感受。不当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点石成金 化废为宝

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有这么一段趣事:一日,乾隆率大臣们陪太后游御花园,只见他一边潇洒地摘下一片片花瓣往下丢,一边吟着:“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这那里是诗,简直是废话嘛!谁知刘罗锅(刘墉)却一步上前,朗声续吟道:“飞入草丛都不见”。这么一接:整首诗就盎然成趣了,堪称是“点石成金,化废为宝”。

无独有偶。某一天,诗圣杜甫冒雪游西湖,发现一书生仰望漫天飞雪,口中反复吟着:“片片片片片片片……”,正在不知所续时,杜甫随口吟道:“飞入湖中看不见。”书生大为惊讶,不禁恭身垂问:“公莫非杜工部?”杜甫当即得意地回答:“然然然然然然然!”这一吟一联,一问一答,活画出杜甫一语点石成金,吟活了一幅飞雪图的得意之举。

诗坛上,确有不少个中高手,有信口一吟便化腐朽为神奇之功。上述两则趣闻,虽是传说,但盎然诗趣,发人深思。

深入浅出 返璞归真

从小到老,吟诵了不少诗词精品,觉得诗词之精绝者,无一不是深入浅出返璞归真之作。

且看,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区区20字、4句话,写得何等浅近,何等通俗明白。但是,它的诗境诗意,却是深沉如海,意味无穷。笔者不知有多少次出差在外,羁旅他乡,静夜靠坐床上,仰望中天明月,吟起《静夜思》,油然涌起思故乡、思故人、故事、故物之情……此情此景,读者诸君容或有之吧?

再如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孟郊的“慈母手中线……”等等,哪一首不是此类深人浅出、意味无穷的绝唱?

其实,世上百艺的最高境界,就是深人浅出、返璞归真,所谓“艺到深处反返真”,就是此理。个中奥妙,值得深思细究。

借物言志 借景抒怀

黄巢的咏菊诗,可谓此类诗作的典型:“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虽非名家,但此诗却充分抒发了这个落第秀才、造反英雄的豪情壮志,也吟活了菊花。全诗洋溢逼人的霸气、杀气和豪气,写得淋漓尽致,再妙不过了。还有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流阳游,骑黄鹤。”借写黄鹤楼,抒发疆场报国、北定中原的壮志,读来激动人心。

借景抒怀的诗词颇多,其精绝名篇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咏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仅写绝了月景,而且触景生情,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更是极妙佳品。再如,崔颢的《游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首诗非但写绝了黄鹤楼的壮丽景色,而且怀古思今,发出了“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深沉感慨。诗的内涵丰富,意境高远,达到完美的境界。致使诗仙李白也自叹不如,说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推敲可取 不可过度

诗痴贾岛的“推敲”故事很有名。据说,有一天,他骑在驴背上得了“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之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门好,还是“敲”门好,竟想得入神,一头撞到大官儿、也是大诗人韩愈的轿前。韩愈问明原委,不但不责怪,反而为他出主意,用上“敲”字。这事流传千古,“推敲”两字也因此成为众所周知的通用词。

写诗做学问,的确要有推敲精神,才能精益求精。王安石就是推敲的高手。他的《泊船瓜洲》一诗,“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说原先并不是“绿”字,曾有“到”、“过”、“入”等字,一直推敲了10多字,才敲定为“绿”字。自命“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圣杜甫,推敲锤炼佳句,更是他人难以企及,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等,都是难得的佳句。“鬼才”李贺的痴心推敲也敲出了许多绝妙好句。如“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等等。

推敲固然可取,但不可过度,不可强求,否则效果适得其反。即使是高明若诗圣杜甫,也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这样的倒装造作给人以怪句而已。可见过犹不及。

