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闽剧
陈常飞
闽剧曾经是古代人民的“历史教科书”,是一所无门槛的“民间大学”。通过它,人们可以了解历代政教风俗,从中得到历史镜鉴。这部“活教材”以综合立体的艺术形式,滋润着人们精神和文化生活。
锣鼓声中,一块大红幕布缓缓揭开,随着那盈耳的民乐,演员们粉墨登场,场面时而惊心动魄,时而诙谐幽默,这种“以歌舞演故事”(王国维语)的表演艺术,人们对于它的热衷程度实不亚于金庸笔下的武侠小说。平潭的老人都爱看戏,都有“戏瘾”。他们不满足于“网络下载”,或CD片一类。与福州地区许多地方一样,人们知道哪个地方演戏,都会相互邀约到现场观看,不管天气多恶劣、不论路途有多远。看完戏之后,总意犹未尽。平潭作家念家圣先生,在他的《平潭史话·看戏》文中这样描写:“一场戏下来,老人便在第2天围坐厝边厝角,说长论短,评头论足,为忠臣被诬陷愤愤不平,对奸臣贪官咬牙切齿,恨死陈世美忘恩负义,羡慕、赞赏穆桂英女中豪杰……”
明朝崇祯年间,曹学佺致仕家居,在福州洪塘乡开辟石仓园,“有时置酒高会,钗环交错”,召集乡人子弟挂衣登台演戏,拟名“福州儒林”。说起曹氏办“家班”这件事,距今约有400多年历史了,闽剧故事的源头,或许应该从这里开始。然而平潭的闽剧发轫于何时?据《平潭县志》记载,它是由曾任浙江水陆提督的乡人詹功显嫁女时从福清引入,事在道光年间。古语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位平潭籍高官,是何等人士?所以在那以后,闽剧在平潭兴起风潮,亦在情理当中。闽剧,成了当地人喜闻乐见的“娱乐”项目,从此盛行不衰。
从民国十三年(1924年)的“乐天仙”到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后旺久俱乐部”闽剧戏班,再到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的“鼓板唱”演出队……直到1943年平潭闽剧团诞生,从此展开了新的一页。那时候的闽剧团为抗日积极排练作品,宣传爱国主义精神,被誉为“闽剧奇葩”。新中国诞生以后,剧团迎来曙光,获得新生。1950年,改名为“平潭解放闽剧团”,此时的闽剧演员队伍也逐渐扩大,吸引了许多闽剧艺人参与。早期的闽剧团经费拮据,但艺人们奋发图强,自力更生。1952年,郑振远副团长带领全团员工,开发卢洋埔农场,他们白天务农,夜晚排戏,农忙耕种,农闲演出,以这种方式求得生存与发展。1958年,剧团为节约开支,购置了5部板车,演员们充当起“搬运工”,他们拉着一车车的行头,走过了许多地方……1960年,为了解决“团宅”,他们贡献自己的两个月工资,加上积累的一些资金,建造了一幢700多平方米的“艺人之家”,没有向国家要过一分钱。就是在这样的艰辛中,凭借一番热忱,一种执着,默默为闽剧艺术付出。这支队伍走南闯北,足迹踏遍八闽大地,他们的每场演出,均受好评,得到了大家的肯定。
在过往的岁月中,平潭闽剧团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如《天宫海国》《薛刚闹花灯》《三祭铁丘坟》《汉宫梦》《百花寺》。近年来,还有获得福建省第20届戏剧会演剧目奖的《凤凰蛋》、获选第6届福建艺术节,第26届戏剧会演奖的《海瑞升官》,以及《御前侍医》《画龙记》《九月无灾》《南归梦》《天鹅宴》等,这些作品皆获奖项。其中陈道贵笔下的新编历史传奇剧《天鹅宴》,还获得文化部首届全国“文化新剧目大奖”和“文华剧作奖”。此事可谓“破天荒”,因为它开创了闽剧摘取全国大奖的先河,也是我省闽剧界有史以来获得的最高荣誉!这出戏深受广大戏友喜欢,它还曾移植为“歌仔戏”在台湾地区演出。还有平潭新编闽剧《青天》,它从全国14000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2016年度全国唯一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的县级闽剧团作品。这出戏讲述海瑞责妻千里还钱、智斗贪官的故事,海瑞清正廉介的形象,在闽剧演员举手投足之中演绎得淋漓尽致。
