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 痴
陈慧瑛
俗云:“好玉如好女,可遇而不可求。”又云:“黄金有价玉无价。”说的都是玉的钟灵毓秀难能可贵。于是,形容一个人的优良品格,喜欢说“怀瑾握瑜”或“君子如玉”。
玉 缘
自幼喜玉,最爱是外祖父那翠如青葱的玉壶,它总使我想起王昌龄的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化干戈为玉帛”“玉汝于成”“珠联璧合”等美好成语。
当年,在遥远的南洋,我出生时,父亲给起的名字是“慧莺”,寄寓异国游子几时能像鸟儿飞回故乡的意思。上学时,老师嫌“莺”的繁体字笔画太多,给改成“慧英”。而我,竟自作主张地擅自改为“慧瑛”,一直沿用至今。瑛者,玉石之光也,也当玉解。小小年纪,便以灵玉自况,我与玉的缘分,与生倶来,与名字同在。玉的宁碎勿折的忠贞气节,玉的润泽以温的婉转柔情,玉的辉映日月的美丽气质,让我为之痴迷。我把腕上相依相伴数十载的玉镯,视同肌肤;我曾多少回徘徊玉肆,与玉们对话终日。玉,是我心中的偶像心灵的知己。
后来读《红楼梦》,又称《石头记》,那书中的通灵宝玉,是红楼一梦永不泯灭的辉光;那主人公宝玉、黛玉,是红尘世界可歌可叹的精灵,一部《石头记》,竟与玉石难解难分。我爱《红楼梦》,心中的玉,便有了最美的附丽。
千古以来,玉器的品种无数,玉床、玉缸、玉枕、玉碗、玉镯、玉环、玉戒、玉珮……最高贵的是玉玺,那是皇帝独有的大印。最缠绵的是玉簪,那是即便穷家小户嫁女时也要陪嫁的绾住青丝绾住爱情的物件。最豁达的莫过于琀蝉了,那是陪葬物中含在死人嘴里薄薄的玉蝉,它告诉死者:“有一天,生命会复活,会如夏日出土之鸣蝉……”自古及今,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平头百姓,无不愿与玉结缘。正如台湾作家张晓风所说:“玉是名士美人,可以相与出尘;玉亦是柴米夫妻,可以居家过日。”
断 想
玉石为君子和文人墨客最喜欢,因为玉石代表“仁、义、志、勇、洁”。诸如“画图岁久或湮灭,重器千秋难败毁”“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玉在山而木润,玉韫石而山辉”等等,描摹美玉的诗章,在中国文学史上,可谓车载斗量。
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使玉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取之于自然,琢磨于帝王宫苑的玉制品,被看作是显示等级身份地位的象征,成为维系社会统治秩序所谓“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玉在婚丧喜庆方面的特殊作用,也使它具有了无可比拟的神秘宗教意义。把玉本身具有的自然特性,比附于人的道德品质,作为君子应具有的德行而加以崇尚歌颂,更是中国人的伟大创造。因此,玉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
在人世间,唯有玉,能平息战争,能异国通好,能令神仙眷顾,能补天阕,能消灾辟邪。脍炙人口的故事——
如女娲补天:相传远古之时,天柱倾塌,九州崩裂,大火燃烧,洪水汪洋不息,民不聊生,女娲炼以五色石补苍天,挽救了众生,又将补天多余之石散落大地,“千样玛瑙万种玉”由此而来。
如西王母献玉:传说中的西王母,居住在远古人类的发源地喜马拉雅山脉和昆仑山脉,曾向黄帝尧舜献玉,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
如何氏之璧:两千多年前的楚国和氏,把在山中得到的玉璞献给楚国的厉王和武王,但厉王听信谗言,以假玉欺君之罪,先后砍去和氏的左、右脚。后文王继位,命人剖玉察看,证实那是一块举世无双的美玉,于是把这块美玉琢成玉璧。为奖励和氏献玉有功,遂以和氏之名命名此璧为“和氏璧”。
