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 海 淘 书
——往事回忆选登
杨 凡
作者(左)前些年经常在左海书摊淘书
作者在左海书摊上淘到的福州地方文献《榴花梦》、《牡丹亭》、
《西厢记》、初版《闽都别记》等珍贵书籍。
福州“左海书市”取缔,早在2018年春节前就有风声出来了。春节后的几个周末,书市在所剩无几的摊主的坚守和执法人员的文明执法中勉强维持着。4月份的一个周末,当我怀着侥幸的心理,再次来到左海时, 只见那些已坚守数周的书贩们正恋恋不舍地在收拾旧书,准备撤离。店铺里的商家,亦在搬运家具和贱卖物品。此时, 我确信这个持续二十年左右的书市,就在今天,将彻底消逝。于是用手机拍下左海这最后的一道风景,悄然而去。过了几天,左海朋友在微信上发出图片——“左海书市”被平为一块绿地。
这些冷摊破店,似乎与这座城市的亮丽的景观愈来愈不相称。这些残本旧籍,似乎与互联网时代的先进思想和理念愈来愈显得难以相容。这可能就是文明演化和时代变迁的规律吧。当你所依托的场景和空间在实体上消亡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历史已经翻过了一页。
2004年,当我涉足“左海书市”时,它已走过了其最鼎盛的时期。此前,“左海书市”存续了至少五六年的时间,在后来与“老左海”们聊起当年景象时,聊起他们所经眼经手的闽中书籍、相关文献和名人字画的流转的经历时,真有坐听“天宝遗事”的味道。
本世纪之初的“左海书市”,从左海西门进入公园,那条笔直的通道两边的湖岸,密密麻麻地摆满了数十个书摊,这一场景,颇令人心情高涨、情绪激动。
每个星期六的上午,总是兴冲冲而来, 怅怅然而去。兴冲冲者,进入“左海书市” 时的那种迫切期待的心情;怅怅然者,离开书市时的那种无奈的状态。因为,潜意识告诉我再也不能在这里消磨太多的时间。然而每周一次的书市,却是我与本土文化亲密接触的固定的周期和流程。这个过程是一种深层次的愉悦,在那意绪纷繁的岁月里, 似乎给我精神上的慰藉和负重前行的力量。
“左海书巿”的书籍种类很多。可以说古今中外皆有。从版本的角度讲,刻本、石印本、景印本、油印本、铅印本、手抄本都有;从年代的跨度来看,晚清时期、民国时期的古旧书时常能见到,大量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我看来是“文革”结束后那段“文艺复兴”时期出版的书籍,更多的是那个年代以来本土的学者和文人个人自费编印的“非正式出版”的书籍。
上述书籍的内容,涉及文学、历史、诗歌、小说、医学、书画、宗教、工艺、辞书、方志、族谱。
这些书籍,加上那些随处可见的照片、戏单、画册、字帖、拓本、杂志、地图等,确实蔚为大观,可以说是一个城市文化生态的露天展览馆。
1966-1976年“文革”期间和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些文化精英们的消逝,他们的藏书不断地流入左海书市,持续不断的街区改造,那些旧家的文献也周期性地在“左海书巿”上亮相,这些都为“左海书市”注人了生机和活力。不久,随着左海公园的业主对这个市场的加强管理,也随着城市旧街区改造的高潮已过,左海书市的书源渐少。其范围也压缩到仅剩大门进来靠左侧湖边的一排书摊,直至今年(2018年,编者注)春节后这个书巿的彻底被取缔。
(选自作者《书香盈室》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