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宫的前世今生
马星辉
华安置县不到百年,然而这方土地历史悠久、古老深厚,文化底蕴毫不逊色于他乡之县。
我深信不疑,华安有着鲜为人知的历史文化密码蕴藏其中,如雾如风、神奇莫测,有待今人去破译。除却千古之谜的仙字潭摩崖石刻、万历三楼等,道家瑰宝南山宫的前世今生,亦是一团迷雾重重,未见真章。它有如一块尘封的璞玉,大有神奇故事,其考研价值远超过时下对它的重视与估量。
南山宫,位于华丰镇麒麟山东麓南山半腰上,距华安县城13公里,海拔300米,占地面积5212平方米。周围山岭重叠,傍山倚水。以其鲜明的特色折射出道家的自然与人生观,它是审美情趣和能工巧匠的智慧的结晶,更蕴涵着道家的哲学思想,充满山水诗画之意境。古时,有林木苍笼,云蒸霞蔚,江水迂回环抱;泉水清冽,空气清新,居地清幽,每当旭日东升之时,淡烟薄雾徐徐从山谷间飘过。有诗赞南山宫曰:
群峰叠翠拥道观,北枕西岳下南山。
右傍凤凰笔架岭,左腾青龙碧玉楼。
华安县文化馆负责人陈银森先生,乃当地民俗文化学者。那日下午,我与他缓行上南山。坐西向东的南山宫,乍眼一看,规模算不上气势雄伟,亦非富丽堂皇。但细观之下,大凡略知中国建筑玄学之人,可看出宫观无论是地址选择还是方位构思,充分体现了道家的“域中四大,人居一焉”的理念。
宫观为仿皇太和殿式建筑,道宫基座为石砌物,面宽13米,进深13.2米,近四方形状,面积170平方米左右;前后设走廊,宽有两米多,宫内扣神龛位置亦为正方形;基座上立有38根木柱,由楹梁斗拱的牵引固定,支撑庞大的屋盖;宫中四根红漆梭形木柱尤为显目,有一人合抱之大,所有木柱下部都有石础,除宫内四根大柱为复盆式石础外,其余皆为圆柱形。
仰望宫中深邃的开旋式藻井,让人立时心生敬畏,屏声息气,有如望宇宙苍穹般神圣。细细地数算下来,藻井斗拱乃“九九”之大数,上复置云龙太极图。宫中的木制构件简约明快、古朴凝重;屋脊饰飞禽走兽、花草树木,典雅朴实,栩栩如生。历经数百年的风侵光蚀,柱、梁、楹、椽、檩,以及斗拱竟然完好无损,无些许的虫蛀腐朽之凋,实为让人咋舌称奇,从心里发出由衷的一声赞叹。
南山宫最为难得的当属彩绘与壁画,题材丰富,带有浓郁的民间特色,保存完好,是研究我国南方民间彩画艺术的珍贵资料。宫内的四根红漆梭形大柱让人有擎天柱之感,略有斑驳的柱上绘有云龙、八仙的彩图依然清晰,显得庄严凝重神圣,殿中壁画清晰可见,共有21幅。神龛两侧的博古壁画采用双钩画法,秀美淡雅,色彩艳丽,而宫中两侧壁画,风格与后墙壁画不同,从剥落的画面看,显然是后来重修时覆盖上去的,作画时间估计在清末或民国初期。
来南山宫之前,华安县作协主席许燕妮告诉我说:“游历南山宫不仅要睁大双眼,还须竖起双耳聆听,宫观内有一种声音叮咚作响,清脆空灵,敲人心房。”
果然,在陈银森先生的指点下,于道宫中轴线处寻到了这个秘密。那是神龛附近有一个约莫手掌大小的太极八卦,盖住了一方小圆洞,近前竖耳静听,洞内传来泉水突突之声,如是仙乐声入耳。水从何而来?四处寻觅不见出处。莫非是时人故弄玄虚,一个简单的循环流水器暗藏于神龛底?
