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04 18:4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殷 伟


·“第二届文化论坛·


中国祈福文化的时代意义特征

 

  


 

 

一、祈福蕴藏着深邃的文化内涵

 

(一)祈福的起源

关于“祈”,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示部》:“祈,求福也。”作为形声字的“祈”,字从示,从斤,斤亦声。“斤”本指“斧斤”,转指“凿破”;“示”指“祖先神”,“示”与“斤”联合起来表示“求祖先神为自己凿破困境”,本义为摆脱困境而求神,“祈”就是求神者因陷于困境而向先祖求救。关于“福”,《说文解字·示部》:“福,祐也。”只要有神灵保佑,就能逢凶化吉。追溯“福”字的起源,其象形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甲骨文中“福”字,一字多形,有简有繁,简形为酒樽形,或为名词,繁形像双手捧酒樽献于示前,会意尊酒以祭:image.png“福”字的甲骨文为合体会意字,左边的一条横线条和一条竖线条为图片4.png,是祭祀祖先或神灵的供桌的形状,横线条表示石板的桌面,竖线条表示支撑桌面的石头底座;右边的为“图片11.png”,象装满就的酒尊的形状,“图片7.png”字甲骨文字形作酒尊中有酒流出,就是把酒尊里的酒倒在祭坛(图片4.png)表示“福”;而另一个“图片8.png”字甲骨文字形是“酉”字下面有两只手的形状,酉器里添了酒,表示一个人双手捧着装满酒的酒坛在奉献,整个字形合起来是双手捧着装满就的酒尊向祖先或神灵进奉祭酒的形状,表示一种祭祀祈福仪式。显然“福”与祭祀有关,古人把祭祀时人与祖先或神灵沟通的感受称为“福”,这里的“福”字已经成为祈福的文化密码,蕴藏着深邃的文化内涵。

关于“祈福”,指的是向祖先或神灵祷告祈求赐福,希望消灾去祸、追求幸福安康的一种美好愿望,是普通老百姓向神祇表达自己的心愿,希望得到祖宗或神灵庇佑的祈求赐福方式。《礼记·月令第六·季夏之月》:“是月也……以祠宗庙社稷之灵,以为民祈福。宋代郊庙朝会歌辞《景德以后祀五方帝十六首……》:“为民祈福,肃奉明禋。宋代梅尧臣《十六日会灵火》:先时二日车驾幸,为民祈福输清衷。”……由此可见,以崇敬之心,把最美好的东西奉献出来,这就是祈福的真正含义。在古人的记载中,大多都说祈福是“为民祈福”,果真如此善莫大焉。

祈福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甚至更久远,源于原始人对未知事物的原始崇拜,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认知度处在一个朦胧的时期,对一些自然界现象认识不清,对自然灾害的无法防御,对生老病死的无法解释,对天地万物和各种自然现象认识十分有限,人们无力战胜大自然,就相信大自然中存在某种强大的神秘控制力量,作用于世间万事万物,操控着人们的幸福和灾祸,这样就产生了惧怕和无助的心理情绪,并以一种敬畏的心情来顶礼膜拜,力求与之修好,于是祭祀、占卜行为便产生了。甘肃傅家门遗址仰韶文化石岭下时期的祭祀、占卜活动是祈福的起源之一,石岭下文化层出土的长方形祭祀坑内出土了“太牢三牲”羊、猪和牛的肩胛骨,其上刻划有“Ⅰ、Ⅱ、S”等符号,这些阴刻符号是当时人们进行占卜、祭祀活动的直接证据。这表明人类最初的祈福行为,源自原始先民的占卜、祭祀活动,可见,远古先民为求农业丰收,狩猎成功、人口繁衍、祛灾避凶等愿望而进行的占卜、祭祀活动和祈福紧密联系,占卜就是祈福的一项重要内容,而祈福也是人们祭祀的一种很好的表达形式和手段。由此祈福逐渐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符号体系,帝王祈福上天以求江山永福;百姓则祈福合家欢乐、家业繁盛。祭祀活动的不断进行,则把祈福文化推上了一座新的高度。祈福文化影响到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明,远古时人们都有着自己特有的多种形式的祈福活动,这种祭祀祈福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社祀”活动,进入阶级社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上升为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祈福作为中国人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祈盼,而这种祈福更需要表达,而这种表达,恰好构成了古往今来形形色色的祈福仪式和祈福活动。

