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0 22:5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赖 晨


·“福文化概论·

 

  28.民间的福祉追求

 

 

福祉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美好追求,也是对理想和未来的美好追求。自古以来,朝野上下、官绅士民无不热衷于祈福祷祥,长期相沿成习,不断踵事增华,始终保持对徼福的扩张延伸之势。在民间百姓生活中,福祉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

 

    一、衣食住行的福祉追求

百姓家庭日常生活内容无非是衣、食、住、行,因此祈福理念首先深入并充盈其中。中华民族在自己的衣食住行中也都嵌入“福”的文字内容和思想观念,因此形成风气习俗。连类而及的是有关福、禄、寿、喜、财、康、宁、顺泰、平安、如意等吉祥语和祝颂文字的表达,其中包含着深刻的祈福寓意,含蕴着丰富的福祉内容。如在穿戴中,人们都以衣、帽、巾、鞋等服饰作为载体,直接植入祈福和寓意吉祥的内容。在饮食中,除了直接以食物营卫身体、治病健身外,也有许多含蕴祝福祈寿的意义融入菜肴中。还有居住的房屋、代步的车船,也都有直接的文字表述和间接的寓意植入。这些都表现出民众对幸福生活、美好前程的向往和期盼,表现出福祉文化借助各种载体所表现的丰富内容和多样形态。

                                                                   第123页-103.PNG

                       清白玉福字玉佩

福祉文化正是借助民众日常的生活百科和活动百态,以无处不在的方式世代传承,弘敷广布,充盈无遗。其普及和深入程度甚至比汉文字的应用更加广泛,因为它超越民族界限,甚至国界而传播,也跨越识字能力与文化程度而传布。

 

    二、岁时节庆中的福祉追求

中华民族是农耕民族,特别重视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因此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就有发达的天文、历法与岁时节序记录,重视对日、月、星辰的运行及其变化规律的观察和总结,而且重视天象与人事、农时之间的关系,有许多关于天人感应的记载或臆测。先人们受到天时与农事关系的启发,总结其关系变化的规律,形成了一整套天文历法和通行的农事历法。岁时节庆与农业活动结合起来,既有农事的安排,又有与各个农业生产阶段(环节)相对应的节庆活动,体现了人事及农事与天时之间的因应关系。这样,在一年中,根据日月运行、季节变换、时序迁移、农事安排等,形成有规律的稼穑收藏与岁时节庆的递邅进行。这些应时活动也都融进人们对于农事顺遂与生活幸福的祝颂与寄意,而且祈福的民俗文化活动始终与休耕节庆活动紧密相伴。如春节被农历安排为岁首,是春季的开端。人们在庆祝一年收获、家族团聚的同时,会对这岁首作许多礼仪、饮食、娱乐活动的安排,反映人们对新年寄予更多的美好期盼。为过好春节,会进行一番安排和布置,如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贴福字、拜年、做美食、给压岁钱等,皆寓贺喜祝福之意。元宵节期间观灯、送灯、猜灯谜、走百病等,均意在祈福祛疾。清明节的祭祖、扫墓、插柳、放风筝等,亦为祈福驱疫。端午节赛龙舟、挂艾草、戴 五色丝、佩香囊、饮雄黄酒等,更是直接为了祛病除疫、营卫生命。

第124页-104.PNG

(清)焦秉贞《耕织图册》,美国国会图书馆藏

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猜灯谜,为的是贺团圆并庆丰收。此外还有一些节庆如上巳节、寒食节、花朝节、乞巧节、上元节、重阳节、冬至节等,或为庆祝时令转换,或为纪念英烈人物,总而言之,均为祈福庆生而设。这些岁时节庆充分证明,我国各族人民对于美好人生与幸福生活的向往与祝福,体现民间福文化的丰富多彩。

 

    三、生产劳动习俗中的福祉追求

中华民族对于农业、渔猎生产、商业和各项手工业活动都有许多祝祷和禁忌内容,为的是保障生产劳动的顺利进行,获得预期的成果。如针对二十四节气,都有各自的农事活动安排,而且还伴有祈福的仪式或衣食行止的风俗讲究。如开耕仪式,采茶“喊山”活动,拜谷神(土地诞),春播(迎春、劝耕),立夏插秧、禳田(拜田头神)等等。俗语道,“敬老有福,敬土有谷”,故在收获季节有以五谷饭敬祀土地神之举,或在腊月过“五谷节”之俗。至于农神、医神兼五谷神的神农氏,更是受到全国普遍的崇信和祭祀。各个行业还有敬“行业神”的习俗,其主旨都在求吉利、祈福报。与此相关的,为避灾免祸、趋吉避凶,还产生诸多的禁忌和避讳,这也是出于祸福相依道理的人事作为。