陈银森闻言笑道:“错也!非也!是山中清泉流入宫内地下暗洞,乃天然之水流过此宫观也。”
这使我对大自然的造化、南山宫的营造奇特益加敬服。
当地民谚说:“华安有三清:一清南山宫,二清龙尾亭,三清半岭亭。”这应该便是“一清南山宫”的由来。
出得宫观来,却有些遗憾其中,南山宫虽然水泉清冽,但树木明显不足。宫观前后乃至周围,已然不见古时所描述的林木苍茏、荫蔽其地。究其原因,大概是几十年来乱砍乱伐树木造成;加之近些年伐树种茶所致,实在是因小失大,捡芝麻丢西瓜,得不偿失。
南山宫历经数百年,至今存有两件镇宫之宝,乃两架銮轿和13面长方形的蜈蚣旗,均为精美难寻的民俗文物。
南山宫銮轿,每辆高2.14米,四边长各0.94米,正身为长方形,轿顶为八角形垂檐式。整个辇轿内外有三层木雕,竟然雕有331个人物、16条苍龙、8只彩凤、28头雄狮,还有不少花草树木、虫类飞鸟。木雕人物小者6.5公分,大者20公分,构思巧妙,工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据传,每辆銮轿要用48两黄金研末粉饰,经师徒两人花一年多时间制作完成。
另一宫藏珍宝蜈蚣旗,以五彩金线绣成,旗长8.8米,宽1.4米,每面旗上绣有124个人物,每个人物小者20公分、大的60公分,还有花草云霞纹样,并绣有“新源春绣庄”字样。1993年,福建省与菲律宾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南山宫的蜈蚣旗到菲律宾展出,悬挂于大厅显眼处,精致出彩,参观者赞美之声不绝于耳。
南山宫有名气,还因了明朝太常寺少卿陈天定东南潜隐,曾在此常住两年有余。时,他因不满魏忠贤乱政而弃官,遁迹于龙溪花山(今华安县华山村),开馆授徒,往来于花山与良村之间,常流寓于南山宫不舍。并亲题匾额,将原之“圣祖大仙”改为“德茂天初”。
据说,今存于南山宫的36首签诗为陈天定所作,但无从考证落实,只是因为这些签诗与陈天定当时的心境十分吻合而断定。且其弟子方进有诗佐证:“雾作山留混沌,仙来俗启文明。”
让我感到困惑不解的是,宫观当有人养,才能经久不败。但南山宫如此一个精品之宫观,却无有住观的道士。以至于南山宫的前世今生、诸物来历说不甚清楚。譬如宫观中供奉的神像为七位女仙,当地人称为“七仙妈”;侧居左旁,则是一位被称为“都统舍人公”的神人。据当地人介绍说,此神人姓名柯三才,曾任广东潮州府正堂。南宋末时,挂冠隐于良村定居,柯三才被柯姓后人尊为“第一始祖公”,死后被神化,尊为“都统舍人公”供奉于此。
我问陈银森:“此宫供奉七仙妈的来历?这都统舍人公与七仙妈又是何关系?为何仙妈神供于正座,舍人公侧居一旁?”
陈银森道:不甚明朗,只是据当地传说,建南山宫时,工人夜宿工地梦见七仙女昭示:“此为金花宝鼎之地,宜筑宫观神庙。”所以宫观建成之后,便奉祀七仙女为奉主,初奉大姐、二姐、三姐等三尊,后人补四尊。另一个版本则说:南山宫供奉之仙妈与仙都仙亭供奉的仙妈,源自于永安桃源洞分神。
还有一说是南宋末年,有一位自称为“三三道士”的真人,医术高明,善诊疑难杂症,云游至良村一带时为百姓解危救难,救死扶伤,做了不少善事,深为百姓爱戴。南山宫是为纪念道士而建。至于道士何名何姓,却是不知。对此,我听了觉得这两种说法情理不顺,不能让人信服,甚至让人感到有些牵强附会。大凡建宫观之前,所供神衹应早有主见才是,所供奉神人要么是道教至尊名仙,要么与先祖奉供传承神人有关,或是与当地福衹的保佑神传说有关,有个情理之中的来龙去脉才是。既然说南山宫是因了道士所建,为何又不见供奉这道士的神像?