祈福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最贴近自然、最原始的表达,源自于人类深深的对生命的敬畏与祝福。在中华文明传统里,祈福是极为重要的文化基因,是从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发展延续出来的,它不仅代表了祭祀的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历史传承,以祈福的形式表达对宇宙的尊崇,对自然的敬仰。随着时间的推移,祈福作为一种文化也发生了演化,从祭祀活动发展而来的诸如人生礼仪、婚礼礼仪、佛教与道教祈福仪式……等等,形式也更加多样,也越来越多元化,融入了各种文化元素。祈福不仅贯穿整个历史发展进程,更是一种普遍的文化意象,它像一面镜子,反映出每一个时代不同的文化内涵,其中蕴藉着无尽的回响,那些令人振奋的情绪正是从祈福这一意象中被激发出。

(二)祈福仪式的探究

“福”字最早在甲骨文中是“两手捧酒献于祭台之上”的会意字,是人们祭祀神祇祈祷得到福报的意思。早期甲骨文“福”字是由“图片10.png”和“图片11.png”组合会意为“图片12.png”,表示双手捧酒献祭,用酒祭祀祈祷,祈求福运;晚期甲骨文“福”字省去了双手“图片14.png”,简化为酒坛“图片15.png”和祭祀的“图片2.png”,写作“图片15.png图片4.png”,是从酒壶里倒酒到“图片4.png”上,“图片4.png”指的是祭台,表现的祭祀的场景,所以,带“图片4.png”字旁的字都是和祭祀有关的,将一坛酒供在祭台神主面前以祈求神灵保佑,这就是“福”的原生义。“福”字甲骨文本字考古遗存的字形非常之多,并不完全一样,证明先祖们的生活中,大量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祭祀祈福活动,年岁气候的春夏秋冬,社会人间的生老病死,还有各种不可预知的灾难病祸,都需要祭祀活动来祈求好运,不同的祭祀祈福活动会有不同的仪式安排,所以记录活动的文字也就出现不同的字形,我收集的174多种甲骨文“福”字,有的字形是用酒坛子向祭台喷洒酒水;有的字形是祭司们双手捧着酒坛子正在表演,有的字形比较简化,直接描绘一根祭条或者祭棒横插在酒坛中间;还有的在祭台与酒坛外围,画了一个半径的圈,表示祭祀场所广场之类……但万变不离其宗,最根本的含义都是用酒祭祀,祈求安康,减少灾祸。

在甲骨文中,“祈”是一种仪式,“福”也是一种仪式,这是中国祈福的真正意蕴,为此,祈福从“福”字起源开始就逐渐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仪式性符号体系,成为中国千古传承的一种仪式性活动,上到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都盼望着能通过各种各样的祈福活动来实现自己美好的愿望,祈福是国泰民安的最美愿景,祈福是阖家团圆的美丽图画,祈福是事业腾飞的龙门跃进,祈福是中华民族行走的靓丽风景,祈福是中华盛世富强的强大音符。

祈福既是一种民俗活动,也是一种节庆活动,既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国祈福文化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高品位的历史人文元素,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涉及到神圣或精神方面,通过祈福仪式活动,因果循环,种福惜福,来传递这种精神寄托的祈福,是对过往的感恩,也是对未来的祝愿。祈福是一种期盼,祈福是一种嘱托,祈福是把希望放在众人心中的念想,是把未来变成现实的期盼。祈福仪式事象实际上是特定文化族群内部的一种模式化的文化规约,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重复上演,被熟知本体与喻体之间特定相似关系的民众不厌其烦地一遍遍操作着,以表述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追求。