阅历须丰富 功夫在诗外

大诗人陆游说过:“功夫在诗外”,这是至理名言。诗词名家除苦学诗内功夫外,还要有广博知识和丰富阅历这些“诗外功夫”。苏东坡是才高气盛、屈指可数的大诗人、大词人了,但诗外功夫却折服于王安石。《警世通言》有一则故事提到:一天,苏东坡往访王安石未晤,见书案上有王安石未写完的两句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觉得好笑:谁见过菊花落瓣的?于是,提笔续书两句:“秋花不似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用以讽刺王安石。王回来后一看,只笑笑而已。不久,相府下了一道调令,把苏东坡贬到黄州为官。到任后的秋天,一日清早,苏东坡披衣开门一看,顿时愣住了。只见庭院里的菊花遍地落英,一片金黄。这一来,他才恍然大悟,是自己无知挖苦了王相国,才被贬黄州来看菊花落英。他当即修书一封向王安石道歉。不久,又官复原职回到京都。

天下菊花不落英,唯有黄州菊花落英遍地。懂得这点,是知识阅历丰富,这就是诗外功夫了。在这方面,苏轼不如王安石,所以,栽了个小筋斗。

严守格律 不惜破格

古诗词有严格的格律,诗有五言、七言、绝句、律诗、古风、长歌等,声律有平起平收、仄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仄收等,还有粘对的规矩,都有定规。词更严格,每个词牌都有定字定式定声的谱,只能按谱填词。所以,作词也叫填词。至于押韵,更是严格,不论诗词,不押韵是绝对不行的。

然而,诗词名家,并不以律害意。一旦得了好句,便不惜破格犯律,写出名诗来。此中,著名的王维《渭城曲》、崔颢的《黄鹤楼》即是范例。《渭城曲》前两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用的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后两句本应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但王维却用“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既失粘又乱律。但他仍不惜破格,终于写出千古绝唱。请看,如果按格律把后两句改为“劝尔饮干一盏酒,阳关西去无亲人。”这首名诗岂非断送了?

崔颢名诗《黄鹤楼》,前半首更是乱得一塌糊涂:“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四句诗不知他选用何律,而且连用了3个“黄鹤”,尤其是第三句竟连用了6个仄字。这半首诗既失粘、失仗,又破格乱律,简直成了顺口溜。但是,后半首:“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却是不折不扣、中规中矩的律诗,而且功力非凡。细品崔颢这首怪诗,妙就妙在前半首随心所欲地反复吟出“鹤去楼空,千载悠悠”的感怀,展示出朦胧而深远的意境;后半首则写了眼前美景,又回应到更深沉的怀古感叹,读来回味无穷。试想,如果崔颢不是大胆破格乱律,顺口吟出前半首的至切真情,又哪来全诗的精绝动人呢?

模仿借鉴 青出于蓝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一些最有名的诗词大家的最有名警句,竟然源出于前辈诗家之作。他们或模仿或借鉴或脱胎或翻新,甚或直接借用、引用、套用、化用,手法之多,不一而足,直到近乎抄袭。但是,却能做到出新意有创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不信请看:诗圣杜甫诗作三千,白居易认为三千取一的最佳警句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然而,有人却探出它出自诗经之一句:“室有腐肉,野有饿殍”二者确实词意相近,句式相仿,但是,杜句比原句更感人,有一股撼动人心的力量。还有陈子昂的名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源出于楚辞《远游》的:“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不及兮,来者吾不闻。”两者词意句式都相像,但陈作比楚辞句,显得境界更深远阔大,意味更隽永悠长,因而备受后人赞赏,直到誉之为“天下第一咏叹诗。”再看,王勃有名的《滕王阁序》的绝唱:“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原来是出于南朝大诗人庚信《射马赋》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青旗一色”两诗对比,如出一辙,是典型的模仿,但就诗味及境界、气魄而言,王勃之作确实更胜一筹。

摹仿借鉴得更为“露骨”的是宋代著名“梅痴”诗人林和靖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此句出自五代南唐诗人江为的一联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除了“竹”改为“疏”,“桂”改为“暗”,全盘抄袭他人而据为己有。但这一联诗句,却成为林和靖写了一辈子咏梅诗的最佳绝唱,甚至被誉为“点石成金”的典型佳作。

直接引用前人诗句而加以脱胎翻新的例子也很多。毛泽东的“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明显是借用李贺的“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的后句,不过略加变动,就词意翻新。而“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也来自李贺诗句:“哀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后句,原句照抄,加以引伸,寓意就更深远了。这种借古咏今,点石成金的高超笔法和大家风范,值得人们借鉴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