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3 23:5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郭祥回





弘扬张以宁文化,牢记新时代责任使命


郭祥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古田于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建县,是福建建县较早的县份之一。古田历史名人辈出,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张以宁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终其一生重大成就,可概括为“一考明正朔、一说定国都、一使封安南、一诗开闽先”。 “一考明正朔”即指张以宁写成《春王正月考》,论证《春秋》所记载的周朝春季及正月起始时间,为研究经书确定周朝正朔贡献巨大,《四库全书》评价:决数百载之疑案。“一说定国都”即指张以宁写就《应制钟山说》,为朱元璋定都南京统一思想。“一使封安南”即指张以宁受命出使分封安南,在面临老国王去世的重大变故面前,能妥善处理分封事宜,深受朱元璋赞许。“一诗开闽先”即指张以宁在文学领域造诣高深,被宋濂等誉为“一代奇作矣,绚烂若星斗,流崎如河岳”“开明第一诗人”“闽诗一代开先”,著作《翠屏集》入选四库全书。张以宁现存的诗文作品,其中诗385首,词2首,赋1篇,联1副,文100篇,共13万多字被收录《四库全书》,在《四库全书》中亦属罕见。其诗被誉为明初三大家。

 

功勋卓著的清吏典范

 

张以宁(1301一1370),字志道,福建古田人,家居翠屏峰下,自号翠屏山人。元末明初著名的文学家、经学家、外交家,被誉为“开明第一诗人”“明初清吏典范”。张以宁“天赋神采”,从小聪颖好学,博览强记。受学于闽东理学名士韩信同,成为朱熹第四代嫡传弟子。泰定四年(1327),张以宁以《春秋经》登进士。授浙江黄岩州判官,不顾威胁,计擒海寇,保一方平安。后升任江苏六合县尹,有善政于民。因执法不阿,反对朝臣伯颜废除科举之主张,为伯颜所忌,便被免官。此后流落江淮、扬州一带达十年。元至正九年(1349),元惠宗召其为国子监助教,后累迁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明洪武元年(1368年),张以宁为竟“济天下”之志,与危素、曾坚等人应天子征诏,于是年冬抵南京,复授官职,拜为翰林侍读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

入明任职之后,对于朱元璋提出的政务咨询,均能提供良好的意见建议,深受朱元璋器重。洪武二年(1369年)夏,张以宁奉旨持节出使安南(时为中国藩属,即今越南),封安南之主陈日煃为国王。朱元璋亲作御诗二首,以壮行色。在出使安南十个月的时间里,朱元璋写了八首诗并长序赐与张以宁。在出使安南期间,他面对复杂形势,呕心沥血,终于不辱使命,封王成功,为明朝边疆稳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年老体衰,公事劳瘁,张以宁在回朝复命途中病卒。朱元璋对张以宁的离逝十分痛惜,特派大臣护送他的灵枢回古田安葬,并恩赐三年食禄抚恤他的家人。《明史·张以宁传》称其:“为人洁清,不营财产,奉使往还,袱被外无他物”,是一代清官的典范。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顶梁柱

 

张以宁在文学诗歌方面的成就达到了那个时代的高峰,在元明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诗歌高雅俊逸,既是元明之际馆阁诗风的传递者,又被认为开明代闽诗之先。他的诗歌创作,大致经历了应试及初宦郡邑时期、留滞江淮时期、客燕为京官时期、仕明时期四个阶段,主要收集在《翠屏集》中。著名文学家宋濂为其《翠屏集》作的序就对他的的诗歌做了极高的评价:"今观先生之文,非汉、非秦、周之书不读,用力之久,超然有所悟入。丰腴而不流于丛冗,雄峭而不失于粗砺,清圆而不涉于浮巧,委蛇而不病于细碎,诚可谓一代之奇作矣!"精辟地分析了张以宁文章丰腴、雄峭、清圆、委婉的四大特色。四库馆臣引徐泰《诗谈》,称张以宁诗“高雅俊逸,超绝畦畛,如翠屏千仞,可望而不可跻”;四库馆臣对其文学成就也作出了高度评价:“其文神锋隽利。稍乏浑涵深厚之气。其诗五言古体,意境清逸;七言古体,亦遒警......以宁兼以文章显,不但以《春秋》名家。刘耘曾经专门探讨过张以宁的诗歌成就称:“明诗体制完备,数量丰富,独具魅力,在古诗之林中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其中以闽地风情为特色的诗人颇引人注目。堪称“闽诗一代开先”的张以宁诗风高雅俊逸;以其在当时的文学成就与地位,他在闽中地区的影响自然是举足轻重的。其卒后,蓝智有《闻张志道学士旅榇自安南归》抒写悼念之情,诗曰:两朝翰苑擅挥毫,白发潇潇撰述劳。使出海南金印重,文成天上玉楼高。孤舟恨别三春草,落月归魂万里涛。欲托漓江将絮酒,幽兰丛桂赋离骚。对他一生遭际及成就作了相当全面、恰切的评价,而这应该颇能代表元明之际八闽人士的普遍看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谓“古田诗固足笼罩一代”固也是实至名归。

