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6 23:4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黄丽奇


·“福文化概论·

 

  31.福文化与自我修行


 

在多样化的社会生活中,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营养,这些思想就包括中国独特的福祉观即福文化理念。儒家强调修养道德,重视仁义礼智“四端”的培植,强调修炼心性贵在“慎独”;道家主张达到幸福境界是超脱凡俗,避世独立;佛家劝诫人们,求幸福者应广种福田,善于自律,不向外求。其中唯有儒家是积极的人生观、入世的道德观。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强调修身养德,认为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成就事业与完善人生的基础。只有入世有为,敢于担当,立功立德,贡献社会,才能成为真正幸福的人。

    (一)儒家修身观与福文化

儒学是积极入世的文化信仰,体现人们对求知修德以谋福祉的向往。两千多年来,孔子一直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尤其是知识分子。他主张中和礼让、温良谦恭的社群伦理,倡导尊老爱幼、孝悌信诚的家庭伦理,强调个人努力学习、自强不息的修为精神。孔子思想的中心是“仁”,“仁”的基本内涵是“爱人”。仁乃天地之心,是毫无私心的美德,又是个人自我精

进和自我圆满的修习目标。仁是自我的修养检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指出,到达仁的境界是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他主张每个人都应具有仁心善德 ;而人之为仁,应由本身自觉修为,而不应由外人加之。君子要遵循礼义,克制私心,所以仁人也是幸福之人、造福之人。

第145页-121.PNG

(清)林则徐书“山如仁者寿”

儒家主张个人积极进取,造福于社会,要追求“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事业,强调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不断完善自我修为。儒家倡导“心”“性”统一,以修身为安身立命之基础 ;倡导生活节俭朴素,批评铺张奢华、不懂惜福的行为。

儒家主张士人要做君子,执守仁、义、礼、智、信五常道德修养,坚持良好的职业操守,要有社会责任感,要有君子美德、大丈夫气概。只有求得道德完美,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儒家讲究真诚与良知,认为这是依人的本性、禀赋而表现的德行,但也离不开后天的修炼涵养,唯有心智圆满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

    (二)佛家修心观与福文化

佛家认为,善于养护生命的人,没有致命的病患。说话有宗旨,做事有根据,言行一致,才能平安过日子,增添自己的福报。效法圣教修行,方可一生长保平安。

佛教的修心观让人平静地面对变化无常的外部世界。倡导控制自己比赢得别人更重要。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让人的精神追求和目标实现适度协调。与人为善,广种福田,慈悲为怀,积德行善,以求福报。

佛家倡导慷慨施舍以结善缘,广种福田以收获喜乐、享受福果。佛家说:“舍,就是得;不舍,哪有得。放下,便得自在。”同时主张人要积极生活,要“勇猛精进”,苦难是衡量人们意志品质的试金石。

                                                              第146页-122.PNG

                茅大为刻 “舍得”印章

渡人如渡己,渡己亦是渡人。佛家修心观认为,佛在心中,境由心转,命由心造。人有旦夕祸福,我们要有承受逆行的勇气和毅力。 

    (二)道家修养观与福文化

老子的思想广博深邃,《道德经》作为道家思想的原典,开导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传达了深刻的哲理与智慧。

第146页-123.PNG

(清)祁寯藻书老子格言“上善若水”

老子哲学的中心思想是“道”。“道”与“德”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道德经》称:“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德”遵从“道”,是“道”的体现。道德一体,分而有别,合则为一。

谨言慎行,明哲保身,尊重他人,保护自我。这关系到如何完善自我,过好自己的人生。

道家的修养观告诉人们 :真正的幸福来自问心无愧,来自内心的道德坚守。“上善若水”,善利万物,照拂生命。惜福的人懂得“道”的效用在于柔弱。顺势而行,是人生关键。

《道德经》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福相依,又能互相转化。人生经历兴衰浮沉,而意志、修养必须具备,无论顺境逆境都能面对。懂得生活的人,善于从大自然中汲取生命的智慧,在山水间怡情养性,活出健康而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