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与山长
阮红松
从孔子收徒,到宋朝的书院,都属民间办学范畴。民间办学,书院负责人的才学与人品是第一位的,书院负责人的任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书院是做学问的地方,管理实行的是“山长责任制”。山长即院长,是书院的一把手。山长是由官府与乡绅共同商定的。官府不包办,乡绅不独断,这样推出来的山长大都德高望重,学识渊博,责任心强,就能把学办好。
自宋初至清末,岳麓书院是我国最有影响的书院之一,前后共有55位山长。他们大多是进士及第的大儒、教育家或辞官从教的官宦。可以说,每位山长的任职期间,都使书院兴旺一时,培育出众多英才。
北宋初,经学家周式出任岳麓书院第一任山长。周式,字允升,号敛斋,长沙湘乡县人。任内大力营造房舍、讲堂、礼殿、藏书楼等,初步奠定了岳麓书院的格局,使其成为与河南应天、嵩阳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齐名的四大书院之一。之后,随着书院名气增大,求读生徒越来越多,经费成了问题。周式请求地方官府拨款,地方官府对书院的请求当成要务,帮助解决。
书院学规
书院主要招纳不能进入官学的青年才俊,是官学的有效补充。经数年发展,岳麓学院形成讲学、藏书、祭祀、学田四大部分。学生由建院之初的60余人增至100多人,超过了当时官学国子监的规模。宋真宗赵桓对周式的学识和政绩极为赏识,书赐“岳麓书院”匾额。这块金字招牌至今仍悬挂在书院的大门上,成为镇院之宝。
南宋乾道初年,理学家张栻受聘为岳麓书院代行山长。张栻,字敬夫,号南轩,学者称南轩先生,四川绵竹人。任期内,他制定了书院“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的教育宗旨,明确反对只为“科举利禄”的服务方针。张栻主教八年,广收门徒,培养了大批有成就的人才。同时,他还与哲学家胡宏一起,创立了湖湘学派,进一步扩大了书院功能、规模和影响力,使书院成为闻名全国的学术基地。
乾道三年,朱熹来访岳麓书院,与张栻论学,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听讲者络绎不绝,时人描绘其盛况:“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这次会讲,推动了宋代理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
执行“山长负责制”的山长,自己必须是学人,能给书院带来显著的学人风格,营造出一种浓烈的读书氛围。在山长的掌控下,岳麓书院制定了既严格又宽松的教学方法。课程内容以经、史、文学为主,民国时增加了自然科学。十天一讲课,一月一考试,其它时间学生以自学为主,遇到疑难问题,随时可以找山长、教师咨询或讲解。学生必须把每天自学情况记在“课程簿”上以备山长检查。这种教学方式在调动学子刻苦钻研、独立思考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书院的教育质量远在许多官学之上。
曾任书院山长的旷敏本
山长丁善庆
岳麓书院最后一任山长王先谦,湖南长沙人,字益吾,著名的湘绅领袖、学界泰斗,曾任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岳麓书院改为学堂后,王先谦居家著述,仍关注教育,并将教学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取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被人称为“清末全面研治经史子集的一代宗师”。他还注意了解国外情况,被人称为“通过博览群书走向世界的极为罕见的朴学大师”。
书院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