关于南山宫何时、何人所建,当地亦有不同的说法。一说当时良村住有庄、王、柯三姓人氏,是柯姓发动本村三姓以及北溪的陈、刘、李、柯、庄、王诸姓合力兴建。
还有一说则是明朝宣德年间,有富户黄孟俊从龙溪县石美(今龙海县石美)迁入良村良埔开基,逐人丁兴旺,成为良村的大姓。为感恩当地,于明英宗正统六年(1441年)修建南山宫;至明嘉靖年间,黄姓后人黄宗继,家道富厚,慷慨解囊,对南山宫进行维修,雕塑神像、添置神器,使南山宫更焕神采。
对于南山宫的年代,当地人说法亦是不一。有说是明清建筑,有说是宋代建筑。后一种说法盖因有专家考证,宫观内的木柱石础为宋代基石。但此说法明显站不住脚,因为基石移来可以是宋代,也可以是唐代所遗,乃材料二次利用而已。关键是:南山宫主体建筑显然是典型的明代风格。而且南山宫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理由,权威部门业已写得明明白白:明至清时期古建筑。
其实,明代的建筑能保护得如此完美已属十分难得了,如此精美绝伦的南山宫,当是华安一宝。精美的南山宫将来定是一个旅游景点,它的前世今生当是要交代清楚,有一个尽量完美的故事传说。
此次作家们走进华安,在为华安人的热情、淳朴所感动的同时,亦愿为华安的历史文化挖掘尽点绵薄之力。窃以为,那“三三真人”颇与一代宗师张三丰是也,这绝非是天马行空、无端猜测,亦不是心血来潮、牵强附会。其一,在道教中“真人”称谓,乃非同小可之殊荣。真人者:“体洞虚无,与道合真,同于自然,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通,位与仙人同列。”能称为“真人”的道士是少之又少,严谨地说得由皇帝敇封才是。
据我所知,历史上称为“三三真人”的只有张三丰一个。这有个典故,当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其孙朱允文接位,但其四叔朱棣不服,欲谋反。有张三丰进京警示建文帝,在皇宫户部户部大门右扉上挥笔题一副对联云:“燕子将营垒,龙孙不在潭。波平风又起,海上问三三。”
侍卫将此联上报朝廷,百官们传阅莫得其解,独有户部侍郎卓敬禀奏建文帝道:“依微臣大胆破解,这末尾的‘三’字写于门中,乃是借门缝作‘丰’字一竖也。想来是张三丰真人来矣。而‘燕子’者,是指燕王朱棣,‘龙孙’者乃指建文皇上。看来其语显示殊凶,皇上当谨慎小心为是。”
其二,张三丰一生闲云野鹤,栖无定止。兴来穿山走石,倦时铺云卧雪,漂泊于穷山闹市之间。在替天行道、反元兴汉的同时走遍名山大川,北至燕赵、东到齐鲁,南往韩赵、西达昌都;登秦陇、游宝鸡,入四川、进云南,其间亦数次到东南之地,到过武夷山、福州、宁德等地,并经常化妆成一般道士模样在民间行医。其间,亦难说没有到过近在咫尺的闽南之地。
其三,近读清朝吕熊老先生所撰《女仙外史》书中载:“朱棣发起靖康之役,建文帝于破城之日,得张三丰帮助秘密逃出京城,由江浙入福建,往东南沿海方向逃命。建文三年夏时,有山东唐赛儿与六女侠率中州义士,声讨燕王朱棣篡权夺位,为人神之所同殊,天地之所不容。唐赛儿并遵张三丰所示,率部前往福建,相助流落民间的建文帝。”如此说来,我突发奇想,南山宫的真人与七仙妈莫非和张三丰以及七女侠有关?这有待于华安的本土专家们去挖掘真相了。
南山宫的前世今生,也是它的迷人处之一。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