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福文化论坛”专题·
福文化与中国精神刍议
谢清果
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上所言:“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我们对前辈们不断开创华夏传播学光辉历程的最好继承,便是努力构建华夏传播学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我们对中华文明最好的礼敬就是阐明中华文明何以传承发展且能延续五千年不曾断流的传播机制与原理,从而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学理支撑。我们所共同推进的华夏传播研究事业是件幸福的事业,也是件致力于阐扬中国精神的伟大事业。而这样的事业正是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础性工程之一。
福文化是中国人的信仰,是中国人的价值观体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具有深厚内涵的一种文化,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有机组成部分恰恰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丰厚的思想源泉。
一、中国精神:中国何以成为一种精神
中国精神到底是什么?对此,我们要放在独特的时空背景下面来理解。十八大以来,中国已经成为一个高频词,许多学者都在讲“何以中国”,那么,“中国”到底标志着什么?中国不仅是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还是一个文明的中国,是一种信仰的中国,去思考何为中国,是一个永恒的命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实际上这就是党中央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如何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我看来,核心就是要树立“中国”信仰,即“我是中国人,我是属于中华民族的”这一根本信仰。就像一位孙歌学者说过,中国是一种生活方式,只要你以中国的方式生活,那么中国就在那里,它可以在世界的任何地方。
中国是一个内含天下的中国,这就是赵汀阳先生在《天下体系》这本书中所说的。中国之所以成为中国,而不是美国,就是因为中国有“天下主义”的情怀。中国始终把世界扛在肩上,把“平天下”作为我们终身追求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人不仅要为中华民族造福,还要为世界的和平与安宁做出自己的贡献,在世界上所有的政党中,恐怕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有这样的情怀。作为一名党员,我心中是很认可这一点的,每每讲到这里的时候都感到心潮澎湃。
其次是第二个问题:中国何为?在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候,全世界都在凝望中国,期待中国给他们一个确定性答案。我们经常说中国是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压舱石,在俄乌冲突中我们提出“十二点和平建议”,以及沙伊对话等事件中,我们用自己的作为告诉世界,中国走向世界为了什么:为的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的是大家亲如一家、天下一家。当下,如何言说中国成为我们所有学者、所有国人的使命。我们的困境就是中国很好、很美,但是世界人民还理解不了,所以我们要在国际传播中言说“中国”。为此,首先要让国民都能感到自豪,而后能自觉成为中国的代言人,只有这样,我们在国际传播中才能够有底气。
事实上,上世纪90年代就有一本名为《中国精神》的书,但是此后对于中国精神的思考并没有成为主流。习近平在2013年就“何为中国精神”做过一个描述性的表达,谈到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其中包含两个方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但是作为一名学者,我认为爱国主义、改革创新只是表现,不是最核心的精神。那么最核心的中国精神到底是什么?实际上就是“中”的精神——中庸,亦即持中、守中的精神就是中国精神最基本的内核。概而言之,中国精神是流动的、开放的,但是也在发展中,它的精神内核却又是永恒的,那便是“中”,正如朱熹等人曾谈到的:“道无不中”,可见“中”的精神是最终极的价值追求。
中国当代的精神,如航天精神、抗疫精神都是“中国精神”在各个场合、各个领域的发扬和落实,所以一定要回溯到“何为中国”这个问题上去,如果离开了这一点,实际上是失去了它的根。中国共产党如果没有扎根中国大地,没有扎根五千年的文明,也无以成为一个百年大党,或者无以延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注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他在二十大报告里特意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两个结合”思想。如此特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门提取出来强调,说明我们党对“何以成为一个党”背后的历史依据和文化之根脉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我们更有了文化自信。由此,我们认为,“中国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共生精神,“中”就是“共生”,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就像中国的全球安全观,是综合的、可持续的、共享的安全观。“中”的精神就是一种共生精神。在此基础上,我在建构中国传播理论的时候就自然而然提出“共生传播观”,这是中国传播学区别于西方传播学的核心特征。
杜汉生在《中国精神》一书中谈到:“中国精神是一个具有整体结构的文化精神系统,其深层的内在核心是忧患意识,而其表层则是自强精神和中和精神这一对立互补结构”。我对中国精神的理解则是:“‘中国’观念中蕴含着共生交往的价值取向与行为范式。‘中国’是一种文明意义上的‘中国’,因为中国是一个文明型国家。从文明角度理解‘中国’是‘中国’一词的基本内涵所在。‘中国’是‘文明’的代名词,而‘文明’又浓缩在‘中国’的价值追求中”。
总的来说,中国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精神观念,中国是文明的中国,是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我在《共生交往观的阐扬——作为传播观念的“中国”》一文中写到:“中国已不仅仅是历史上的中国,抑或是现实中崛起的中国,而是在人类文明中巍然屹立的中国。中国永远是守望着世界,渴望着了‘天下一家亲’的中国。中国这个符号她散发着文明的意蕴”。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关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集体学习中,特意强调我们要重新去阐释“何为文明”,去建构中国自己的文明理论。其实我们所说的“文明”正是《易经》里“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的“文明”,中国追求的是跟世界以文明的方式相互交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是可沟通的中国,在中国语境中所展望的世界也必然是一个可沟通的世界。正因如此,我们始终在处理国际关系中强调要对话,要交流、合作,人类文明要交流互鉴。我们也是这样践行的。例如,我们召开了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力图为世界更好的交流和交往构筑平台。
