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丰盈”记
时维乙巳年八月十二,公历2025年10月2日,恰逢国庆、中秋双节同至,举国欢庆,家国同怀,人盼团圆。龙岩上杭之泮境村,值此良辰,特举办2025丰收节“庆丰盈”文化演出。是日秋高气爽,阳光普照,村庄处处洋溢喜庆,村民人人笑逐颜开。吾有幸亲睹此盛况,作文以记之。
泮境,距县城19公里,活动在泮境乡所在地举行,自上杭县城驱车,约二十分钟可达。自村头远眺,街旁民居多为混凝土所建,整齐大方,结构宛如联排别墅。一楼或辟为商铺餐馆,或设为客厅,以迎四方宾客。观其村貌,虽无传统古村之韵,却尽显新农村之风,一派生机盎然。
立于村中山峰“风灯岗”之“凯风亭”,环顾四野皆山,全乡村庄如坐落莲花之心。村民言,“泮境”之名,实由“半迳”谐音演变而来。“半迳”者,半途也——上杭东部乡民往县城,至此恰为半程;昔日粤地学子赴考,行至此处,亦为半途。村民以其名过俗,意境不足,遂取“泮境”代之,顿添文气。
上杭乃闻名全国之革命老区,古田会议旧址、才溪乡皆声名远播,素有“将军县”之称,英烈辈出。然若论人口与烈士比例,泮境犹居前列。曾任省政协主席之伍洪祥,即泮境人也,村人敬之,尊为“二十四忠”之一,并立像以念。村中至今流传《老兵故事》《一双筷子》《烧炭客的故事》等故事,岁月流转,传统积淀为精神财富,渐成村庄之魂。闻之令人肃然起敬:泮境,诚为一片红色热土。
是日上午,举行丰盈桥落成典礼暨升旗仪式。三名退伍战士戎装整肃,步伐铿锵,护旗前行。众人肃立,目迎国旗,乐声扬起,齐唱国歌,注视旗帜徐徐升至杆顶。吾虽屡于国庆日参与升旗,在村庄中亲历此仪尚属首次,场面之庄重,足见村民家国情怀之深厚。
礼毕,即为丰盈桥揭幕。观者如织,老者欣然,幼者雀跃。红幔徐落,“丰盈桥”金匾高悬桥之两端,熠熠生辉。众人齐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欢腾之状洋溢。闻一老者言:盼建此桥久矣,今朝终得梦圆。桥作廊桥样式,古朴端庄,越桥可登山,亦可至田野,既利农耕,亦供游憩。此桥不仅连通两岸,更聚拢人心。
伫立风灯公园广场,左望登风亭,右观丰盈桥,亭桥相映。亭为石构,柱刻楹联,范迪安、苏士澍等名家笔墨赫然其上。赏览之余,恍见福州鼓山摩崖石刻之风,皆为世人所珍。楹联皆取材本土,如“泮山泮水方圆五里,境邻境戚半天功夫”,如一幅山水人文画卷展于眼前。字为联增色,联为字添辉,可谓珠联璧合,历久弥珍。
园中两列塑像尤为醒目:一列“二十四孝”,一列“二十四忠”。忠孝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实为乡村文化之根基。村民深谙此理,塑此忠孝人物于园中,每尊像旁皆有文字述其事迹。吾逐一瞻读,敬仰之心油然而生。公园以“文化”为名,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乡村之和美,邻里之融洽,皆因文化之滋养。
桥成,标志着历时十余载之风灯公园终告圆满。建园资金,悉由乡贤与乡亲们及爱心人士捐助。望桥头大红捐资榜,名单绵长,估计捐资者不下数百,多者数十万,少者百余元,金额不论,有心则诚,皆是桑梓情怀之抒发。一张榜单,乃为善行之褒扬。观榜之时,仿佛听见一颗颗赤子之心跃动。
是夜,文化广场灯火辉煌,村民早早齐聚,期待福建艺术职业学院艺术家演绎乡贤何英所作之歌。
何英,常自谓“泮境之女”,言必称泮境山水养育其身,乡情温暖其心。退休后十余年来潜心笔耕,著有《抚摸岁月》《远云的岁月》等多部佳作,《红色泮境》更是献给故乡之厚礼。作品曾获“五个一工程奖”。除文学创作外,亦谱写《家,梦开始的地方》《古田颂》《闽江颂》等音乐剧,不仅唱响八闽,更登上国家剧院舞台,远播新疆,乃至走出国门,唱至新加坡。诚如其言:作品行愈远,乡情愈浓。故乡不仅养育其成长,更为其创作之不尽源泉。
歌声引我入泮境:《可爱的家乡》抒写对故土之挚爱;《老家的那座丰盈桥》《泮境是个好地方》《净土泮境》带我领略山水之美;《喊声父亲》则将我带入烽火岁月,耳畔恍闻穿越时空的枪声,眼前似现父母送儿、妻子送郎、兄弟同参军之场景;《米升筒传家宝》《老家的大水牛》《家乡的酒》《有妈就有家》,又让我感受浓郁乡土风情。每首歌皆发自肺腑,一曲一故事,一曲一真情。何英言,此情家乡人皆有,她以文字表达,借艺术家之演绎,传递众人。
参与演出者,不止有来自省城的艺术家们,还有本村的民乐队。奏民乐、打竹板,伴舞者皆为本村之村民,一招一式,皆有风采,既为活动添趣增色,也凸显群众文艺之趣味。观此景,让我惊叹,一个村落,有自己的民乐队,有众多喜爱歌舞者,村民的精神生活可见一斑。
沉醉歌声之际,漫天烟花引我回神。仰首望去,星空绚烂,绽放之焰似诉泮境人之喜悦,吾于其中更见泮境人绽放之情怀。此情怀,是传统之积淀,是红土之滋养,是泮境人在传承中光大与创新。此情怀,浸润乡村和美,亦令我想起何英为丰盈桥所作之联——
丰盈丰盈勤善为先天天丰盈;
盈丰盈丰诚孝在心年年盈丰。
理解活动以“丰盈”冠名之妙,不止物质之丰盈,更在于精神生活之丰盈。(陈元邦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