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30 11:5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邱俊霖

 

寻梦牡丹亭

邱俊霖

《牡丹亭》.jpg

“大江东去几千里,庾岭南来第一州”,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行至大余县时发出的咏赞。

大余县,古称“大庾”,位于江西省赣州市西南部,赣、粤、湘三省交界处,也是古代南安府(辖今南康、大余、崇义、上犹四县)的府治所在,古人从中原往来岭南,此乃必经之地。此外,大余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牡丹亭故乡”,盖因南安府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名剧《牡丹亭》故事的发生地。

汤显祖,江西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万历十九年(1591年),他上疏弹劾时任内阁首辅申时行,并对当时朝政作出猛烈抨击。然而,弹劾未能奏效,自己反受打压,被贬至广东省徐闻县当典史。

几年后,申时行离职,汤显祖调任浙江建昌知县。在此期间,他两次往返大庾(即大余县),曾前往南安府衙后花园寻幽探胜。花园里的小桥流水以及牡丹亭、舒啸阁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万历二十六年,年近半百的汤显祖弃官回乡,兴建“玉茗堂”,开始创作传奇剧本《牡丹亭》。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牡丹亭》描写的是南安太守千金杜丽娘追求爱情,“寻梦”而不可得,抑郁而死,后来起死回生,终与柳梦梅成为眷属的故事。

杜丽娘追求爱情坚定而又执着,并不惜为爱而献身。汤显祖将这种“叛逆”作为个性解放的突破口来表现,并加以赞美。

据说,汤显祖为了创作《牡丹亭》昼夜笔耕,情感也随着剧中人物情感的起伏、发展而变化。有一天,他写到杜丽娘《寻梦》中“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这段唱词时,竟独自躲在柴房里痛哭了一场。

备受赞誉的《牡丹亭》,其中的故事并非无中生有。有学者认为,明朝初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是《牡丹亭》创作的根据之一。还有学者认为,曾经担任过赣州知府的南宋学者洪迈所记载的故事和流传在大余民间的传说,也是《牡丹亭》剧本的源头之一。

可以想见,汤显祖两度途经南安府并在大余县逗留,一定了解了许多流传于当地民间的故事。后来,他将大余民间传说、话本故事以及明代社会的现实生活穿插、糅和在一起,创作出了《牡丹亭》这一传奇剧本。

《牡丹亭》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人物个性鲜明,是明代最为优秀的剧作之一。因为蕴含着强烈的追求个性解放的理想,一经问世,便轰动文坛。明代文学家沈德符在《顾曲杂言》中说,此剧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此外,汤显祖还有《紫萧记》《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等剧作,后三部与《牡丹亭》合称“临川四梦”。为何称“临川四梦”?盖因这四剧中皆有梦境。然而,汤显祖最在意的应是《牡丹亭》:“吾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牡丹亭》被搬上舞台,400多年经久不衰,还被译成多国语言,远播海外。大余人民通过建立牡丹亭文化园等形式来纪念汤显祖以及传奇剧作《牡丹亭》。牡丹亭文化如今成为大余县传统历史文化中最靓丽的花朵。在世人看来,《牡丹亭》堪称明代诸多传奇剧作中的压卷之作,也是古今中国和世界戏剧文学中的一件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