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5 11:2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戎章榕



    

 

戎章榕

 

 

天色向晚,细雨淅沥,在告别童洋村之际,暮色苍茫中我再一次回望正在修缮中的刘氏宗祠,乌黑色的屋瓦和金黄色的杉木柱,反衬得特别耀眼。联想适才采访时看到的一年前拍摄的照片,心生感慨。建于明末(1615年)的刘氏宗祠,饱经几百年的风雨侵蚀,坍塌得所剩无几,哪里还有昔日1600平方米的显赫! 幸运的是,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这个摇摇欲坠的老宅重焕生机,这个沉寂多年的乡村也日渐热络了起来。

回望,乡村的回望,此刻让我产生了莫名的感动!

我握别前来送行的刘高栋、卢渊霖,并投以敬意的目光。他俩是童洋文化园的灵魂人物,不仅盘活了童洋村的老宅,而且成为寿宁县打造全域旅游的一个亮点。

童洋村位于寿宁县清源镇,距县城3千米,有700多年建村史,缘以始住村民姓童而得名。明初刘姓由浙江庆元迁入,走出了20多位举人,童姓后来虽迁居他处,但村名“童洋”一直沿用至今。童洋村有历史,也有故事。如何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怎样激发乡村文化活力?在寿宁县,我看到乡村不论产业发展还是村容村貌的新变化,在童洋村,我还看到村民积极参与传承保护优秀乡村文化的新形象。

现年37岁刘高栋就是其中一位。“高栋”不高,其貌不扬, 一年四季总是戴一顶帽子,这可能是为了藏拙。但他却是民间收藏界的高人,14岁开始从事收藏,是个资深“藏”迷,更以“以藏养藏”。从唐代的铜镜到当代茶仙张天福设计的第一代揉茶机,从大家闺秀的雕龙刻凤婚床到小家碧玉的三寸金莲绣履…… 林林总总,目不暇接。

“高手在民间”,卢渊霖在书画界同样不可小觑。作为一名教师,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声名鹊起,与朱以撒并获福建省青年书法比赛一等奖,继而屡屡入选全国性书展,多有获奖。退休后,他依然挥毫不辍,耕耘墨海。2019—2020年他与刘高栋联袂合作,在县城创办“寿宁艺术展”,展出书法、篆刻、国画、木雕、石雕、瓷器等近20多种艺术品千余件,广受社会好评。

历时两年的办展虽然结束,却激发了他俩更大的梦想,能不能办一个永不落幕的民俗艺术展呢?选址就定在刘高栋的家乡。童洋村距离城关近,地势平坦。而且区位重要,位于寿宁历史上两条古道(车岭和九岭)的交汇处,位于当代着力打造的8条美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中的两条(下党乡和斜滩镇)中间地带,交通要道,得天独厚。更重要的是,童洋村还拥有28栋保存相对完好的集中连片的古民居,尽管早已废弃、年久失修、垃圾充斥,但对于钟情于文物收藏的刘高栋、对于热衷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卢渊霖来说,都是眼中的宝呀!

如果说卢渊霖是讷言敏行、富有灼见的谋划者,那么刘高栋则是外拙内秀、立言立行的实干家。当2020年8月童洋文化园正式落地,刘高栋貌不惊人,却是游说高手,凭着多年游走四方收集老物件、见多识广的历练,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仅用了15 天,就征得村民同意,完成村内闲置老宅流转工作。

流转老宅容易,清理老宅困难。据介绍,最脏的一栋老宅前后清理了45天,光是垃圾就运出几十车。童洋村的老宅以三榴间居多。在县镇村的支持下,老宅修缮工作得以顺利推进,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尽量保持古民居原始面貌。群众也自发拆除鸡棚鸭舍,极大改善了童洋村的人居环境。在修缮老宅、整治环境的同时,成立了“童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文旅模式,凝聚着刘高栋、卢渊霖、叶春林、刘锋、吴杺瑶等一批有情怀、有梦想的乡土文化人才,创办童洋文化园,准确地说是民俗博物馆,集中展示了明清以来闽东民俗文化。自2021年春节开园以来,游客每日络绎不绝,多时达两三千人次。

