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 山 书 院
朱谷忠
一
书院,是中国人骄傲了上千年的金底文化招牌。
盘点我的游历,值得庆幸的是叩访过中国古代的四大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河南的嵩阳书院、江苏的应天书院。这些书院,或有交叉有序的大小院落,或有古朴典雅的亭台楼阁,或有姿态各异的佳花名木,或有比比皆是的碑额诗联。其间,印象最深的是这些书院体现了攻读经史、求索问道、赋诗作联、舞文弄墨的特色,并且都显盛一时。
当然,中国还有很多大小不一的古书院,但不管是什么样的书院,都有各自的身世、景致和魅力。不过,令我没想到的是,在华安县华山村的山麓山上,清溪茂林之间,居然也隐存着一座书院,且有一个雅致的名字:花山书院。于是人未及山,先有气场:高山之间,鲜花盛开,青舍密密,屋宇麻麻,书院大门前悬挂一副楹联,上曰“花山有才,于斯为盛”……
这是我兀自的想象。
那天下午,当新圩镇的华山村工作队队长邹坤川陪同我进山采访时,通过他介绍才得知:华山村位于华安县新圩镇东北部,海拔670米,生态良好,气候宜人。山上重峦叠嶂、古木参天,四围竹林甚茂、松杉滴翠。果然,车行在弯弯小山道上,幽籁徐起,满眼皆碧,各色树木,竞相生长,在深邃的宁静中显出一派自然的欣欣向荣。虽然已入冬,但气温不低,山风吹来漫山草木过滤的润肺芳香,格外神清气爽。
花 山 书 院
我把没去华山村之前对花山书院的想象告诉邹队长,邹队长却没有发笑,倒是认真告诉我:“你的想象没什么错啊,这个华山村,古时就称‘花山’,是个群峰环抱的高山盆地。四季花开不断,小溪流水,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改的名。”不过,从他介绍里得知,华山村至今仍有“山的展室、林的故乡、花的世界、仙的去处”美称。
到达华山村后,我们受到村书记方鹏科、村主任方坤成的热忱迎接。但他们在招呼后并不急着把我们带进村,而是手指矗在村口一块大石头说:“看到了吧,那上面有‘豁然开朗’四个字,是明东阁大学士林釬题写的。”近前细看,那刻字结体扎实、力道遒劲。方鹏科解释说,“豁然开朗”用在此处,指人们从狭窄的山道上来后,眼前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太贴切了。果然,放眼看去,华山村四周山峰环绕、茶园层叠、古树参天。想到方才未进村时,一路崎岖,根本不知村落在何处;现一进村口,蓝天开阔,景物簇拥,才知这正是华山村所在,真是“豁然开朗”。
随之,走在村头路上,我忍不住又用眼到处睃巡,只见盆地四周遍布着团团簇簇的常绿林木,繁茂葳蕤,郁郁葱葱;村舍田陌,错落起伏,古朴中含着俊秀,悠然中透出宁静,叫人过目不忘。不过,我们没有进村,而是从村头山脚踅向东南方向的寨顶山的山道,那儿正是花山书院旧址。
我边走边问:“听说花山书院正在修建中,进展顺利吧?”
村主任方坤成答道:“进展还算顺利。但开头并不容易,因为修建书院及配套总投资需要一百多万元,这钱要从哪里来?便发动大家一起想办法。结果在村干部的带动下,外出干部、企业家及乡贤纷纷解囊相助,村里也通过捐资筹集18万元左右。同时,市里有关部门尽力协调,支持了20万元。有件事值得一提,我们村里65岁的老党员方建发,听说村里要修书院发展旅游后,自带干粮,骑摩托车到数公里外的原始森林山羊槽,先后花了40多天工夫,寻找出被遗忘的多处奇石景观,并开辟了一条小路。还有2016年9月,村里修建了一条通往原花山书院旧址的泥土路,发动村民每家每户每天各出工一人,大家二话没说,积极参加,几天便清理了书院的杂草和地基。不过,现在看来资金还有缺口,正多方努力设法解决。”
村支书方鹏科接过话头说:“华安县委、县政府一直十分支持,县委书记等领导都来过村里好几次了,我们还想找个机会向有关方面汇报一下情况。我想,通过上级支持,通过人力修复,最大限度展现花山书院原有风貌,并通过修建资政育人、传承文化,再现丰富的华山文化底蕴,推动华山村文化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一定会得到更多方面的支持。”
当话题转到书院修复规划时,我望着远村子里幽深曲折的巷弄,说道:“修复古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曾在报上看过,有不少地方,对古街古屋及历史文化遗存没有专项保护规划,因此造成了以新代旧、乱拆乱建,古建筑与现代建筑混杂,破坏了古物原有的风貌格调,使不少人痛心疾首,说很多文化历史遗迹逃过了‘文革’浩劫,却没有逃过‘建设性破坏’。”
这时工作队长邹坤川插话说:“华山村在这一点做得很好,他们从一开始就精心规划,聘请有资质的、具有一定的文化历史研究水平的设计单位,对花山书院及其相关配套设施进行系统全面的规划设计。在规划设计中通过对花山书院的历史研究,收集相关历史、人文相关资料,把花山书院的原有风貌多方位体现出来。”
方鹏科接着说:“我们制定了‘四不’原则,即具体参照历史资料记载和现存遗址,不扩大规模、不改变方位、不改变结构、不改变风格,全方位再现花山书院原有风貌。”
我不禁连连点赞:“好啊,这的确不简单!”