第125页-105.PNG

采茶“喊山”仪式

第126页-106.PNG

(清)陈枚《蔡神图》

值得注意的是,在后世的民俗活动中,各种场合的祭祀活动,有两项是人、神共享的。一是祭祀中的各种娱神活动,即表演戏剧、曲艺、杂技、武术,各种技艺或音乐、舞蹈表演,既是百姓向祖先和天地神献上的欢乐享受,也是百姓自娱自乐的方式,是自我展示才华和艺能的机会。二是祭祀过后的食品大多由民众自己分享,算是人神同乐、人神共享,同时也表达了爱惜食物、不敢暴殄天物的

诚心。比如祠祭、庙会之后的家族或社区居民的聚餐宴饮,或扫墓祭奠后的就地聚食分享。这一传统应该就是上古商周时代宗庙祭祀完毕后的“分胙”传统,都是喻示众人分享神灵赐予的福祉。这是福祉文化在物质方面共祈分享的表现。

因此可以说,在中国这样崇福重德的国度里,福祉文化普及于区域内的各个地方与全部人群。古人所说“雨露之所濡,甘苦同结实”,庶几近之。因此也可以说,在中华文化的笼罩范围内,不分东西南北,无论贵贱贫富,全体人群都有相同的对于福祉的期盼与祈求,而且无论在哪个领域、哪个方面,人们都有对于幸福的追求。

个人在出生落地之后,就被纳入家庭之内,进而融入社会之中,于是有了人生礼俗的全过程伴随一生。儿童在入学开蒙之后,要受教学习许多礼仪和徼福的道理 ;有劳动能力以后,要受生产劳动和工作礼俗的教育和影响 ;嗣后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还要参与人际交往、岁时节庆与各种社会活动,其中都有与福祉相关的礼俗、仪轨与道德约束。总之,这许多相关的仪礼和规范,多与保障个人日常的劳动与生活有关,也与个人的安全与福祉有关。当然,由于世易时移,其中也有一些过时与消极的成分,人们必须谨慎分析,择善而从。福祉本只是人们善良的愿望和美好的理想,它一旦进入个人生活,定有许多不同的理解与对待,重要的是,应如先哲所教导的那样——“修德以致福”。因为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美事,也没有只享受不付出的福果。

 

    四、民间传说中的福祉追求

长期以来,为了祈福、“造福”的需要,民间流行着许多关于福的神、标志、形象乃至于童谣民谚、故事传说,虽有不经之谈,却颇有影响,表明祈福理念深入人心,对于福祉的期盼乃众望所归,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第128页-107.PNG

                         清粉彩天官赐福

古人以木星(岁星)为福神,认为它是五星之吉星,称“岁星所照,能降福于民”,“吉星显耀多福庆”。宋人以真武帝为福神,称“治世福神”,他也被奉为护商之神。

古人认为,天、地、水三官之中,天官为福神,故祈求天官赐福。同时认为,天官“上则福国,中则福民,下则福物。降万福以无疆”。道教认为,三官之中以天官为尊,其职掌在赐福,故民间奉之为福神。民间的年画图像及戏剧表演中多有天官赐福的场景。

家是人们心灵的港湾,旧时人们非常看重家宅安宁,故镇宅的民俗举措十分流行。古人除了用器物(如泰山石敢当)或者道教符箓来镇宅外,民间还信奉很多职司镇宅的俗神,如“家宅六神”,即门神、户神、井神、灶神、土地神和厕神等神,虽然职司不同,但传说都具有镇宅致福的神功。其中比较流行的有三位:

第一位是唐朝名臣魏征。《西游记》中有个情节,描写魏征梦中斩杀泾河龙王,老龙王的冤魂到宫门外哭泣,致使唐太宗夜不安寝,日渐消瘦,唐太宗便派秦琼、尉迟恭守卫宫门。老龙王又跑到宫后门喧扰,于是唐太宗就让魏征镇守后门,此后老龙王的冤魂果然再也没有前来侵扰。后来,京城人家将魏征作为镇宅的福神,将他的画像贴在门上,以驱逐恶灵。

第129页-110.PNG  第129页-109.PNG

                  魏征像,故宫博物馆藏                                         石湾窑彩釉姜太公钓鱼                

第二位是商周时期的姜子牙。受小说《封神演义》影响,姜子牙被塑造成一位能斩将封神、驱魔役鬼的神仙,另外《列仙传》等道教典籍也将姜子牙奉为神明。在民间常常会看到“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符文贴在门上,传说那代表着姜太公亲临,可以镇守家宅,让人们免遭厄运。