在刘高栋、卢渊霖的带领下,我们依次参观古典家具馆、刺绣馆、竹编馆、北路戏曲艺馆、云子书画馆、洞宫书画艺术馆、茶博物馆、考工馆等。从一个老宅转向另一个老宅,仿佛在时光隧道中穿梭,脑海浮现出“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风情韵味。不论是家具中的床榻、箱柜、椅凳、几案,还是刺绣馆展出的寿幛、桌帏、绣鞋、肚兜等,其工艺之高超、构图之精巧,让人兴味盎然、余味无穷!既有文人雅趣的松竹梅兰、吟月弄花, 又有“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的生活生产场景,是闽东传统工艺和独特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风烟团一市,茶香绕千家。”寿宁县盛产高山乌龙茶,是“中国名茶之乡”,茶博馆展出的各式茶壶、茶坛、茶罐、茶篓、茶盘、茶号等,生动展现了茶乡百姓在制茶、贩茶、烹茶、饮茶中的智慧和习俗,从民间的角度深化和拓展了茶文化的内涵;北路戏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是寿宁县“三张历史文化名片”之一。北路戏剧团是国内唯一的北路戏专业团体,故称“天下第一团”。尽管县城有北路戏保护传承中心,展出内容已经十分详尽,但童洋文化园依然占有一席之地,足见百姓对珍稀剧种的依恋……一边参观、一边听介绍,我突发感想,目前在童洋文化园已开办13个馆,接下来还拟开设梦龙书院、农耕文化馆等,刘高栋、卢渊霖他们所做的一切,实质上是一种回望,乡村的回望, 将渐行渐远的乡村重新纳入现代人的视野。故此,创办之初有人提议以“童谣”命名,认为在这里能够唤起记忆、寻味故事、追溯历史,共同回忆人类的童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向前看, 但回望是不可或缺的。只有看得见多远的过去,才能走向多远的未来;只有让乡村留下更多的传递传统文化信息的“活证”与“实证”,才能更好地留住乡愁、乡风、乡韵。

清源镇名缘于“水何以浊,唯源本清”,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创新,也需要正本清源!作为既年轻又古老的乡村民俗博物馆, 童洋村粗具规模。刘高栋、卢渊霖他们目前能做的是尽可能地去收集、保存、展示乡村的古老遗物,除此还应考虑怎样让这些文化遗存活起来、传下去;欲打造集民俗展示、情景体验、互动参与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更要谋划怎样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财富转化!

第179页-54.png

童洋文化园(龚健 摄)

令人欣慰的是,童洋文化园开园才一年多,业已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陪同我去采访的寿宁县文联干部李文说,童洋已列入全县打造10个金牌旅游村之一。在卢渊霖的案头,摆放有《清源制造——“童谣”文化园》策划书。这是2021年6至8月,清华大学赴宁德暑期社会实践支队——清源分支队参与童洋文化园项目建设的成果。在童洋文化园诸多的挂牌中,有一块福建工程学院授予的“乡村振兴与文旅发展工作站”,将作为实训基地。所有这些,与其说是童洋村发展趋势看好,不如说是当地乡贤正在借智借力突破瓶颈。

2019年8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寿宁县下党乡乡亲们回信中殷殷嘱托:“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什么是闽东特色?那一定离不开地域文化。为此,新一届寿宁县委、县政府提出“打造山区发展增长极,建设乡村振兴新样板”,新样板正是努力实现闽东特色。

我再一次回望由村民集资200万元修缮中的刘氏宗祠,面积已超出了历史上的范畴,供奉的也不只是刘氏童洋肇基始祖,而是为了创办一座集天下优秀的家风家训于一体的德育馆。此时, 返程的路上,司机突然打开了音箱,歌曲《回到那年》飘然而至:“那年,是哪年——其实从前从未走远……”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