这时方坤成告诉我:“还有周边附属设施,我们也进行了规划,就是书院附属不改变原有配套,周边场地及环境要与主体设施相配套、相适应,把原属花山书院周边环境及配套整理出来,进一步完善相关设施,并根据今后发展需要,可做进一步适度规模的扩大。”
我又点点头:“这样做,是不是为了方便今后人们前来参观、祭祀,缅怀历史,从而推动人文风气发展?”
方鹏科说:“对呀,是这个意思。因此现在我们已对花山书院的相关配套设施进行修缮、扩建和美化、绿化、亮化,具体就是从村口道路设施跟进,水尾桥进入步行道至村口青龙宫、古桥、禁乞碑、旗杆、花山石刻等串接各节点。停车场设在村口后壁坑,面积宽广,可容上百辆小轿车。而公共卫生间及相关配套设施要与花山书院风格相配套,水电设施不影响书院的布局。”
他们还满怀信心地介绍说,今后要着力于文化的发掘与保护。要充分发挥村理事会、老人协会、外出贤达人士的作用,对华山村和花山书院的历史、人文进行发掘、修编、整理。
二
且说且行中,时见附近的山坡、石峰,与周围村舍构成绝美的田园风光。不久,我最急切见到的花山书院的楼阁已在眼前出现。这时,方坤成指着一堵花岗岩垒成的残缺山门,说这就是花山书院旧址门墙。只见百年香樟树浓荫下,半爿门依然保留着层层岩块,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的耄耋老者,以从容安详的姿态,淡然地面对外界的纷扰与兴衰更替。听着松风时作,溪水潺潺,有一种沁入骨髓般的深长韵味和情致。
据介绍,明末清初,明太仆陈天定隐居此处。书院始建于明朝末年,由书院、忠义殿、西岳大帝庙组成。山门、围墙等一应俱全,建筑属明清风格。可惜“文革”期间毁坏,现仅存山门及部分围墙地基。如今,村里重修书院,旨在缅怀先贤历史,传承花山书院的文明记忆,弘扬道德风尚,对提升民众传统文化素养,打造传统与地域文化教育品牌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书院的修建也是华山村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部分,为华山村打造特色旅游村寨,融入土楼旅游圈及新圩镇的生态文化之旅,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创造条件。
接着,方鹏科领我登上书院二楼,补充说道:花山风景秀丽,遗存诸多题刻,且奇石飞洪层出不穷,较著名的石崆仔风景区有石蟾蜍、石床、石刀、石笋等,三层飞瀑雄奇崎逸。村北有笔架山,东西两面各有幽泉,涧中是石蛙聚生地,有“夏夜蛙鼓”之美称;最是春天鲜花遍地,飞红惹紫,是名副其实的一个花山呢。
他接着说:现在我们村通过人力修复,最大限度地展现花山书院原有风貌。并通过修建,资政育人,传承文化,再现丰富的华山文化底蕴,推动华山村文化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也许正因如此,花山书院修复得到各方有识之士的大力支持,也被人们视为迎祥呈瑞、吐故纳新的载体,更成了华安峥嵘跌宕的历史人文的升华。
于是,我连忙在采访本上心怀敬意地写下了花山书院与陈天定一行字……
于是,巡看一遍,下得楼来,在“竹深松老半含烟”的旧书院一处水渠旁,在陪同人热情的详解、介绍中,我对书院作了一次数百年历史的穿越——
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秋天的一个晚上,当地有方氏祖公祖妈二人,同时受圣祖托梦,说村上的寨顶,是一个蜈蚣吐珠的地形,若在此建造房屋,可造福子孙。于是,方氏祖公祖妈带领子孙,于次年开始建造寨顶。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顺利完工。为祈求方家财丁两旺、富贵双全、百业兴隆,他们把新建的寨子取名为“隆兴寨”。期间,又得高人指点,于寨顶坐乾向巽之处建起了花山书院,共有十间房间,属五凤楼双向对背结构,其中五间房坐东向西,五间房坐西向东。寨顶风光秀丽、空气清鲜,许多人认定此处是读书治学修身的好地方。果然不久,书院便迎来了藉藉有名的陈天定。