中国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各有不同,他们表达自己心灵祈愿的方式也各具色彩,但其中凸显出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各类生活事象的基础上,形成了祈福仪式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谐音祈福、口头祈福、心灵祈福、文字祈福、书写祈福……每种祈福仪式形式都有自己的特殊意义,而且这些祈福仪式与丰富的民俗事象密不可分,如极为流行的谐音祈福采用谐音象征的方式生成特定的符号意指,就是一种利用谐音象征关系来隐喻祈福求吉意义的民俗活动,在中国民俗艺术中最为常见,谐音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点,谐音祈福仪式活动一般是祭祀、过年、祝寿、婚嫁、贺生、动土、建房、开张……等节日生活与郑重庆典的组成部份,在重大的节日里或较隆重的庆典上,老百姓一般要进行祈福仪式活动。谐音祈福仪式作为民俗文化载体,在民俗文化中的表现手法广泛多样,不仅通过语音的组合形成口彩,还大量地利用实物、图案、服饰以及行为礼俗等形式寓托某种象征意义。

在各种祈福仪式中仪式,围绕着谐音吉祥物来进行的谐音祈福仪式,其表现载体有实物象征,吉祥数字意象显现、行为表征等方式,如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各地都有灯会、灯猜、挂灯、舞灯、赛灯、送灯、偷灯、观灯等灯俗,这种民俗活动之所以如此兴旺,主要在于“灯”与“丁”谐音,围绕灯进行的祈福仪式活动都隐喻着求子的意义,正如俗话所说“花灯越闹,人丁越旺”,寄托着人们祈福祈子的美好愿望。在各地民间的婚礼上,新娘离开娘家时要行“过炉”祈福仪式,由家人背着从家中锡炉烧着艾叶的香气中跨过再到祠堂上轿,这里由“艾”与“锡”谐音“爱媳”,以讨口彩,示吉祥,祝福未来的女婿能够善待女儿,夫妻生活幸福和睦。新娘进婆家门时,要踩着斧头进门,这叫“过福”,婚床上要放把斧头,这叫“坐福”,缘于“斧”与“福”谐音。这种祈福仪式的行为规约十分丰富,各种民俗文化事象都汇聚在这里,凝结成一种生活惯例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心理,形成特定的行为礼俗。

谐音祈福仪式可以围绕一个吉祥物进行表达一种主题的活动,也可以围绕多个吉祥物传达多种吉祥意义。如清代河北武强顺兴画店半印半绘年画《娃娃猫蝶》,画一个胖娃娃抱着黑色狸猫,上空有蝴蝶飞舞,又衬以菊花鲜桃,娃娃梳双辫,系红兜肚,健壮可爱。古代人寿至八九十曰耄耋,“猫蝶”谐音“耄耋”,菊桃亦寓意长寿,此图集娃娃和吉祥物为一图,有祝颂健康长寿之意。谐音吉祥物也不是孤立静止地表示祈福意义的,而是在特定的场合、过程、气氛之中,被怀有相关信仰并且具有祝福愿望和需求的特定群体来表达和解读的。日常生活中仅作为挟菜使用的筷子,并不具有谐音祈福的意义,但当筷子被作为礼品赠送别人表示某种祝福时,或作为吉祥物用于婚礼仪式时,筷子就具有特定的祈福求吉功能,形成了意蕴深长的祈福仪式。如在陕西北部地区婚礼中,当男方迎亲队伍来到新酿家里时,新娘的父亲将一双红筷子用红头绳拴在一起,递给女儿说:“红头绳把你们拴在一搭了,你们要象筷子一样成双作对,永不分开。这筷子,就是让你们小俩口快快活活过日子。”然后把新郎新娘送出门。新娘到男家入洞房时,要抱一只装着麸子的斗,取“福”与“麸”的谐音,将筷子插在斗中麸子里,意味小俩口“快快活活”地生活在福中。在这种迎亲仪式中,筷子成为一种重要的象征物,既象征着喜结连理的夫妻,又寄托着娘家人对新婚小两口的祝福。