二、“福文化”里的中国:中国是个建福天下的中国
接下来我们就以福文化作为一个切入点思考中国精神是如何落实的。首先,“求福”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我们常说“福寿康宁”,可见“福”是中国人第一位的价值追求。以福建为例,张彦宣传部长在文章中对“福”做了非常精到的阐述。他说:“‘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基因,福建是全国唯一以‘福’字命名的省份,八闽‘福’文化历史悠久、生动鲜明,浸润在生命、生活、生产、生意的方方面面,具有独特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我们要以实施‘福’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为总抓手,以劳动创造幸福、奉献就是幸福和为人民谋幸福、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为主题……贯通历史、现在和未来,开展‘寻福’‘送福’‘造福’‘享福’行动,让‘福’这一古老的中华文化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张彦部长这段话里面,已经把福文化的古今内涵,尤其是现实意义明确标识出来了。
我们在为省委智库提供的专报中也提到了要以“福文化”开创“闽派生活”新气象。我们谈到:“‘闽潮’是福建人实践着的时尚生活标签,过有闽味的闽派生活,它以福文化为内核,以‘福生活’为旨归,以‘福至闽归’为‘福流’,从而发扬福建人爱拼敢赢精神,将福建打造成为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这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幸福生活标杆。”。我们也提出了一些口号,比如“福建建福”这样一个最简要的口号,强调福建是创造幸福的一个温暖的地方。
其次,“建福”是中国精神的生成逻辑。中国人都很相信“福”这一概念,好地方叫福地,人长得好叫福泰、福相,看到好的景色叫有眼福,吃到山珍海味叫有口福……福就演绎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福文化为什么会成为我们中国人的基本信仰?其实这也是历史传承所造就的。“福”早期就是吃饱饭的意思,风调雨顺,每个人都有一口田,都能够丰衣足食,它显示的就是一种对衣食无忧的追求。有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之后,就开始要追求长生的福,希望福寿绵长。然后福要富贵,更要顺心,生活在一个心想事成,很顺遂状态中。同时,福也是需要去呵护的,“福,祐也”,幸福生活不是躺平得来的,而是奋斗出来的。
那么,福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历史上的思考中,首先是富贵、平安,如果没有平安,那就没有幸福可言,就会岌岌可危、极不安定。学者柯立红对于“福”概括是很全面的:“福是中华文化魅力的集大成者,它既是中华文化基因的标志,亦是华夏文明精髓的代表,更是中华民族向往康宁和谐之精神境界的集中体现”。可见,福文化是中国精神在生活实践落实的一个高度体现。
那么闽人建福在研究和实践上面有哪些体现?朱熹明确讲这么一句话:“为善则福报,为恶则祸报,其应一一不差者,是其理必如此”。同时,从林则徐、林觉民等仁人志士的身上可以看到,他们抛头颅洒热血,选择牺牲自己,为天下人谋永福,这就是境界。此外,在生活上要践行福之心,也就是福是要交心的,要体现在爱的实践中,父母、兄弟姐妹、邻里、同事之间的相互尊敬、互帮互助,才能把福落实下去。
再次,“惜福”是中国精神的情感逻辑。福文化实际上是有内涵的哲学思考。简单梳理几个方面,首先,“福祸有因,依道正权”,也就是说得到幸福不仅需要努力,还要有智慧。古人有一句话讲得很好:“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就是说种祸得祸,种福得福,福不是上天所赐,而是自己求来的。福是自己去建设来的,所以要有“转祸为福、防祸致福”的能力,福文化不是等出来的,而是自己去追求、建设来的。即便在福不期而至的时候,也要有“祸至不惧,福至不喜”的平常心。有些人幸福来得太突然,以至于接受不了,而有些时候,遇到不好的事,比如和他人起了冲突,但是大家相互沟通以后反而成了好朋友,这就是惜福、建福转化的能力,如荀子所说:“福事至则和而理,祸事至则静而理”,好事情来的时候平平静静,祸来的时候要以宁静的心态去面对它。
更高一个层次来说,福文化不仅仅是老百姓的,它还是治国理政的一种信念。《道德经》很明确地说:“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也就是说,只有将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等理念实施下去,国家才能构建出一个好的传播、教育环境。比如说养老、医保、医疗、康养等都是国家政策,国家政策的取向是关系千家万户的,所以“福”在为人民服务中,表现为一种政策性的安排。当然我们说“求福”也是一种人生的姿态,福是自己求来的,自己要去努力地去追求它,福才能成为常态。
最后,“见福”是中国精神的实践逻辑。生活中践行“福”有几个方面,比如对于为官来说,“宽一分则民受一分之福,省一事则民少一事之扰”。此外,清代金缨《格言联璧》中的福格言中讲得很好:有时间读书、晒太阳,就是幸福生活;不去惹是非就是福;无疾病缠身就是福。可见,福就在我们身边,随手可得。清代石成金的《天基福谱》也谈到:团聚就是福;健康快乐就是福;布衣疏食、能吃就是福……这些是我们都能做到的,以这个标准来看,我们已经是福气满满的了,所以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心中。
最后来谈一谈中国共产党的幸福到底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种幸福就是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基本信仰。就像学者李庚香、刘承所说的:“中国共产党尊重了人们崇福、尚福的文化传统,以现代理念、现代科学构建现代幸福生活的内涵。中国共产党关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带领人民努力追求现代幸福生活,建设幸福社会。改革开放40年的奔小康之路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出的幸福之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正是未来中国人民的幸福之路”。总之,中国共产党是幸福的引领者、缔造者,新时代福建福文化标识体系的构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需要。总的来说,“福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日常的期盼。在福文化引领下,以造福天下为己任,以百姓幸福为根本,以爱民奉献为最大幸福,以慎独修身为养福要求,以选贤任能为造福之基,以道法自然为行事之本,以团结奋斗以精神气质,以仁者爱人为人生本分,诚信为本乃处事之则,以理服人的对话交流观”。
(作者系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支部书记、研究所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