陈天定,字祝皇,又字慧生,号欢喜道人,世称慧山先生,龙溪县人。史料记载:他少聪颖,好韬略,慷慨有大志,与明大学士林釬是中表兄弟,并有师生之谊。其道德、文章多受林釬影响。明天启四年(1624年)中举人,次年成进士。因不愿附和“阉党”,毅然放弃任官机会,和遭魏忠贤排斥的林釬一同回乡隐居。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海盗刘三老、刘香等“二十四将”窥伺漳州,形势危急。郡守施邦曜知道陈天定有将略,邀请他共商防卫办法。陈天定应邀后,首先组织乡民进行操练,守卫城东阵地,并筑土堡于镇门两岸,与万松关成犄角之势。一夜,“二十四将”乘小船潜入浦头。陈天定闻报,急率兵堵截,拦住退路。一番厮拼,“二十四将”招架不住,于仓皇中摸黑逃出,从此不敢内犯。是年,龙溪、海澄、漳浦、南靖、长泰大饥,饿殍遍地。陈天定捐资赈济,响应者纷纷援手,救活饥民无数。同年八月,熹宗去世,信王朱由检即位;十一月,魏忠贤自缢。崇祯元年(1628年),尽除“魏党”。以前蒙冤受害者先后得到平反。陈天定也受官行人,历迁吏部主事。崇祯九年(1636年),黄道周因反对杨嗣昌为兵部尚书被贬,江西巡抚解学龙荐道周获罪,黄、解二人被罢官下狱。思宗斥责为拉帮结派,扰乱朝政,遂追究党羽,株连编修黄文焕、吏部主事陈天定、工部司务董养河、中书舍人文震亨,一起被捕入狱。至崇祯十四年(1641年)杨嗣昌兵败绝食死,道周召还,陈天定得释复职,后升至太常寺少卿。崇祯十六年(1643年),陈天定见朝廷政治日乱,觉得自己再没有机会,也没有什么好作为了,遂辞官回乡。次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入北京,崇祯自杀,明亡。陈天定痛心疾首,遂遁迹来到花山书院。
陈天定没有空手而来,他携一片铜雀瓦、一尊沉香木关帝神像、一个饶阿铜钟、一棵银杏树种等四件宝物,献给花山书院。众人一见,无不啧啧称奇,但又不知为何物。这时,陈天定微笑着对众人说道,铜雀瓦乃是传说中三国时期魏王曹操建造铜雀台所用的瓦片,具有神奇的防火功能,每年闹热时,只要带上它,当年村庄就不会发生火灾。关帝神像,是用十分名贵的高丽沉香木雕刻,价值连城。还有饶阿铜钟,质地坚硬,用木撞击,声音宏亮悠扬,穿透力强,可远传至十里的地方。而银杏,则为稀有之树种,有活化石的美称。果实俗称“白果”,因此又名“白果树”。虽生长较慢,但寿命极长,具有观赏药用价值。一番话,说得众人欢呼雀跃。陈天定则跨出院门,教人在门旁挖了一个小坑,由他亲植下去。银杏成活后,书院门口,竹林桃枝,瓜果遍布,豆荚垂绦,植被茂密。
就这样,陈天定在花山书院讲学,他与方进、黄道周门生洪思、林钎、吴公布等文人来往密切,交流思想,常彻夜长谈,传有著录多部。有一时间,陈天定见华山一年四季花开果熟,景色总是那么美好,但不少村人却没有得到文明教化,遂矢志授徒讲学,为山区开启了文明篇章。他不思回报,尽用毕生所学,呕心沥血,授教学生。岂料学生虽勤奋好学,日日书声琅琅,可最初几年,屡次赴考皆不中。陈天定百思不得其解。一天,陈天定发现学生喜欢离开课桌,到屋外读书,天冷也是这样,不禁心中纳闷,便上前认真查问,方知原来建造房屋时,房沿太长,光线太暗,造成视力模糊,导致学生屡考不中。遂把厅堂中的神龛桌向外移出三尺,增加光亮。果不其然,学生再不离屋,室内书声一片。不久,有学生再次赴考,便高中而归。自此,花山书院人才辈出,名声显赫,门生中有官至都察院巡按、兵部副尚书。曾有一科年,中举门生达十八人,留下了“十七考十八中”的传说,即十七考生加上挑行李的书童一同中举。
