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阳 元 宵 福
少木森
听说过“闹元宵”“元宵灯节”,未必听说过“元宵福”; 听说过元宵“搓圆子”“吃汤圆”,未必听说过元宵“做馒头”“吃馒头”,所以说“南阳元宵福”民俗活动颇独特。它是龚姓家族迁到寿宁南阳后,逐步衍成的民间习俗,如今是渔溪三十六村传统的民俗活动;它始于北宋仁宗时期,延续不辍,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有文字记载的“做馒头”历史也已历200多年;它渊源于中原文化,又融入许多闽文化因素,在中华民族传统“闹元宵”“元宵灯节”习俗中极具地方特色。2016年“南阳元宵福”列入宁德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说是中国福文化的活标本之一。
中国的福文化源远流长,渗透于中国各门各类文化中,渗透于社会诸多领域,渗透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已经形成一种中国特有文化景观,而且形成了许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福文化形式,比如贴福、摸福、祈福、祝福、接福、送福、唱福、颂福与赐福,等等。只要稍加留意,就能在日常生活中、在各门各类文化中感受到各种形式的福文化,自然在“南阳元宵福”习俗文化中,我们也可以从中品味民间风俗,探究和感受南阳元宵福的文化内涵与韵味。
“贴福”。宋朝时期,贴福已是民间十分盛行文化习俗, 当过宰相的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是过年(也就是过“元日”)的民间习俗,要放爆竹,要喝屠苏酒,还要贴桃符。诗里这“桃符”包括画门神、贴对联、贴“福”字和“春”字。“贴福”习俗延续至今,无论形式或内容都有许多新发展,越来越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在“南阳元宵福”中,虽然没有像过春节那样家家户户贴上新的“福”字、“春”字和新对联,却也仍然保留着“贴福”习俗。元宵福由元宵头(福户、福首各一名)在年内就备足柴火、糯米、红糖、白糖、米豆等物资,以备来年正月十二做“元宵祈福馒头”。这些筹备物资都会被贴上“福”或“元宵福”的红纸黑字或红纸金字过年,祝福来年富足富裕。洁户与洗溪后也多数要“贴福”,元宵福开始于正月初九和初十全村进行的卫生大扫除,不仅家里扫除得干净整洁,绕着村子的河流溪沟也除净了杂草与秽物,面貌焕然一新, 称之为洁户与洗溪。然后,许多家庭就在门窗上贴新“福”字或其他祝福元宵节内容的红纸黑字或红纸金字;主要活动场所龚氏祠堂自然更要披红挂紫,挂贴许多祈福祝福标语;河边显眼处插上路牌,也贴上了“海晏河清”“风调雨顺”等祝福标语,以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
南阳元宵福(龚健 摄)
“摸福”。中国人追求福、向往福,一种摸“福”风俗应运而生,比如摸一块写有五种字体“福”字的石头,以期“五福临门”,摸一块临海巨石,以期“福如东海”等,全国多少地方、多少风景区都有“摸福求福”的景点景物,或刻着福字,或并没有刻福字,都说摸一摸能得福运福气,虽摸法各有千秋、讲究各有不同,“摸以得福”的解释大致相同,都是“摸福”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采访中,得知“摸福”文化在“南阳元宵福”并未有具体的形式,但“小孩摸摸馒头有福”的说法与做法却也是早已有之。