张以宁在经学领域内的成就是被称为“经学积衰时代”的元明时期的一道亮丽风景。张以宁正式以《春秋》经中试及第,开始了自己风云激荡的仕途,撰写了颇多的经学著作,有《春王正月考》《辨疑》《春秋论断》《春秋尊王发微》。其中《春秋论断》《春秋尊王发微》已经亡佚,只有《春王正月考》保存了下来。张以宁治《春秋》着眼于大体,以史证经的方法研究《春秋》。研究张以宁在明初取得的经学成就,对于从整体上研究张以宁和明代经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张以宁文化的精神内涵及启迪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丰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贡献。因此,要适应时代和形势的需要,弘扬张以宁文化,充分挖掘其精神内涵,教育后人,启迪未来。

1. 忠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张以宁以春秋经举进士,熟捻五经,是元明之际融合儒释道的中华文化杰出代表人物。要深入了解张以宁,就要将之放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中去考察。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传承至今、从未间断的文明。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崇德尚义、群体意识、文化自觉、自强不息、持守中道、天人合一、大一统思想等成为中华文化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张以宁的文章都体现传统知识分子的“立言”:

例一,《送王伯纯迁葬河东序》:余闻古之人,人之知不知,不计也。蕲乎人知,无之知而已。当今启示:提倡自我修炼、个人品德修养、慎独。

例二,《答张约中见问》:金马隐来人岂识,木鸡老去我方全。启示:自我修养。奉行中庸之道,修炼所至,性情平和。

例三,《联桂堂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启示:要有家国意识、奉献意识。

例四,《雪崖说》:盖雪取其清,崖取其高,诚世间之美名。启示:追求高洁,摆脱物欲的羁绊,达到高洁的境界。

例五,《题牧牛图》:古者圣人之教人以乘马牧牛也。然驭者牧者络之穿之,不过寻丈之绳而已。将以牧人,必先自牧。启示:抓要领、领导带头。

2. 敢于担当的精神。任职黄岩州判官,不惧威胁计擒贼寇。任职六合县尹,引导流民回归、开垦荒田。留滞江淮,勤学不掇,诗文成就日见提升。元明朝代更迭,人心惶惶,他能勇跟潮流,运用所学所长为新政权服务。能克服年事已高、道路艰险的困难,出使安南,朱元璋赞叹:承差不避言君命,自是前贤忠义传。

3. 有强烈的文化自觉。元朝时期,南人地位低,科举取仕多次被废止,张以宁能不畏权贵,据理力争,直至被免官。在留滞江淮时期,即使面临生计艰难、战乱不止的情况,仍能在传承儒学上孜孜以求,以讲学、著书、会友等形式,为推进中华文化传承作出自己的贡献。毕生精钻春秋学,在临终前完成《春秋春王正月考》撰写,将数百年来关于春秋经中周四季之始究竟起于何月疑案进行了有力论证,明经定周正朔,为维护大一统思想作出贡献。在出使安南期间,教安南人行中国礼,传播中华礼仪,增强文化认同。大力开展闽诗创作,为蓝智等闽诗人才大量涌现发挥了“一代开先”作用。

4. 热爱家乡。张以宁的一生,撰写了大量的乡情诗,思念家乡及亲人伴随他人生的始终。他撰写的《顺懿庙记》《增广城隍庙记》成为了解古田临水宫、城隍庙的重要文献资料。

5. 廉洁奉公。黄岩州任职时,为逃避追捕,贼寇企图以钱财收买,张以宁能不为所动,计捕海寇,保一方平安。出使安南,老国王去世,安南新王为早日得到分封,献宝求通融,张以宁能晓以大义,在上报朝廷后再行分封,维护了皇权权威。回顾自己的一生,张以宁以清廉自评,留下了自挽诗:一世穷愁老翰林,南归旅榇越山岑。覆身粗有黔娄被,垂橐都无陆贾金。稚子啼饥忧未艾,慈亲蒿葬痛尤深。经过相识如相问,莫忘徐君挂剑心。明史张以宁传记载:以宁为人洁清,不营财产,奉使往还,袱被外无他物。

6. 良好的家风家教。明朝大学士宋濂在《闽二妇传》:“一清事道慈孝,极旨甘,道真相之,唯恐有不足,而遇廖之子不翅己出。道慈晚婴末疾,手足不能用,道真与媵人余乙恒挟持以就虎子。道慈体肥重,疲力从事,逾十春秋弗厌,人难之。道真生以宁,年十余,日授书十三帙,帙三纸。道真夜宿火,至四鼓,自起爇灯,呼儿诵书,坐其傍以俟,顷刻皆能暗记。黎明,命之出,送至斋门乃还。以宁爱书或忘食,道真执匕馁之,任其恣观不辍。”。这段文字体现出张以宁母亲对长辈的孝顺、对晚辈的呵护以及张以宁的勤学精神。老师韩信同在张以宁临别时赋诗《赠黄岩尹》:“无倦以忠两句语,夫子真切教子张。始终表里只如一,晦庵注脚仍加详。且当立此作祯干,临事又在吾斟量。古人八计对甚伟,便可一试囊中方。明道十事更熟讲,以待用舍为行藏。”等等。在当前构建廉政文化建设大背景下,我们应加大力度予以挖掘、弘扬、宣传张以宁文化,建设好古田地方文化品牌和闽东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