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8 15:1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李泉佃

 

一篇课文的力量

李泉佃

图书《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jpg

图书《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是上世纪60年代著名的通讯报道,最初发表于《中国青年报》,文章曾入选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成为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我读中学时,已是“文化大革命”。那时,老师告诉我们,是“阶级敌人”的投毒,使我们的“阶级弟兄”生命垂危,要求我们像雷锋同志那样憎爱分明,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因为,文中写到的投毒犯张德才,是个反革命分子。

恢复高考后,我考入了师范大学中文系。写作课老师教我们的第一课,也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当然,此时老师教的侧重点,已是文章的写作技巧。老师说,这篇通讯是新闻写作的范文,如果今后想当记者,一定要再三品味、揣摩。

大学毕业的前一年,我到省里的一所重点中学实习,教高一年段语文。让我惊讶的是,课本里,《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一文,也赫然在目。

那时候,中国改革开放已是如火如荼。我跟同学们分享课文的“中心思想” 时,已不再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我跟大家说,故事里面流淌着干部、群众之间真诚的、质朴无华的深情,让人动容。领导干部身上体现出来的“一切为了人民”的思想和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工作作风,是那个时代共产党员的真实写照。虽然时代不同了,但真正美好的东西永远不会过时,往往愈加弥足珍贵。

今年是我大学毕业35周年。人到了一定年纪,容易怀旧。五一劳动节前夕,我给曾经教过的一位学生打了电话,说是想去看看校区,看看老师,看看同学。

听说我要来了,几位在外地工作的学生,特意赶回来,在校门口等候。

随着一声声“老师”的称呼,我已是泪眼婆娑。岁月的风霜,已爬上了同学们的眼角;昔日的青丝,也已有了些许白发。我又怎能不感叹流年的无情啊?

校区已搬迁两三年,我们是在老校区汇合的。说是老校区,校舍大多是近十几二十年来翻新的。

参观完旧校区,同学们建议我到新校区走一走。

走进校史馆,让我耳目一新。声光电的运用,丰富了展厅的空间层次,给人愉悦之感。

可就在这个多媒体数字展厅的一隅,却摆着一张破旧的桌子,桌子上面,放着一本发黄的课本。

我的一位在当地医院当科室主任的学生,走了过去,拿起课本,突然大声喊:“老师,快看,快看。这是我们当年学过的课本!”

当年的桌椅,当年的课本,更唤起我们对往事的回忆。

当医生的学生,无限感慨地说,是老师当年上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一课,让他立下学医的志愿。

他回忆说,课文中写的事情发生在1960年,春节刚过,山西省平陆县有61位民工集体食物中毒,生命垂危。当地医院在没解救药品的危急关头,用电话连线全国各地医疗部门,终于找到了解药。因交通不便,药品不能及时送达。当地政府便越级报告国务院,中央领导当即下令,动用部队运输机,将药品及时空投到事发地点,61名民工兄弟得救了。

康复后的61位民工.jpg

康复后的61位民工

末了,他问我:老师还记得那个解药叫什么吗?

见我略为迟疑,他笑了:叫“二巯基丙醇”。又解释道,二巯基丙醇,是一种解毒药,主要用于含砷或含汞毒物的解毒。不仅如此,他还背诵起课文里的一段话:“长途!我是中共山西平陆县委,我们这里有六十一名民工发生食物中毒,急需一千支‘二巯基丙醇’,越快越好,越快越好!”

我夸他惊人的记忆力,他却似乎还沉浸在回忆之中:“从那时起,我认识到一名医生、一种药品,对一个人生命的重要意义。所以,高考填报志愿时,我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医科大学。”

他说,学医这条路,其实并不好走,尤其是头几年的路,最为坎坷曲折,充满艰辛,遍布荆棘,很多人中途放弃,就是因为没能抗住压力和考验。

他说,所以,学医一定要弄清楚两个问题。首先,是不是你内心的声音?只有对医学有执着的热爱,愿意为消除疾病而努力,遇到挫折才会不退缩、不放弃、不后悔。其次,能不能耐得住寂寞?跟其他行业不同,选择了学医,三十绝对不可能而立;医生,注定是个大器晚成的职业。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到花开。

听了他的话,我赞叹不已,他却有些羞涩:“没有当年那篇《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课文,没有当年老师用心用情的授课,我今天可能从事的是其他行业。”其实,这篇课文的影响之大,又何况是对我的学生呢!我不也是被它的写作技巧所启发,才萌生了当记者的念头吗?

一篇文章的力量,对一名学子的影响,是真真切切的。所以,看到今天那些为了选编课文而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孜孜不倦的专家,我总会发自内心地理解与佩服。

初级文化读物插图本《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jpg

初级文化读物插图本《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