陈天定对书院讲学实行“门户开放”,外地学者可以随意来书院讲学,听讲者也不限于本院生徒,故常有慕名师而远道前来者,书院都一概热情接待,并提供各种方便。书院还重视生徒自学,提倡独立研讨,课程也较灵活,允许各人有所侧重,发挥专长。一般都以自修、读书为主,辅以教师指导,质疑问难。成绩考核多重平时表现,不仅视其学业,尤重人品与气节的修养。由此,书院内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师生感情深厚,加之主讲书院的名师学识渊博、品德过人,并且献身教席、热心育人,深受听课者爱戴。而不少学生则是慕名师而来,在书院期间分外虚心求教,立志成人,日见长进。
尤其令村人高兴的是,从陈天定入花山书院以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花山村一直在重教、重学方面走在前头,人才辈出,文明之风,盛极一时,轰动周边乡社。由于社风良好,深受当时官员好评,因之旗杆林立(据说共有四处数十枝旗杆,多年来损毁严重,尚存祠堂前五六枝)。
“入夜不知暑至,长年坐看花生。雾作山留混沌,仙来俗启文明。”这首六言古诗至今镌刻在花山书院南边一座小山的一处大石壁上,就是当年花山书院学生方进为赞誉老师陈天定而做的。
花山书院的发展历史,也是一部华山文明发展的历史,院四周存在的多处石刻,见证着九龙江北溪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见证着社会文明与发展。但陈天定是个对朝廷积怨颇多的人,总觉自己的抱负不能得以舒展,每每暗中长吁短叹,多少次,“时来泉水濯尘土,霜雪满怀清与孤”;多少次,“折花都隔山前雨,直到黄昏未得回”。最后,竟在书院最辉煌的时期,不辞而别,在朝天岩(在今新圩镇下路村高层岩)出家,终于贫困而死,葬于鹤鸣铺(在今步文乡蓝田社)。陈天定一生著有《慧山诗文全集》《陈氏说书》《太极图说参证》《松石轩读史》《慧眼山房书抄》等17种,多数散佚,现存诗若干首及《慧眼山房说书》一部。另有评选《古今小品》四册存世,民国时中华书局又从中选印二册,书名《古今小品精华》。当年,他带给花山书院四件宝物中,关帝神像在“文革”中被烧毁;铜雀瓦和饶阿铜钟也在“文革”中丢失,下落不明。银杏树是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至今已有360多年了,依然苍翠挺拔。除此,留下的还有名贵树种椿木、枋木、梧桐、香樟等。
陈天定留在华山的真迹已不多,仅留下木楹对联一副,为“采于山钓于水有土此有财,祥于神义于人在德不在险”,现收藏于村民家中。为华山关帝庙题联:“文以继武,主教化乃为道德圣神秘;义不失慈,济苦难更有英雄菩萨。”又题联自叙:“三易居于此,祖若宗诒始俶谋,彬雅文风;四种德到今,兄及弟敦书阅礼,大振家声。”
纵观陈天定一生,古画般迷蒙的身影令人沉思;他的著作,其思想与才华却让人情不自禁地反复吟诵;他的教学故事,更是使人感动、荡气回肠、回味不已;而他凝重的个性传奇,将永远传递且燃烧着一方文明的火炬。
如今,披参天银杏之浓荫,享罗汉古松之清风,来过华山村的人,都能在花山书院收获一份重学重教、灵魂归真的参悟和舒展。更可贵的是,这里的后人认识到:自然风光乃天赐宝藏,而人文气韵的塑造,虽仗有祖先崇文重教的开明慧眼,更需要代代村人自强不息、延绵传承、代代接续。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华安》;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