如完璧归赵:战国后期,和氏璧被楚国用作向赵国求婚的聘礼,秦国也非常想得到它,就宣称愿以十五座城池交换赵国的和氏璧。虽名曰交换,其实是想骗而取之。足智多谋的蔺相如护送和氏璧出使秦国交换城池,在谈判过程中略施小计,从秦王手中夺回和氏璧,并顺利返赵。后来,秦统一六国,秦始皇便令人将和氏璧琢成传国玉玺,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成为帝王无上权力的象征。
如鸿门宴:公元前206年,项羽在谋臣范增的策划下,设下史上有名的“鸿门宴”,欲除去劲敌刘邦以成就霸业,但在宴饮过程中,项羽因讲义气而犹豫不决,急得范增向项羽频丢眼色,并三次举起随身所佩玉玦示意,希望项羽快作决断(玦、决同音),杀掉刘邦渡过险关。
如《玉环》典故:战国晚期,秦王曾遣使送一玉连环给齐国,并对齐国说:这连环上的两个环,没有人能分开,齐国人足智多谋,能不能把它解开呢?齐国王后听罢来使之言,拿来铁锤,把玉环敲断,并对来使说,我们已遵命打开了连环。秦王得知此事,认为齐国有宁为玉碎的精神,便不敢再存伐齐之心了。
如弄玉吹箫:弄玉据说是秦穆公的女儿,生时,正好有人送来一块碧色美玉。周岁生日,宫中摆了很多宝物,其女独抓此玉,弄玩不舍,因起名为弄玉,弄玉长大后姿容绝世,聪明能干,善于吹箫,穆公令巧匠剖此玉做成箫,弄玉吹之,声音如凤鸣。穆公宠爱此女,特为她修筑“凤楼”,楼前建有高台,名“凤台”,随后穆公为其女寻求佳婿,引出了“吹箫引凤”“弄玉成亲”“乘龙快婿”的典故。
如雨花玛瑙:在南京中华门外,有一座小山冈,相传在1400多年前的梁朝,有一位和尚云光,每在这里讲经说法,总要讲得顽石点头、落花如雨,从此,这里就有了很多五彩斑斓、花纹美丽、色泽鲜艳的小圆石。人们认为这是从天上降下的雨花,故名“雨花石”,这一带也因此得名“雨花台”。
……关于玉的诸多故事,无不世代相传。
对于不懂玉的人,玉只是一拳无用顽石;对于爱玉的人,它是你生生世世的知音!所以,千百世纪以来,玉的前世今生,轰轰烈烈也罢,淡淡流馨也罢,击节高歌也罢,低吟浅唱也罢,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引车卖浆者流,谁人不歌她诵她爱她?
一块美丽的玉石,细腻柔和,盈盈有光,像清泉潺潺,像美目流盼,当它贴近你的肌肤,便似一位冰清玉洁的女子,款款而来,用她暖暖的掌心,拂落红尘的喧嚣与忧伤,给你留下纯静和明朗;用她无言的温存,陪伴你走过黎明走过黄昏走过人世的沟沟坎坎,那一种温香软玉滋味,只有心上人才能体味。
一握天地间的玉石精灵,拥有如许众多博大精深的故事、如许婉约千秋的情怀寄托,因此,玉文化是中国文明史上不可忽略的永恒瑰宝,它的天长地久不可磨灭的光辉,纵使源远流长的茶文化、酒文化也无法与之抗衡。
华安玉
中国有四大名玉:华安玉、岫岩玉、和田玉、独山玉。
华安玉出自福建九龙江畔华安、南靖、漳平等地,古称“茶烘石”“九龙玉”“五彩玉”“九龙璧”,在国内享有极高声誉,并跻身世界“石林”,成为石玩中的珍品。
华安玉
我是福建人,对故乡特有的华安灵玉情有独钟,12年间,我抵华安3次,皆为访玉而来。
九龙江畔青山绿水落差大、水流急、水质好,江水长年累月清澈见底,两岸四季绿树常青。华安玉历经百千万年漫长岁月的急流冲刷、拍击、磨洗、滚动,自然造就了她千姿百态光怪陆离、纹理色彩变化莫测的特色。多为双色石和多色组合石的华安奇石,自古有“绿云”“红玛瑙”之称。
华安玉属硬玉类碧玉,其玉质温润、古雅斑驳,同时石质坚硬、彩绚烂,有紫红、浅红、墨绿、灰白、黝黑等颜色,各种颜色深浅各异,分布不均,多呈条带状,组成瑰丽多彩的图案。有的如虎皮斑纹,有的似潺潺流水,有的像挥毫泼墨的山水画。华安玉细腻油润、石纹清晰、造型多样,形象石、景观石、色彩石、图案石、抽象石,各式俱全,集柔美、秀美、壮美于一身,可谓五色全诸美倶。