第三位便是号称“万应之神”的钟馗。据《燕京岁时记》载 :“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祟恶。”1 传说钟馗很有才华,但相貌丑陋,在殿试时被奸相奚落,愤而触柱身亡。皇帝感念其刚直,赐予进士,绿袍下葬。一次,皇帝偶感风寒,梦中常见有小鬼侵扰,钟馗挺身而出降服小鬼。后来钟馗被奉为赐福镇宅圣君,履行驱邪除祟的神职。同时他还是道教唯一的“万应之神”,既是门神又是冥神,要福得福,要财得财,对老百姓有求必应。

傅儒《钟馗祈福图》

第129页-108.PNG

门神历史悠久,古人意在“驱鬼避邪”“祈福迎祥”,遂将原先门上所挂桃符演变为张贴(或绘画)英武人物(秦琼、尉迟恭),或为神荼、郁垒。明人冯应京在《月令广义》中言:“复加爵、鹿、蝠、喜、宝马、瓶鞍等状,皆取美名,以迎祥祉。”后世民间更有以谐音、图像、织物以及吉祥口彩作为祈福或祝福的贺词表达的。

古代经商者供有“增福财神”,其形象多为范蠡、比干,是为“文财神”,号称“财帛星君”。福、禄、寿、喜、财,传统以之并列而为五福之义。范蠡人称“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福,成名天下”。他本春秋时人,佐勾践破吴称霸,功成身退,经商致富,被后人尊为“商圣”。比干则以忠义为世人所尊崇,亦列增福财神之中。此外,还有“武财神”赵公明、关公等。赵公明,又名赵玄坛、黑虎玄坛,是道教所信奉的财神,被尊为“正一玄坛元帅”。据《搜神后记》

载,赵公明是秦代人,得道于终南山。关公即关羽,是三国时蜀汉名将,是忠义勇武的象征,被尊为武圣,因其忠诚和信义,被商贾尊奉为神。文武财神之外,人们信仰的财神还有五圣、柴荣、财公财母、和合二仙、利市仙官、文昌帝君、活财神沈万三等,其中文武财神、五圣的信仰最具广泛性。

福德正神即土地公,又称社神等,是中国民间广为敬奉的神灵之一。土地公信仰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对土地资源的珍惜和对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虽然土地神的称号众多,但探索其来历,实际与中国古代社会所祭“天、地、社、稷”中的社、稷之神有关。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场所都叫“社”,或建神坛、神祠供奉。按照民间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季节,农民都要到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一般家庭在厅堂供奉的诸神中必有土地公;家中没有供奉土地公香位的,也会在每月的初二、十六,在家门前设香案、烛台、供品祭拜。土地公的造型几乎都是慈眉善目、白须白发、笑容可掬的忠厚长者,地方员外打扮,一手拿元宝,一手执如意或拐杖,充分表现出慈祥温和的长者风范。

第130页-112.PNG   第130页-111.PNG

门 神

民间在观念形态上也有许多属于福文化范畴的表达,如盛传的阴德致福故事,以修德积福、行善致福劝诫世人。俗语称“行善者降之百福”,还有节俭致福、惜福保福的劝勉,如先贤告诫称“福不可一次享尽”“留有余之福予后人”“有福不可重受”。还有谦让致福之说,这些应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经验之谈,“一争两丑,一让两有”“退后一步自然宽”“厚人自薄谓之让”“贪满者多损,谦卑者多福”。这些都是中国民众几千年生活经验积淀所形成的智慧箴言,也是福文化思想中的珍贵传统。为了宣传福文化的理念和精神,传统上还有通过许多载体进行表达的祈福诉求,如书法(文字)、绘画(年画、版画)、剪纸、图案纹饰、雕塑等,中华福文化借此广布久传,深入人心。

 

    五、民间习俗中的福祉追求

民间为了营造喜庆吉祥的氛围,大多利用居所进行布置装饰,最多的是寓意福禄、吉祥的字画、雕刻,常见的有“五福临门”“五福拱寿”的图案,以蝙蝠形象喻意。有书写百“福”字样,作为祝福代表;有以蝙蝠和仙鹤构图,寓意“福寿双全”;有以佛手、寿桃、石榴构图,寓意“福寿三多”“多子多福,福寿绵绵”;或以之为“三祝”之颂,即“华封三祝”,祝寿、祝富、祝多男子,传说这是华地封人对唐尧圣人的三祝;还有版刻年画、剪纸等形式,如“梅花福”“梅开五福”,因其花开五瓣,各绘“福”字;还有在建筑构件中雕镂各种文字、花卉、人物图案等。


第132页-116.PNG

清金漆木雕“梅开五福”纹花板

总之,因为民俗内容多种多样,除了动态的祈福、祝祥活动,如祭祀、迎神、贺岁拜年、祝生庆寿等外,更多的是如上的字画和雕刻装饰。这些静态的布置不离家庭生活左右,且触目可见,充满各个场面和角落,是最深入且持久的福文化宣传,所以能历久不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