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4 23:2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薛宗碧



 

薛宗碧

 


 

我的先祖薛令之是开闽第一进士、唐肃宗老师,他写过一首《太姥山》的诗,曰:“扬舲穷海岛,选胜访神山。鬼斧巧开凿,仙踪常往还。东瓯溟漠外,南越渺茫间。为问容成子,刀圭乞驻颜。”每每读之,都不禁对神山太姥、女神太姥产生一种无上的敬畏之情。

我国东部和南部,从渤海、黄海、东海,至南海,漫长的海岸线,蜿蜒数千里,唯中间闽东段戛然断裂。这里重峦叠嶂,一座高峰突兀耸立,直插云霄。山上尽是奇岩怪石,意象万千,移步换形,明灭飘忽,如同海上蓬瀛,她就是福鼎境内的太姥山。因为山多的缘故,交通闭塞,人们要从陆上来访,有很大困难,而大多选择海路。在海上,常常可以看到她的倒影,这在全国名山中是唯一的。

传说有一年,尧帝率文武大臣巡视,乘船由北南下。一天,遭遇大风暴,只好暂泊登岸。恰三五成群的老百姓,携带牲礼香烛,往山上祭拜一位女神。人们告之,这女神平素喜欢济人之困,救人之急,有求必应,威灵显赫,瓯闽一带得到她的庇护,岁岁平安,年年丰登,万民景仰她,为之立庙,四时祭祀。尧帝闻而大喜,决定随众人前往一探究竟。及至神庙,幽暗中看那神龛里端坐的神像,尧帝顿时愕然,不由脱口呼娘。群臣无不惊讶,纷纷下跪,问明缘由,帝曰:酷似朕老母矣!于是,敕封女神为太母娘娘。

此山原名才山,尧封之后,改称太母山。汉武帝时,命大臣东方朔为天下名山敕名。太母山殊绝人寰的美景和太母娘娘的显灵,令东方朔激动不已,在摩霄峰的峭壁上写下“天下第一山”五个大字。他回朝奏明武帝,册封太母山为天下三十六名山之首,改“母”为“姥”。

自古仙人非尽诞,从来名士亦通神。我猜度,尧帝上山敕封,东方朔题字改名,或许是受了女神的感召。传说神话,本无可稽,但人们世世代代口口相传,难道就没有一点真实的影子?

道教神仙性质的表述,最早出自庄子,其后皆以之为本。《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云:“混沌初开,有神曰圣姥,母子三人占此山(太姥山)。秦时人号为圣姥,众仙立为太姥圣母,今人祝庙呼太元真人是也。”这里的“混沌初开”,我想大概是指蛮荒之地,刚有人类的活动,否则,哪来“母子三人”?道教经典《抱朴子》曰:“神乃先天存有之真圣,属于神异类,非可学也。”据此可以推断,太姥娘娘乃是真圣,她生活的年代,远远早于尧时,黄帝老师、道教鼻祖人物容成子,最有可能与之平辈。太姥娘娘,世人怎能不高高仰望呢?


 

关于太姥娘娘成神之前的身世,历来为人们所纠结。鸿雪洞是她修真之地,我每次上太姥山,都要去探索一番。遗憾的是,每次能看到的依然只有洞内清澈见底的丹井,洞顶傲然葱茏的白茶始祖绿雪芽,以及一片瓦里被香火熏得黑黢黢的娘娘神像,它们无法告诉我想知道的一切。后来,我读到马书田先生所著《华夏诸神》中关于西王母的章节,心中豁然开朗起来。西王母本是西方一个原始部落的名称,其女首领就叫西王母,大约与中原的西周同一时代,周穆王与她的浪漫故事使之广为流传。人们由此将其历史从周推向远古,出现了“尧西见王母”,“舜时,西王母献白环及玦”等说法。就这样,西王母的传说渐而变为神话,西王母也由人而成神,俗称王母娘娘。太姥娘娘与之何其相似乃尔?卢美松先生在《太姥考略》中说:“太姥夫人的传说,反映远古时代在福建及其周围分布着众多的原始民族和部落,他们就是闽族的先民,这是由女性酋长领导的氏族社会,而他们的始祖母被后人尊称为太姥或太母。”她的神话,她的神化,完全是王母娘娘的另一个版本,只不过一东一西,境遇不同罢了!

根据史书给我们透露的信息,太姥娘娘的尊号,最早是尧帝当面敕封的。汉代武帝又委托大臣东方朔再次加封,唐朝玄宗皇帝亲笔为之题写名讳——尧封太姥娘娘,闽王王审知上太姥山封禅,封她为西岳之神,从此,每年朝廷赐予春秋两次禋祀。请问,华夏有资格享受这些殊荣的大神,能够找出几位?虽然明朝后,二祭中断了,但这决没有影响太姥娘娘作为大神的崇高地位。

有人问我:太姥娘娘既是大神,为什么除了太姥山上,别处几乎见不到她的庙宇呢?这不难理解,只要弄清两个问题,自然明白。

其一,道教尊神与民间俗神的区别。恕我孤陋寡闻,全国有几座王母娘娘庙?有几座女娲庙?前些年,有人将太姥娘娘定为民间信仰,鄙人绝不敢苟同。道教之神分为九品,民间信仰应是俗神,品位较低,他们往往专司某职,老百姓图求方便,多为其立庙。大神级,神力无远弗届,欲求之,只需心念一动,用得着汲汲乎立庙设奠?

