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7 10:5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陈 锐

 

“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是来自实践的金句

——学习《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

陈 锐

 

有“中国扶贫第一村”之称的福建省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以实际行动践行并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图为绿色环抱的赤溪村。.jpg

有“中国扶贫第一村”之称的福建省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

以实际行动践行并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图为绿色环抱的赤溪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内打响脱贫攻坚战。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现在,许多贫困地区一说穷,就说穷在了山高沟深偏远。其实,不妨换个角度看,这些地方要想富,恰恰要在山水上做文章。要通过改革创新,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带动贫困人口增收。”(《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第135—136页)习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从实践中总结出来,为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本文仅就福建的几个事例谈一些体会。

一、美丽嬗变,得益绿水青山

“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2001年拉开林改的帷幕。经过16年的风风雨雨,实现“绿色崛起”,至2017年共完成植树造林71.5万亩,超过林改前25年造林面积的总和,森林覆盖率提高2.9个百分点,达79.7%,林木蓄积量增至2179万立方米。广大林农从山林中得到的收益越来越明显,造林护林蔚然成风。

与此同时,武平县为生态致富出台了资金扶持等许多政策、措施,鼓励林农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等产业,许多林农因此增收脱贫或发家致富。武平电子商务也风生水起。通过各电子商务平台,“武平林下三宝”金线莲、灵芝、绿茶等“飞”出大山,进入大小城巿,林下经济成了他们的“绿色银行”。武平也因此跻身“福建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行列。

这样的美丽嬗变,完全得益于那里的绿水青山。

二、山好水好,因为党的政策好

“中国扶贫第一村”福鼎市赤溪村,山环水绕、空气清新,红蓝黄橙、如诗如画,一扫先前贫穷落后的旧面貌。其华丽转身,吸引了许多在外谋生的本村青年返乡创业。

1986年出生的村民吴雪兰,与丈夫一起返乡办起农家乐。吴雪兰说,村子变美了,客人来多了,农家乐每月都给他们带来近万元收入。采茶旺季,她还可抽空上山摘“头茶”,又有一笔可观的收入。村民吴金国返乡后,将30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改造成制茶小作坊。他说,村子人气旺了,不愁挣不了钱。虽然自家只有20多亩茶山,但可以从其他茶农那里收购茶青加工,小作坊一年的营业额都在100万元以上。“90后”杜赢从广西玉林师范学院毕业后携女学友回到赤溪创业,没有多久,他们开办的赤溪茶叶有限公司已经有了100多亩茶叶种植基地、6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和两个门店,前景看好。

三、呵护生态,打好扶贫攻坚战

生态环境优良、生物种类多样的明溪县,充分发挥绿水青山的优势,打好脱贫攻坚战役。

首先是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几年来,明溪县累计植树造林11. 5 万亩、赎买置换重点区位公益林1800亩、林地改造及湿地修复近5 万亩、建设生态护岸近百公里。在实施这些项目过程中,以“以工代赈”方式,为参与劳动的贫困户发放劳作报酬逾300 万元。另外,腾出生态护林员、生态护鸟员、河道巡査员等公益岗位,使一批贫困人员得以在“家门口”就业。

其次是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和生态品牌农业,发掘和利用绿色资源和鸟类资源,成立旅游开发公司,开办风情民宿、农家食堂、私家药园,制作、销售手工旅游产品,增加收入;建立硒锌猕猴桃、山药、食用菌等果蔬基地,林药、林禽、林蜂等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和特色绿化苗木基地,帮助贫困脱贫。目前,全县建档立卡的贫困户1648户4960人,已全部脱贫。

实践证明,“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是极其宝贵的金句,牢固树立并坚决践行这一理念,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和生态环境,就可以实现脱贫攻坚、劳动致富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进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相互促进。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态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生产力,呵护绿水青山,就是营造和保护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