祈福不仅仅是一种精神上的表达,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深深的向往,是人们对生活的祝福,祈福让人有了干劲,有了心中的爱,有了未来的目标,有了人生的方向,有了使不完的力量,用不完的精神头,祈福,就让人更把对生命的敬仰、以及对自身的价值放大。

(三)古代社会各阶层的祈福

祈福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内容,从中国古代的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祈福活动覆盖了当时国家的政治活动的很多方面,而且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不可忽视的精神层次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不仅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福文化符号来祈福,在一些重要的时间点上更是郑重其事地举行祈福活动,向神灵祖先寻求庇佑。最早记载祈福活动的史籍当推《左传·庄公十年》记载:“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意思是说,如果心不够虔诚,就难以取得神的充分信任,也就不会获得神的赐福。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人们尤其贵族阶层向神祈求保佑、希冀赐福的祈福活动已十分普及。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祭祀祈福活动逐渐完善并日趋规范化。

在古代社会的众多祈福活动中,天子的祭天是规格最高的祈福仪式,也是历代王朝非常重视的国之大事,为古代的重大祭祀,是华夏民族最隆重、最庄严的祭祀仪式,《尚书·周书·泰誓上》:“惟天惠民,惟辟奉天。”意思是说上天的心愿是施恩惠给人民,君王应当奉行上天的这种心愿。《诗经·大雅·文王》:“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即命,候于周服。”是见上帝(天)有废王立王的权柄。诗经·大雅·瞻卬》:“藐藐昊天,无不克固。”这里的“天”不仅仅有废王立王的权柄,还是全能的,并且坚固万事万物,托住整个宇宙。从《尚书》、《诗经》的文字记载中,可以看出中国人早期观念中的“天”是一个能托住整个万物的、有权柄的满有恩惠的主宰者。有了人们这种对“天”的观念,就知道为什么要祭天的原因了,因为“天”是创造宇宙的主宰,是有大能大力的神灵。祭天起源于上古时期,是人与天的交流形式,祭天仪式通常由天子主持,通过祭天来表达人们对于天滋润哺育万物的感恩之情,祈求皇天上帝保佑华夏子民。

中国自古就有“敬天法祖”的信仰,在古代先民眼中,天地哺育众生,是最高的神灵,祭天祈福仪式是人与天的交流形式,祭天是民国以前中国历代王朝的国家最高祈福典礼,历代王朝都由天子来亲自主持祭天祈福仪式,《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早在周代就已经形成了完备繁复的祭天礼制,周代祭天的正祭,每年冬日到来的这一天,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祭天的祭坛为圆形故称为“圜丘”,寓意天圆地方,“圜丘祀天”与“方丘祭地”都在郊外,所以也称为“郊祀”。周朝已降,特别是汉代起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后,历代王朝皆尊崇周礼,因此,祭天仪式多依周礼制定,基本按照周代的方式进行,至明代祭天祈福典礼已发展至最完善时期。

天子祭天,百姓则拜天公,这个天公与天子祭天的对象“天”可不是一回事,天公是福建、广东等地的传统民间信仰,农历正月初九,在闽南地区是拜天公的重要日子,家家户户于此日都要望空叩拜,举行最隆重的祭仪,敬拜的天公是道教神明玉皇大帝。民间传说农历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人们要用寿桃等祭品祭拜,为玉皇大帝庆贺生日,在闽台玉皇大帝被百姓尊称为“天公”,又叫做“天公生”,闽南地区拜天公,一般选择在初八深夜至初九凌晨,家家户户会在这天晚上举行盛大的祭拜仪式,比过年更热闹、更隆重,祭拜仪式过后,全家吃一顿丰富的大餐,以祈求在新的一年里福运高照,阖家幸福。天公诞的祭拜仪式,是从大年初八深夜开始,一直持续到初九凌晨,仪式非常隆重,在初九前夕,全家人必须斋戒沐浴,以庄严敬畏的心情举行祭拜,初九凌晨开始,家家户户都要开始放鞭炮,厅堂上点燃红烛灯,称为“老天爷灯”;在正厅前面,搭起祭坛,用顶桌供奉玉皇大帝神座以及香炉、烛台、清茶三杯,八仙供桌上备神灯、供五果和六斋,下桌供奉搭饭、烧酒、全猪、全羊、鸡公等,还有鲜花、水果、柿饼、桂圆干、红枣、甜粿等,到了时辰,全家整肃衣冠,长辈们领着一家大小跪在桌前,依长幼顺序挨次上香,行三跪九叩礼拜,然后烧天公金,拜天公时还会焚烧一种叫“补运单”的红纸,上书一家老小的生辰八字,保佑一家平安,仪式一般会进行到初九清晨五点左右。漳州天宝玉尊宫的拜天公盛况最为出名,从正月初八下午开始,天宝玉尊宫前,供放几十头整牛、整羊、整猪,数百张桌椅整齐摆成方阵,桌上摆满了水果、贡品等,场面十分壮观。

