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 台
黄文山
我们到梦台去。
梦台,又称摩尼宫,位于太姥山山巅的摩霄峰,始建于唐代,自来就是一个隐秘的去处。摩尼教,一个在世界上已经消失了的古老宗教,在这里投下背影,而这背影,时或清晰,时或模糊;同时,也引发人们许许多多奇异的猜想。
到梦台,便是想要亲睹这一神秘宗教的遗迹。“太姥上升日,乃在摩尼宫。神光夜式来,草木尽摇红……”想到前人的这首诗,对山巅胜景的向往之情,油然而生。
为我带路的是管委会的老刘。一见面,他就记起了我。27年前,我和文学界几位同仁第一次到太姥山,在山上的建筑工棚里住了三天,就是老刘带着我们走遍了全山。那次,我们也到了山顶,不过,错过了梦台。当然,那时他还是朝气勃勃的小伙子,现在也已经不年轻了。
攀登梦台,对于年近七十的我显然有相当难度。这里毗邻摩霄庵,海拔900米,与最高峰新月峰相差不过十几米。从我住的玉湖宾馆出发,有400米的高程。而我因为膝盖不好,已有五六年不曾登山了。老刘为我设计了一条较为平缓的登顶路线,还特意为我挑选了一支藤杖,并一路鼓励我,“时间足够,我们慢慢走,不急。”
我们由璇玑岭进入观海栈道。据说朱熹当年避祸到太姥山讲学,就住在附近的璇玑洞。朱熹患脚疾,不宜走陡峭的山道。他的学生们为他找的自然是较为平缓且视野绝佳之地。从这里望出去,山脚下的秦屿镇,以及浩渺海波上的嵛山岛,皆历历在目。
天公作美,阳光朗照。一路行去,太姥山的块块石头,像睡足了一晚上,现在被太阳唤醒的生灵,个个精气十足。有的似灵蛇出洞,有的如狸猫扑鼠,有的像玉猴照镜,还有沙弥拜月、仙翁对弈等等,皆形神毕现。“太姥无俗石,个个似神工”,让我得以饱览了一道道生动的太姥山石头画廊。
过了七星洞,登上紫烟岑,回头一望,只见九块巨石,如同九条腾跃向上的鲤鱼,相互簇拥成一座山峰。这就是太姥山最负盛名的景观:九鲤朝天。我久久地凝视着这一山石奇观,似乎知道我此行的目的,我观石头,石头观我,彼此会心一笑。
老刘告诉我,就快到摩霄庵了,梦台已经不远了。
这最后的几百米山路,走得特别艰难,此时我已汗流涔涔,腿上如坠重铅。也多亏了那支藤杖,为我助力不少。终于,老刘手指前方草木掩映着的一座小石屋,说:“这就是梦台。”
一个3世纪中叶创建于伊朗,之后又风靡世界的神秘宗教就藏身在这里?
摩尼教因其创始人摩尼而得名。摩尼教传入中土后也被称为明教,在底层百姓中有相当影响。唐会昌年间,武宗灭佛,殃及摩尼教。摩尼教遂转为秘密宗教。一些中原摩尼教僧侣为避祸南下入闽,之后摩尼教又由福州向闽东和闽南发展。地处山陬海隅的太姥山遂成为摩尼教活动的重要区域。摩尼教供奉礼拜正大光明佛,否定现存制度,且以秘密结社的方式传播,被历代统治者视为魔教。自北宋末年开始,朝廷屡颁禁令,严厉打击摩尼教。摩尼教为了生存只得披上佛教或道教的外衣,不断变换自身的内容和形式。到清末摩尼教已不复存在。
关于摩尼教的遗址,国内保存下来的已经很少。此前,我去过晋江罗山的草庵,正殿壁龛上就供奉有一尊正大光明佛石像。草庵建于元代,是摩尼教向闽南乡间发展的见证。太姥山的摩尼宫,年代则要早许多。为了一睹摩尼教在闽东的遗存,许多学者专程来到太姥山,面对静静兀立于摩霄峰上的梦台,陷入沉思。
这座梦台是不是当年信众云集的太姥山摩尼宫?879年,唐末诗人林嵩在他一篇记叙太姥山的短记中最早提到了“摩尼宫”:“潭之西曰曝龙石,峰上有白云寺,又上曰摩尼宫。”
但眼前的梦台,只是一座很小的石砌建筑,面积大约只有2.5平方米。仅够数人容身。庙里供有一尊太姥娘娘像,安放在玻璃神龛里。神像前设有祭坛,摆放着香炉、签筒以及两个烛台。神龛旁的石柱上刻有铭文:“大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住持亦果立梦台。”据说来进香者在此引香到枕边,可得到太姥娘娘的梦示,十分灵验。可见,至清代,摩尼教的公开身份,已经相当模糊。
因为太姥山的这座摩尼宫,是国内已知的唯一一座以“摩尼”命名的寺庙。名声如此之大的摩尼宫居然就是这么一座蕞尔小寺?这自然令前来探访的学者关注,并引发诸多猜想。
明代学者何乔远在《闽书》中这样写道:“宫之属,曰摩尼。堂之属,曰乞梦。”宫和堂或许是在两处地方?于是有些学者将目光投向摩霄庵。摩霄庵和摩尼宫之间究竟会有什么关系呢?明代侯官学人陈仲溱于明万历戊申(1608年)秋天游览太姥山,曾宿摩霄庵。根据听到的传闻,他认为摩霄当是“魔消”的谐音。摩霄庵原名白云庵。寺庙的更名中也许存在蹊跷?摩尼教曾被官府定为魔教,“魔消”之说或与摩尼教的覆亡有关?当地宗教志书记载:白云庵建于唐乾符二年(875年),唐朝后期遭兵焚,楼台无存。白云庵很有可能因为摩尼教徒的活动,才遭到官方的严厉打击。有学者甚至这样推断,摩霄庵就是早期声名赫赫的摩尼宫。因为,以当年太姥山道的险峻难行,大批摩尼信众需要在山上住宿,而且举行祭祀活动也需要相对宽敞的场地。只有摩霄庵才符合这样的条件。至于仍保留在民众心中的摩尼宫,在遭受一次次劫难之后,从此移位于500米外的那座叫作“梦台”的小庙。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只有梦台不语,在寂风寞雨中,独自守住千年时光。
返回时,我们又看到了摩霄庵,这座矗立在太姥山巅的千年古寺,造型古朴,却隐隐含有一股雄拔的气势。老刘告诉我,关于这座寺庙,民间还流传有这样一则故事,说的是当年官军一路上山放火烧毁寺庙,来到山顶的白云庵时,被寺院内肃穆宁静的气氛所震慑,官军头领摆摆手:“莫烧此庵。”此后,白云庵遂被乡人以谐音改唤“摩霄庵”。这虽然只是民间传说,思之却耐人寻味。
下山了,藤杖敲击路石的声音,像是一声声叩问。于是,从大山深处传来了阵阵回音,我不知道太姥山说的是什么,我只知道,太姥山用她宽阔的胸怀,接纳了世间万物,而从不摒弃。
太姥山又名才山,原本就是一座智慧之山。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太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