平潭闽剧之筵席,满是“珍馐佳肴”。而在本篇中必须提及《林杨上疏》。这部“新剧”,反映的是平潭本地历史和乡土传奇人物。
林杨(1345—1419年),平潭山门前村民,此人“少时勤读诗书,任侠好义”。(平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平潭县志·人物传·林杨》)他以一介布衣上疏朝廷,终于纾解民困,惠及闽、浙、粤3省百姓。
明洪武初,倭寇时常侵扰中国沿海地区,闽、粤、浙3省受害尤烈。洪武二十年(1387年),朝廷下令将3省沿海岛民迁徙内地。然而流民迁移,家无恒业,朝廷无视社会实际问题,田税杂徭等却仍照旧例。百姓为缴“虚税”,苦不堪言。林杨见此愤慨万分,提笔写下奏疏,冒死告状,因此身陷囹圄18年。宣德元年(1426年),明廷重勘旧案,虚税才得免除。林杨的事迹是值得宣扬的,他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与当时市井百姓所奉行“家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人生态度判然有别。他与生俱来的凛然正气与“顶无乌纱偏忧天”的济世情怀,令无数人感动。林杨的那篇“奏疏”全称《奏蠲虚税疏》,被收录在《四库全书》、乾隆《福清县志》、民国《平潭县志》等书中。在采访平潭闽剧团那天,他们送给我一本《林杨上疏》剧本,我篝灯夜读,见《序幕》中的“画外音”念白道:“……故臣不避斧钺之诛,甘触雷霆之怒,昧死吁天,忘生叩地。仰惟陛下创立鸿基,覃恩四海……伏愿陛下覆帱无私,容光必照,除虚业之税额,清逃亡之户口,恤其饥寒,救其疾苦……与盛世蜎飞蠕动者同呼吸于草泽,而子子孙孙,永为陛下之畜民;此乃下民之福,实陛下大造之恩矣!”这份呐喊与告白,虽时过境迁,但今天读来仍使人激昂慷慨,荡气回肠,笔者真想亲临戏场,去领略这感人的场面。
王羚老师是平潭闽剧团老团长,这位艺术家对编剧及戏曲理论也颇有研究。他创作的《南归梦》,曾获得第25届全国“田汉戏剧奖”一等奖。那天在采访过程中,他手上拿着烟,“吞云吐雾”,侃侃而谈。那天他讲述了许多关于平潭闽剧的故事,并且简要地描述了平潭闽剧与福州闽剧的语言艺术特色。他认为,福州历史名人众多,编剧家们可以“就地取材”,写成剧本,“福州戏”在戏台上的唱词、念白等也都带有福州方言的语言词汇;而平潭闽剧的剧本多取材于“朝廷戏”,在语言风格上偏向“中原戏”语汇。我觉得这种能于同处见不同,不同处见同的眼光,正是艺术创造者独到的眼光。
平潭闽剧是岚岛文化底蕴的构成部分,在它发展的时空中,想必有许许多多的轶事和值得传颂的事迹。艺人的往事值得回味,那段流年碎影值得述说。林友泉是平潭闽剧团创始人之一,大概由于表演艺术精湛的原因,在当地流传着“道代仔(友泉)、癞头旦(郑振岚),没锣鼓也好看”的说法。我从心里由衷敬佩这些艺术家,他们献身艺术,将人生中最璀璨的部分留在了别人心里。可是,当他们卸下衣冠,洗去脸上的脂粉,试问还有几人能够记起。假如将来能编纂一本《平潭闽剧叙事》,追忆伶人往事,回顾它的前世今生,我想这本书会给后人留下很多珍贵的东西。
正如同其他传统艺术一样,“薪火相传”4字在当下成为一个急迫的课题。剧团重视闽剧演员的培养,留意吸收人才。在平潭历届领导的重视下,他们采取“带班”和办艺术校的方式,以传承闽剧艺术,衣钵相传,绵延不辍。然而在出新多变的现代社会环境中,闽剧渐渐失去了赖以依托的人文环境的支撑,怕有成为“广陵散”的时候。
平日里,平潭闽剧团经常开展公益性演出。在中小学课堂上,在社区中,在养老院里,在村庄戏台,在平潭森林公园,在“翠园”……那些地方总能看见闽剧的身影,听到绕梁的唱腔。还有“迎神赛会”中,各类花车上的“神仙”,她们盛妆出行,那凤冠霞帔,楚楚动人,意趣深长。当你来到平潭,我想应该借此机会欣赏闽剧的旖旎风景。
或许,通过这场演出,你会认识到岚岛的民俗风情;一段清歌妙舞,会让你感受到闽剧神韵;一场跌宕起伏的剧情,能让你感知到历史人物的照人光彩。也许,你不必去细细品味闽剧的文化内涵,因为它能勾起一缕乡愁,让你回到过往。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平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