商周以降,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人们的祈福活动逐渐完善并日趋规范化,至宋代无论官方还是民间,祈福活动从年头安排到了年尾,各种各样、名目繁多、内容丰富、形式异同的祈福活动,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以南宋都城临安城为例,一年四季,月月有祈福活动,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详细记载了从正月到十二月的种种祈福活动,《梦粱录》详细描绘了那个时代上至皇帝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一年到头,大大小小、各式各样、多姿多彩的祈福活动,节气日形成了众多庆贺祈福礼俗,都蕴含着祈福吉祥的寓意,不管是哪种祈福,人们所表现出来的虔诚是显而易见的,都表现祈福的美好愿望。民间祈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们把祈福的目光由实质性的苍天转向精神方面,并由统一的祭祀祈福转向单一的灵活多样的祈福。

 

二、祈福的社会心理结构

 

(一)祈福的社会心理

在中国文化与民俗传统中,福是中国老百姓的一种伟大信仰和不懈追求,我以为在中国文化与民俗传统中,“福”表现了人们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永无止境的向往、追求和寄托,也就是说,福是中国人与社会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相关的一种生存状态,是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生存需求,有时侧重物质上,有时侧重精神上,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福是让人心驰神往的境界,“福”字在世界文化中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标识。福作为一种主观的感受,每个人都有感受福的能力,人们通过自己的思辨与感受,可从不同的层面说出对福的理解,福与人的追求关系密切,拥有不同追求的人,会有不同的福标准,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人生背景、文化教育、思想观念、身体状况各不相同,都会有自身对福的特定理解。其实福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民间福文化格言作有很好地表述,都是告诫人们如何体味福,如何知福惜福,不论是以个人的立场或是社会的观点,祈福现象都是十分重要的社会事实,有着深厚的社会心理,古人对福的各种各样定义,体现了福文化博大精深的意蕴,这种福文化对人的熏陶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几乎无处不在。这体现了中国祈福社会心理的大众性一面,祈福在中国人心目中似乎是永远不落的太阳。

中国自古就有崇福、尚福、祈福、盼福、迎福、纳福的传统,对祈福文化有着高度的心理认同和文化认同。祈福文化既是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当代中华民族最基本的精神追求,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和根脉以及社会心理。祈福早已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对古代中国人来说,一切好人和好事就是福,从福的释义就可以看出,福与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存在密切的关联。在中华民族长期的文明历史中,中国人对于福气、福运、福报的祈求,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希望通过各种祈福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