其二,道教与多神教的关系。道教和佛教虽为不同教派,但二者间互有渗透,同属多神教。多神教的共同特点是崇拜林林总总的各种神灵,无论是道教神仙还是佛教菩萨,老百姓都一样虔诚膜拜。南朝后,佛教在福建超过道教,迄至唐朝,更是彻底压倒道教。但是,老百姓根本感受不到有多少切身,他们求神拜佛,有得求,有得拜,不就结了?太姥山上的寺院,把太姥娘娘列为护法神,便是很好的例证。

说到这里,我忽然觉得好笑,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实在是俗不可耐了,太姥娘娘身为大神,一位胸比天广的大神,还会在乎自己享有多少庙宇吗?

鸿雪洞茶座老板给我递上一杯热茶,这是丹井水沏泡的白茶,幽香袭人。我细细品咂着,不禁想起太姥娘娘当年历尽千辛万苦,用白茶解救奄奄一息的麻疹患儿的情形,之后,又踏遍千山万水,传授老百姓种植白茶的场景。如今,福鼎白茶香飘五洲四海,全人类都沐浴到这位人类茶之始母的圣恩,这不比为她建千千万万座庙宇更有意义吗?

 

 

俗云:天下名山僧占多。其实,佛教传入我国之前,应该是天下名山道占多。

太姥山出了一位女神,天下方士、道人闻名而至,最终也成就了更多很牛的神仙。

出鸿雪洞,上通天洞,穿七星洞,到达滴水洞。此洞非同一般,它就是个道教洞天,道教大腕人物力牧、容成、丹丘皆于此修炼过。

汉书《力牧箓》载,力牧乃黄帝大臣,尝栖太姥炼丹。

《列仙传》载,容成子是老子之师,又曾为黄帝之师,居太姥山修道,后转徙崆峒山。清版《福鼎县志·方外》说,容成子“黄帝时人,尝栖太姥山炼药,后居崆峒,轩辕黄帝师之,今中峰下石井、石鼎、石臼犹存。”所谓井、鼎、臼,莫非就是洞底那些坑坑洼洼么?

汉《神记异》讲了这么个故事,说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药,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曰:“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栖之余,乞相遗也。”丹丘子乃茶仙,听说太姥山盛产白茶,即入修持。滴水洞口摩崖石刻“丹丘磴”,即是他的遗迹。

考察过太姥山的东方朔,据《洞仙传》记载,他是太上真官、谷希子的徒弟。汉武帝晚年好仙术,东方朔从太姥山回去后,常以神仙灵怪、方外异事说之。《汉武帝内传》云,他“一旦乘龙飞去,不知所适。”不用猜测,绝对成仙去了。

八仙之一的汉钟离,年轻时是个侠士。太姥娘娘奉命,化为老乞妇,考验其修为,最后引他到太姥山得道成仙。其肉身化为石,至今还留在太姥墓旁峭壁上,人称钟离岩。

史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一直战乱不休,福建相对安定,一些道士相邀入闽活动。著名道士葛洪在闽一带炼丹采药,留下不少遗迹,其名著《枕中书》,即写于太姥山中。唐代的陈篷,司马承祯等道士,都与太姥山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福宁府志》说陈篷“与林嵩有诗文之雅”。司马承祯常栖太姥山修持,成为上清派第四代传主。明嘉靖版《福宁州志》说,太姥山下的董江,“其水清冷,江边有山,相传董奉炼丹于山中,每渴则来饮水,热则来濯。”董奉乃福建侯官人,与张机、华佗号称“建安三神医”,医家“杏林”之典出于他,他后来也成了仙。

明文学家、诗人屠隆曾作《太姥山》诗,叹道:“兹山合是神圣都,力牧容成此炼药。”

女神太姥娘娘,和这些道教大人物,实实在在地奠定了太姥山的道教名山地位,“古称仙都”绝非虚妄也!这在学术界和道教界是得到承认和确定的。胡孚琛主编的《中华道教大辞典》,说太姥山“峰峦奇特,洞壑玲珑。东汉到晋为道教名山,唐以后释道并立。”何绵山先生之《闽文化概论》称:“闽东太姥山,东汉到晋为道教名山,唐以后仍很兴盛。”福建道教协会编的《福建道教史》云:“闽东太姥山古称‘仙都’,则为道流修真的重要场所。”

世传天上诸仙,每年会聚太姥山一次,数日后尽兴散去,留下众多带仙字的景点。如迎仙台、仙人掌、仙人足、仙人靴、仙翁对弈、仙人交椅、仙人锯板、仙女献花等等,随处可见。游人走在太姥山上,每一步都踩着仙人的印迹,浑身沾满仙气。

 

 

农历七月七日,是太姥娘娘羽化升天的日子,每年这一天,信众们都要上山朝拜,道教协会也要举行隆重的祭典活动。记得刚进入21世纪的一次祭典,数千人抬着娘娘神像进城巡游,浩浩荡荡,台湾省的信众奉着古老的太姥娘娘神像,专程过来参加,很是轰动。

2017年七七,道教各门各派,汇聚太姥山,省内外各地信众蜂拥而至,盛况空前。太姥娘娘雕像广场,彩旗招展,礼幡飘扬,钟磬齐鸣,法号共响,全套科仪有序进行。

天高云凌,阳光灿烂,衬出娘娘的高大、肃穆。她的左手端于胸前,硕大的灵芝,逸出缕缕清香;右手的拂尘下垂,恰似刚刚驱散一群妖魔,呈收式状。她的目光微微下视,仿佛密切关注着普天庶民。

太姥山,海上仙都,人间道府;太姥娘娘,神州之神,福鼎之福。

一座名山诞生了一个女神,一个女神升华了一座名山,幸哉! 幸哉!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太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