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6 19:0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福建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



·“福建传统的福文化·


48.陪 嫁 福 袋


 

巍巍锣拔顶,海拔1537米,是三明市区最高峰,横跨沙县区与三元区,山脚下的沙县大洛镇、三元洋溪镇以及沙县湖源乡、尤溪八字桥乡等地至今流传着陪嫁福袋习俗,一项福文化珍品隐藏在这片云雾缭绕的崇山峻岭中,沿袭了数百年。

婚嫁都讲究喜气福气,习俗却是五花八门,无一相同。锣拔顶四周的乡村,有一套不同做法,除了与各地大致相同的如“说亲看日子”“出门与回门”等,在锣拔顶一带的婚俗里,好比诗眼之于诗歌,福袋是出嫁的核心祝福。母亲对福袋是提前准备好的,大多将母亲的母亲的母亲传承下来的福袋再传承给女儿,没有上辈传承的也要提前置备,新娘入门后把福袋挂在床头一个月或更久,然后置于箱底保存。

所以,如此慎重的福袋,既盛满了母爱,又承担往下传承的使命,制作必然是非常考究的。

2015年,沙县大洛福袋刺绣被三明市人民政府列入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陪嫁福袋的代表作。

大洛陪嫁福袋采用民间刺绣工艺。刺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尚书》记载,4000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了“衣画而裳绣”,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葬1974年考古发现的辫子股针刺绣是传统刺绣的经典案例,宋代时期崇尚刺绣服装的风气逐渐在民间广泛流行,历代民间艺人传承延续,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民间刺绣独特的风格和完整的体系。在男耕女织的时代,女子都要学习女红,而刺绣是一项基本的技能,它既是劳动妇女的分内工作,又是有闲阶层女性打发时间、追求精神寄托的重要手段。这门工艺在沙县大洛的留存反映出刺绣传统的深入和普及广泛。

 第36页-43.PNG

第36页-44.PNG

第36页-45.PNG
















      福袋刺绣


闽绣由畬绣与汉绣组成,闽东一带畬绣特色浓郁,漳州刺绣属汉绣且影响广泛,福州、三明沙县一带流行的基本上也是汉绣。有专家认为,大洛陪嫁福袋刺绣继承了闽地汉绣传统优秀品质,针线缜密,色彩鲜艳,组合巧妙,构图大胆而不夸张,不求形似而重神采,融合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与婚嫁民俗,表达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较强的艺术生命力。

在大洛,制作一件福袋,大致需要5个步骤。首先是绣稿的制作,用纸板剪出福袋的大致造型,以纸板为底,将白布置于中间,接着把鲜艳的棉布摆放在上层,以木薯粉与热水混合调制成糨糊,将三者用糨糊粘在一块,用小板细心刮平,保证其平整,如此,绣稿的雏形就出现了。第二步是针线刺绣,选用普通的彩色棉线,多选择粉色、金色、黄色、绛紫色等色彩艳丽的棉线,使用最多的是代表幸福、吉祥、喜庆的红棉线,采用“上下平针法”在绣稿上绣好所需的图案和花饰。第三步是缝合绣稿,用多种颜色的棉线绣上各式图案后,再将两片造型相同的绣稿缝合在一起,福袋便成型了。第四步是材料装饰,在福袋边缘添加一些装饰材料,如小珠子、穗秧子、铜器、玉器等,如今,年轻人也会从网上购买一些漂亮实惠的工艺品来装饰福袋,传统工艺融入了现代元素,显得更加美观大方。第五步是填袋,往福袋里面装入吉祥物、需要传承的家族信息,或者铜钱、镜子、银饰、灵符等辟邪之物。

陪嫁福袋承载的祖先信息和生命祝福丰富且厚重,往往需要“一套”而不仅仅是“一个”。大洛陪嫁福袋类型主要有“镜子袋”“君子袋”“菩萨袋”“瓶子袋”几种。所谓“镜子袋”,就是装有镜子的福袋。镜子是女性梳妆打扮不可或缺的物件,亦是镇妖辟邪的礼器。“君子袋”里装有祈求婚姻幸福的符,也蕴含着母亲对女儿所嫁翩翩君子的祝福。“菩萨袋”装进神像或经文符号,内容是祈求菩萨庇佑。“瓶子袋”也装符,是祈求平安吉祥的福袋。一套陪嫁福袋一般由3个组成,其中,“瓶子袋”往往作为备选。三明市艺术馆保存的非遗资料有大洛陪嫁福袋传人多种作品,不仅有“新人骑马看月”“小姐抛绣球”“三口出游”“女牵双胞胎”等画面感极强的图案,也有传统凤凰、喜字、比翼鸟、花草等人们熟知的吉祥图案,不管哪种都蕴含着母亲对女儿的祝福和爱。在典型的四件套作品中,“镜子袋”外形是在一朵葵花上端缝上一领短臂的翘脚帽翅,福袋中间留一圆孔,恰好可让袋内的镜子见光;“君子袋”酷似一件大写意的古代上装外形,“上领”和“下摆”的图案都是花草,所绣以君子兰为主;“菩萨袋”的内容最为丰富,上端绣一顶菩提菩萨帽,下端绣一朵吉祥莲花,图案绣的是“三人春游图”,小姐在丫鬟的陪同下,带着孩子到郊外春游;“瓶子袋”整个外形就是一方瘦颈的盖口花瓶,中间绣饰花草虫鱼。

闽地汉绣作为中原文化流传于三明沙县一带,产生了独特的陪嫁福袋现象。陪嫁福袋是遗落在锣拔顶深山老林中的闽地福文化珍宝,承载的是先民吉祥信息,是伟大的母爱,是代代延续的生命祝福,是深刻而巨大的福文化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