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名堂纵览
安 宁
福州中山堂
西湖宛在堂
本文所说的名堂,指的是那些有名声、用于举办某种活动的建筑,与名楼、名阁、名亭并称。
福建名堂为数颇多,大体有四类功用。
纪念性建筑
芦山堂。始建于944年,占地1700平方米,为三进双护厣府第,乃宋朝天文学家、宰相苏颂的故居。因建在同安薪芦山旁,故称“芦山堂”。南宋大儒朱熹为了纪念这位先贤,将它改建为“苏颂祠堂”。1988年重建,当代著名数学家苏步青题匾。大厅安放苏颂全身塑像。四周墙壁上悬挂苏氏家族历史上8位风云人物的画像。苏颂,生于 1020年11月23日,学识渊博,中举后入朝为官。1088年,研制出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编写出《本草图经》等著作,成为11世纪一位世界级天文学家、药物学家。
列宁堂。砖木结构的二进平房,1929年曾是上杭县才溪区工会办公地,第二年,为纪念列宁诞生60周年,改名“列宁堂”。1933年,毛泽东在此召开民众座谈会,写出了《才溪乡调査》这篇光辉著作。
中山堂。位于福州巿中山路北端,二层建筑,外表与室内装饰均朴实无华。原称"至公堂"。1912年4月1日,孙中山先生宣布辞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4月18日以私人名义偕同廖仲恺等40多人乘“泰顺号”轮到福州访问。20日下午,孙中山一行到达至公堂,出席福州军政界联合欢迎大会,并接见了福州各学校学生代表等。孙中山逝世后,为了纪念这位革命先行者,1932年,至公堂改名“中山堂”。
归来堂。厦门集美的一座中西合璧建筑。“回”字形宫殿式大厅的中央,摆放2米髙陈嘉庚全身坐式青石雕像。“回”字寓意“归来”,故称“归来堂”。大厅迎面屏风上面镶嵌着1961年首都各界公祭陈先生的巨幅悼词。建“归来堂”,是陈先生心愿,逝世后由周恩来总理指示有关部门修建,并于1962年1月建成。
供祭祖使用
德远堂。位于南靖县塔下村,是一座富丽堂皇的闽南宗祠建筑,建于清初,原为张氏家族祠堂。该堂二进五间,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装饰精巧,布局合理,主要有祭厅和神堂。神堂两侧放置钟鼓,堂前竖立16根高大的石旗杆,十分壮观.。
玉屏堂。宁化石壁客家公祠的主殿。古代的石壁,群山环抱, 犹如一道玉色屏障,护卫着来自中原到此定居的客家先民们,故而得名“玉屏”。玉屏堂中央供奉着客家始祖的总神位,两边是160姓客家祖宗的神位。这里成为世界客家人的总家庙,是客家后裔寻根谒祖的圣地。
教书场所
吧城堂,位于莆田侨乡江口。1944年由蔡友兰、王步澳、李冠东等人发起创办莆田第一所侨办中学锦江中学,建成后仍满足不了当地教育需要。1947年,100多位旅居印尼的侨胞捐资,在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锦江春色”的山坡上,兴建起一座红砖红瓦、气宇非凡建筑,用于当地民众子弟的上学读书。这座学堂,就叫“吧城堂”。
邺山讲堂。位于漳州东南郊海拔16千米的邺侯山麓。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遭贬充军广西,赦免后,回乡在此建起一座讲堂,从事讲学。这座讲堂因地命名为“邺山讲堂”。学堂颇具规模,求学听讲者络绎不绝。学堂周围峭壁上,有黄道周书写的“蓬莱峡”、“芙蓉峡”、“墨池”等题刻。
明诚堂。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改建而成,是黄道周另一个讲学堂。位于漳浦县城东约1公里处,堂内有黄道周亲笔手书“东皋书舍”与“明诚堂”等匾额。天井中有用石板砌成的“天方图”,也称“天地盘”,既用来辅助讲学,也是一种别出心裁的装饰。
特殊用途
宛在堂。福州的西湖公园,五代时闽王王审知之子王延钧的御花园,1914年辟为公园。园内建有开化寺与宛在堂。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任福州太守兼安抚使时,曾于宛在堂写下了《贺新郎》、《山雨中游西湖》等词篇。如今,堂前竖一尊辛弃疾塑像,以纪念这位为福州城建做出贡献的文化名人。
夹漈草堂。位于莆田蛩溪村的夹祭山,是宋代著名史学家郑樵著书立说的场所。他的名著《通志》200卷,就是在此处写成的。原址为草堂,后由兴化知军钟离松改建为瓦房,并题额“夹漈堂”,供人瞻仰。草堂附近还有不少与郑樵有关的遗址,如占星石、曝书石、洗砚池等。
芳联堂。位于距大田县城约8千米均溪镇许思坑村,是一座建筑精湛的古堡。坐西朝东,前方后圆的厚墙内,正面建起二层楼房,其它三面为三层建筑,内部拥有160个房间,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由清太学张应滥父子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整体布局严谨匀称,气派非凡,被誉为“夏不曝日,雨不湿鞋”的居所,而且具有抗震、防风、隔热等实用价值。其正厅叫“芳联堂”。
仙人堂,位于将乐龙栖山风景区内,建于宋代,重修于民国14年,宽24米、纵深26米,主殿正堂与厢房分别供奉龚杰、刘绪、杨王郎等神位。这些人在此修炼成仙,故有“仙人堂”之称。仙人堂正对面一块绝壁飞石,相传是当年“升天之处”,称“升天石”。由于“仙人堂”所在处,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清顺治八年(1651年),有一位名叫吴赞郎首领在此聚众起义,反抗清朝统治。
笋帮公业堂。永安巿贡川镇的笋帮公业堂,坐南朝北,是一座包括有正厅、下堂、回廊、前后天井等砖木结构瓦房,雕梁画栋,工艺精湛,建于清顺治三年(1646年),占地约100平方米,是闽北笋商公会会址,也是我省保留至今唯一的笋帮公业堂。每当闽笋上巿前,笋商聚此商定售价,商贩云集于此订货,大批闽笋通过沙溪河营运,售往全国各地。“笋帮公业堂”防火外墙的面砖上,至今还留刻有“笋帮公业”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