中国人祈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如挂福带祈福,每一年的开年,人们除了在民间一些传统民俗日子祈福外,把对来年的心愿,祝福写在红色福带上后挂在树上,祈求福报降临,诸事吉祥。万灯祈福,灯象征着光明、温暖,美好与祥和,人们用燃灯的方式祈愿国泰民安,平安吉祥。撞钟祈福,寺庙中每一年的新年都会举行撞钟祈福,共同为新年祈福,敲响新年钟声,放飞新年美好祝愿,钟声荡涤着众人的心灵,洗去旧时的尘埃,忘却旧年的烦恼,每个人内心都充满了对新年美好的憧憬。福牌祈福,把各种美好的祝福话语刻在福牌上,人们根据各自的不同心愿,期待未来能心想事成,大吉大利。法会祈福,重要的传统节日或者有重大喜事时,在寺庙举行祈祷法会,由僧人带领诸多信众共同诵经持咒,念诵佛号,按照各种宗教仪轨,完成相应的祈愿。为爱祈福,人与人之间因爱而和谐相处,世界因爱而大同,人们带着自己心中的美好祝愿,祈愿世界和平,没有战争与苦难,人民生活安康,幸福美满。消灾祈福,当国家或地方有重要灾难发生,人们会为自己和家人,或者为国家和人民祈福消灾,祈愿灾难早日过去,恢复往日的宁静与平和……,综上所述,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来祈福,涉及到生活的各个层次和领域,以或简或繁的各种各样的形式来表现,以寄托自己最美好的向往,祈福已经成深入人心,不仅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生活行为,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各种各样的祈福都源自老百姓普遍而从众的祈福社会心理,国人对福的特殊钟爱是民间祈福在民俗中的最典型的表现,寄托了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各种各样不同的祈福方式,虽然形式有别,但行为意象、思想内涵却都是一致的,表达的都是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祈求福运、福气。

在中国,广泛而深入的祈福行为,已经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心中,渗透在人民群众的血液中,具有群众性、普遍性、广泛性、社会性,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祈福文化一直生机盎然,人们对福的最高精神追求依然执着,这种祈福所体现的现代价值,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往今来,祈福是最受老百姓喜爱、最受追捧的吉祥文化,按照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永远流行的主旋律、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还指出:“古往今来,过上幸福美好生活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梦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幸福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幸福观的价值取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中国共产党尊重人们崇福、尚福的文化传统,以现代理念诠释了福文化,以现代科学构建现代幸福生活的内涵,以实际行动带领人民创造现代幸福生活。这一惠及于民、为人民谋福祉的理念,与中国传统福文化所折射出的生活观念及价值观完全一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福文化,重视为人民造福,他的有关福的文化思想奠定了当今中国祈福的社会心理的思想基础,为人们规划出充满正能量的祈福文化新思路。造福百姓、造福社会的高尚精神也是中国祈福文化的终极追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一直为中国人孜孜不倦地在践行,成为深入人心的祈福社会心理。

福文化是一种资源,更是一股力量,在新时代新新征程中,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福文化思想作指导,不断深入挖掘和丰富福文化的时代内涵,让福文化真正成为一种精神资源,将美好祈盼转化为奋进力量,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注入一股强大的正能量,让每一个人在追求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路途上,勇毅笃行,使民生福祉更加殷实饱满,人民真正有福。

(二)祈福的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福、追求福的民族,自古中国人就有祈福盼福、崇福尚福的习俗,对祈福有高度的心理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福、禄、寿、喜、财”是人们孜孜以求的向往,在林林总总的汉字中,国人最喜欢的一个字就是“福”字,“福”字居“福、禄、寿、喜、财”五个中国人最喜欢的汉字之首,统领“福、禄、寿、喜、财”,可见福有着更为独特的文化内涵。“五福”成了中国人生活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国人的人生之梦,是人生幸福的总称,只有“五福”合起来才能和谐构成幸福美满的人生,这是中国老百姓人生追求的大目标,历千年而不衰,迄今依然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所有这些就成为人们崇福、祈福强大的心理依据和高度的文化认同。

几千年来,福在中国被演绎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中国人把一切美好的东西统统归结为福,早就已经融入中国人的血液里,积淀在老百姓的骨髓里,人们希望通过不同形式让自己追求福的心理得到满足。福是一个永恒的人生命题,中国人对“福”是有特殊感情的,世上人人祈求幸福,于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福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存在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里,具有深厚的根基,一个涵盖了亿万老百姓的向往和理想的“福”字,一个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悬挂张贴千家万户的“福”字,就可以告诉你一切,由此可见祈福文化在民间具有广泛群众基础,人们祈福心理是普遍的一种人生追求,是流行于人们日常生活中不经意的行为,是民俗传承群体的共同心愿和文化认同。