“做馒头”是南阳元宵福活动的重头戏。在元宵期间,南阳人不是吃“汤圆”,而是吃一种类似汤圆,代表吉祥、健康、平安、幸福、团圆的糯米与粳米混成的圆子,称为祈福馒头。“做馒头”工序复杂考究,场面壮观,100多人一起动手,每年一般要做16万个馒头,所用糯米与粳米200多担、赤豆和红白糖各约60担。如此浩大的工程,本来最好没有孩子干扰更能提高做馒头效率。但是,南阳人却又鼓励小孩参与做馒头,他们参与大人们做馒头并不是为了能多做几个馒头,而是让他们摸摸馒头、捏捏馒头,既是一种从小劳动观念的教育,更是一种特殊的“摸福” 仪式和“祝福”寓意。首先是小孩捏馒头时,大人们会教小孩捏得比大人的高点、尖点,寓意着聪明拔尖、进步向上、考试高中、后一代人超越前一代人。其次是小孩捏出来的馒头要留有与大人所做馒头相区别的标识,便于在正月十六日由童男童女集体给60岁以上老人长辈敬奉茶、馒头时用,这既弘扬了尊老敬老的优秀文化传统,也寓意着祝福,即祝福孩子们能够快乐平安地成长,像这些有德有福的老人们一样,一辈子走福运、有福气、得福祉。
“祈福”。“祈福”风俗活动由来已久、遍及全国,或久旱祈雨,久涝祈晴;或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六畜兴旺、生意兴隆、家人安康、合家幸福等等。反映的都是老百姓祈求富裕富足、幸福安康的愿望。如今,一年一度的春晚可说是一种新形式、新内容的“祈福”风俗活动,每年的元宵晚会、中秋晚会, 自然也是一种新形式、新内容的“祈福”风俗活动,都是中国福文化光芒的闪现,祈求的就是“福荫华夏,国富民强”的愿景。而在寿宁南阳,元宵福自然就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元宵祈福风俗活动,祈福是整个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与形式,正月十二做的馒头称之为“祈福馒头”;正月十三迎大王、晏公、恩祖,祈求神明祖先护佑;正月十五日竖灯、燃香、点红烛,都是祈福的形式,舞龙舞狮更把祈福活动推向高潮……总之,南阳元宵福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元宵风俗活动,是一个形式独特的“祈福”风俗活动,闪现着中国福文化光芒。
“送福”。在中国福文化中,“送福”有两个说法,两个仪式感很强的操作方式,一个把福气福祉送给你我他,说到底这与“赐福”概念相同,比如“天官赐福”,你我就要“接福”,把福接住,自然幸运幸福。一个则是把影响福气福祉的东西送走, 比如“送瘟神”的仪式,几乎是所有祈福活动的一个重要仪式, 送走了“瘟神”与“背运”,留下的便是好运和幸福。这两种“送福”在南阳元宵福里都有仪式感很强的活动环节。其一就是以红蜡烛“送福”与“接福”。村里福户若有功名得中、做寿、添丁、许愿还愿就要敬送大红蜡烛,把整个祠堂大厅装扮得灯火辉煌,然后人们就把未点燃的蜡烛在神像前过个火,或把点燃而未烧完的蜡烛收起来,这就是保护神“送福”而村民“接福”的仪式。接回这些幸运红烛后,大家会诚敬地收藏起来,作为来年带来好运的镇宅之宝,若遇孕妇生产必要点上这蜡烛照明和祈福;旧时候,走夜路点着这蜡烛驱煞去邪;如今出远门的人兜里也还会包一小片或一小段红蜡烛,南阳人都相信这会给游子带来好运气和乡愁慰藉。其二就是正月十六的“送瘟神”。这天凌晨全村人到村外河边举行送神与送福仪式,先送走“瘟神”,然后送大王、晏公、恩祖回宫庙,再送斗灯到福户、福首家表示酬劳,也寓意送福到家,吉祥幸运。
“颂福”。在福文化中,“颂福”“唱福”往往是“祈福”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环节,如南阳元宵福中的民间文艺表演,祈福“寿宁自古好南阳,三十六村锦绣装”,祈福“乡兴家顺人增寿,林茂粮丰畜成群”,祈祝一年四季风调雨顺、田园大熟、物阜民安、百业兴旺、人丁旺盛、国泰民安……活动过程中有一系列的“颂福”“唱福”程序和仪式,既是当地民众物质生产力、生活内容、生活方式的反映,也是人们追求与自然界相适应、与社会相和谐的一种心理写照,是中国民众的一种幸福安康的追求,而且也表达与强化中国民众的一种家国情怀,尤其是南阳人让年轻一代在元宵福的文化氛围里唱福颂福,祈祝“福佑寿宁、福佑中华”,祈祝“千秋彪炳文明史,万户高歌盛世章”,文化意义深远。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