唐宋年间,华安玉被誉为珍宝进贡朝廷,北京故宫博物院迄今仍有珍藏。2000年1月3日,经中国宝玉石协会、中国地质学会宝玉石专业委员会等共同研究定名为“华安玉”,并被列为中国四大名玉之一。
丁酉年阳历12月8日,在华安县文体新局苗志强同志、华安县观赏石协会秘书长邹培元先生的带领下,我拜会了华安玉协会会长、华玉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子华先生,华安观赏石协会会长、九龙国际商贸中心总经理苏维民先生,听取了他们创业的艰辛、成功的欣慰和对前景的展望。看到了他们收藏的千姿百态活灵活现,大到价值连城、小则精致可人的万千作品,大气磅礴、精妙绝伦,令人叹为观止!那青褐色的“垦荒牛”遒劲雄健、栩栩如生,那“梅兰竹菊”清雅古朴、风姿绰约,那“米芾拜石”高标奇秀、毫发毕现……那刀工,那气势,那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巧石的天然神韵。加上背衬名家书画,那一份美玉诗书画相得益彰、刚柔兼济的恢弘古韵,叫我流连再三,不舍离去。
杨子华先生说:“我们以仿古人物,大型摆件如虎、狮、麒麟、大象、貔貅、玉鼎等等,以及形形色色的茶具为题材精雕细刻,行销海内外,比起阿富汗玉的贼亮浮华,华安玉古典庄重,宜展示宜收藏宜实用。只是创新不易呀!华安三宝:铁观音、土楼、华安玉,前两宝,别的地方也有,唯华安玉独我县拥有,属于真正县宝,政府要继续加强重视才好。”
应我之请,邹培元、苏维民二位先生陪我前往距县城八公里的龙头山华安玉地质公园。
地质公园在九龙江北溪,那一日,午后的阳光明丽清亮,沿江一侧青山叠翠,一条山岭掩映在碧树琼花之中,翡翠般的江水在群山中蜿蜒流淌。蔓延数里的奇石,或层层叠叠,或星星点点,分布在北溪的河床上。三百八十多年前,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慕名来游,他在《徐霞客游记》中提道:“望前溪西去,一泻之势,险无逾此……”“其石大如百间屋,侧立溪南,溪北复有崩崖壅水。”由此可见,其峡谷危滩,何等险峻!
山路实在难行,落叶复径、枝蔓牵衣、藤萝挡道。我与邹、苏二人相携而行,他们帮我后推前拽,一路攀山涉水,终于上岭下谷,来到岸边。只见满溪石头,圆、方、尖、扁,形态千奇百怪;磊磊卧石,大可数吨,小可盈拳,在冬阳下茫茫银灰一片。我问二位:“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华安玉吗?怎么灰蒙蒙的不见色彩?”
邹秘书长说:“冬日水位低,溪水漫不到石头上,要有水的滋润,玉石才能显出色彩、纹路和光泽来!”
于是,苏总回到车上去拿来水桶,下到溪里舀了水,一桶桶泼在四周的石头上,蓦然间,灰白的石头上立即显现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美丽如虹的颜色,在亮晃晃的阳光下熠熠生辉,我兴奋如同孩儿,高喊:“大自然的造物真是神奇呀!华安玉,终于见到你的真容了!”
我在北溪捡了一块未经磨砺的华安玉归来,作为这一次访玉旅程的纪念。
对于玉石,我都喜欢,爱她的温婉绚丽,爱她的一往情深,爱她坚贞不屈的气节,爱她地久天长的永恒!
只要是玉,我不在乎她的价值,翡翠也罢,羊脂也罢,和田也罢,蓝田也罢,我在乎的是她的气质。
当然,我有偏爱——我偏心华安玉,因为她的性情更内敛清雅,她的去处更普罗大众。何况,我曾接二连三痴痴地跋山涉水来寻觅她,我与她,有一种相思的情愫,始终难忘!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华安》;图片来源于华安县政务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