在我国,祈福是成为人们生活当中常有的一种信念及人文文化,在不同的地方就有着不同的文化传承、风俗民情,如北京正月初八烧香祭星祈福,福州元宵节添灯祈福,贵州、河南、陕西、安徽、江西、福建、云南等地傩舞祈福,广西壮族人蛙形舞祈福,江苏拜观音跳马灯祈福,山东红鸡蛋祈福,湖北武当山九月九法会祈福,内蒙古祭祀敖包祈福,贵州二月二祭桥节祈福,等等,无论现在还是过去,无论是哪种祈福,老百姓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企盼福气的到来。

在漫长的历史和中国人的思维逻辑中,祈福逐渐发展成为一套丰富的价值体系。中国人有祈福的文化传统,人们的祈福体验是扎根于主体愿望式或祈求式的内心活动,而祈福活动除了心灵祈祷和祝福以外,又往往通过一定的文化载体和祥瑞文化符号来体现。人们将心中的祈福信念转化为可视化的物什、纹样、文字、数字、图案、材质……等,逐渐发展成一套完整的祈福符号体系。因此,内心祈愿心理的外在性表达成为一种驱动力,不断传承并推动祈福观相应的视觉符号体系发展,当这种传承逐步成为一种范式或形制,就可以促成祈福符号获得普遍性认可,并慢慢固化为某种观念与文化传统,并得到广泛的文化认同。这些祈福文化符号被传承式地赋予了神圣祥瑞意义,符号与意义形成对应关联,人们以生活为出发点,创造了很多和生活有关的祈福符号,如自古至今盛行、几乎妇孺皆知的“五福捧寿”图案,因“蝙蝠”的“蝠”与“福”同音,把五只蝙蝠与“寿”字组合,象征“五福捧寿”寓意,以表达出人们祈盼福寿绵绵的美好愿望。通俗地讲,祈福是心灵层面的慰藉活动,需要借助一定符号化载体来表达,如古代蜀人的祭祀祈福,就主要依托象牙、鹿角、鸟图腾等作为祈愿符号载体。

祈福既然是一套完整的符号系统,自然需要传承,这些传统在文革“破四旧”时被毁掉了一大批,老辈人死了一茬又一茬,又遗失了好多好多,当人们重新拾起这些历久弥新的祈福符号并加以发扬光大时,当祈福文化被一定程度上世俗祈求泛化后,当今的祈福符号更加多样庞杂,更具有了精神或愿望表达载体属性,祈福的主动赋予性特点更加地明显。

在人类创造文化过程中,祈福是人类最原始最普遍的精神活动之一,而形成的祈福文化则是这一精神活动的折射。数千年来传统意义上的祈福活动不仅覆盖了国家政治活动乃至意识形态,而且涉及了千万老百姓生活的各个领域与生活细节,占据了老百姓不可忽视的精神层次情感需求,这是祈福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元素。当代民间祈福观更趋于一种精神寄托的情感化愿望表征,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祈福活动往往具有明确的意指,无论以什么形式出现均表达出人们祈求福泽的美好愿望。当下的祈福活动,更加具有了在祈求内容基础上的个体情感表达特征,如求福寿、求财富、求升迁、求子嗣、求姻缘……等更加世俗化的生活渴望倾诉,这种个体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也就成为增强祈福精神性的重要基础,强化了祈福者在心理层面文化层面的响应,祈福活动往往具有一定的程序和场面的动作,是颇具仪式感的情感外化过程,祈福者个人美好愿望的表达完全移情置入祈福活动,整个祈福活动在一开始就将仪式感和功利心态互相渗透融合,这是当今祈福文化的鲜明特点。今天传承祈福文化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创新与发展祈福文化,更是我们的神圣职责,经过历史发展与现代继承与创新、融合与积淀,中国祈福文化必定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绽放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异彩。

(作者系著名福文化专家、世界中华文化 [新加坡]交流会执行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