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30 23:2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方彦寿


·“福文化概论·

 

23.朱子对福祉的义理评判


 

朱子认为,祸福利害、是非曲直,应有义理的评判标准。这是朱子在书院讲学中,对他学生宣讲的福祉观点,主要表现在敬与福、仁与福、孝与福诸方面。

 

(一)敬与福

 

《朱子语类》第一百二十二卷载,浙江永嘉的钱木之问朱子:

“东莱《大事记》有续《春秋》之意,中间多主《史记》。”

曰:“公乡里主张《史记》甚盛,其间有不可说处,都与他出脱得好。如《货殖传》,便说他有讽谏意之类,不知何苦要如此?世间事是还是,非还非,黑还黑,白还白,通天通地,贯古贯今,决不可易。若使孔子之言有未是处,也只还他未是,如何硬穿凿说?“

木之又问:“《左氏传》合如何看?”

曰:“且看他记载事迹处。至如说道理,全不似《公》《谷》。要知左氏是个晓了识利害底人,趋炎附势。如载刘子‘天地之中’一段,此是极精粹底。至说‘能者养以之福,不能者败以取祸。’便只说向祸福去了。大率《左传》只道得祸福利害底说话,于义理上全然理会不得。”

这段话的大意是,祸福利害、是非曲直,首先要从义理上加以理会,不能像《左传》那样,只讲祸福利害,不讲义理。评价世事的是与非、黑与白,也要以义理为准则,以义理来评判,不能穿凿附会。

朱子认为,这一义理标准,首要的是“敬”字。朱子批评《左传》“于义理上全然理会不得”,主要就是批评其于“敬”字上全然缺失。众所周知,朱子理学强调:“敬字工夫,乃圣门第一义。彻头彻尾,不可顷刻间断。”(《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六“圣门”,指的是传统儒学阵营; “第一义”,是说“敬”是儒学最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必须长驻心中;“不可顷刻间断”,所以是居敬,这是理学家最为重视的修身功夫。它讲究“内无妄思,外无妄动”,是一种端正诚实的人生态度。朱子认为,评判祸福利害、是非曲直,断然离不开此“第一义”。

史载,鲁成公十三年三月,鲁成公与晋侯朝拜周简王,会同刘康公、成肃公准备一起伐秦。其时,成肃公在社庙祭祀,不敬王室,刘康公批评他说 “吾闻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之以福,不能者败以取祸。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敬在养神,笃在守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春秋经传集解》卷十三)“祀”即祭祀活动,仪式庄严而隆重。“戎”是军事行动。作为“国之大事”,“敬”在礼仪中显得特别重要,是“养之以福”或“败以取祸”的重要分界。故刘康公说“勤礼莫如致敬”“敬在养神”。刘康公对成肃公的批评,就在“祀与戎”两件大事上,都因成肃公的不敬而遭受挫折。朱子列举这个例子,批评《左传》对刘康公“民受天地之中以生”的一段议论,只看到其中所言祸与福、利与害,却对“敬”的义理价值视而不见。这是朱子作为理学家对春秋史实所做的义理评判。

 

(二)仁与福

 

仁是孔孟儒学所提倡的最重要的道德理念,是以民为本思想在道德领域的落实,是为民造福的理论指导。朱子有诗说 “在昔贤君子,存心每欲仁。求端从有术,及物岂无因?恻隐来何自,虚明觉处真。扩充从此念,福泽遍斯民。”(《朱文公文集》卷二

其主旨是以孔子仁学思想为基础,扩展孟子的“四端”之说, 尤其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以此扩充福泽,善待万民。

先圣有言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二程将此解读为:“乐,喜好也。知者乐于运动,若水之流通;仁者乐于安静,如山之定止。知者得其乐,仁者安其常也。”(朱熹《论语精义》卷三下)寿为五福之首,朱子将此解读为“人有寿而后能享诸福,故寿先之”。仁者因施行仁义,乐于安静,能达到自身长寿的功效。朱子认为:“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动静以体言,乐寿以效言也。动而不括故乐,静而有常故寿。”(《论语集注·雍也第六》)仁者之福体现在长寿的功效上,这也是一种福报。同时,这也是儒者推行仁义思想的一种动力。

 

(三)孝与福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主张养生送死,是为人之子应尽的孝道,同时也是家人亲情之表现,所以自古备受重视。

《孝经》是儒家专讲孝道的典籍,相传为孔子、曾参所著。全书共 18 章,主要内容为教臣民行孝道,并由孝而劝忠,有利于维护统治,因此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而孝道则是维系家庭和睦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不讲孝道,家庭就不和谐,社会就不可能长治久安。

《孝经·开宗明义》就讲“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说明养成道德完善之人必须从家庭开始,培养孝道是更好走向社会的开端。

 第104页-88.PNG 第104页-86.PNG 第104页-85.PNG

《孝经》,清光绪刻本

除了以上基本认识之外,孝与福也有密切关系。在《仪礼经传通解》(卷四)中,朱子提出“婚姻,祸、福之阶梯”的观点,说的是无论男女,在择婚时,首要选择孝悌之人,才有福,否则随之而来的是祸。在同书中,朱子指出,“《易》曰 :‘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也。《春秋》之元,《诗》之关雎,《礼》之冠婚,《易》之乾巛(川),皆慎始敬终云尔。谨为子孙娶妇,必择孝悌,世世有行义者,如是则其子孙慈孝,不敢淫暴,党无不

善三族辅之。

第104页-87.PNG

   (南宋)佚名《女孝经图卷》(局部),南京博物院藏

真德秀有诗云 “鞠育当知父母恩,弟兄更合识卑尊。孝心尽处通天地,善行多时福子孙。”(《西山文集》卷一)他对朱子所说作了诗意的表达。由此可知,有福之人要从孝悌始。

“孝”是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千百年来一直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而备受推崇。《孝经》中的孝亲敬老思想具有普遍价值,既可以成为封建社会治国安邦的良策,同样也可以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借鉴。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朱子提出 “福之兴,莫不本乎室家。”准确点说,就是“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故人主之家齐,则天下无不治;人主之家不齐,则未有能治其天下者也……”(《朱文公文集》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