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1 06:4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课题组


  传承炎帝神农文化传统  推进三农发展和当下乡村振兴

 

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课题组

 

 


炎帝神农文化是距今大约五千至一万年前,以炎帝神农氏为杰出代表的上古先民部族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生产成果的总和,再经过后世的口口相传,以及历代官方和民间口头与文字的发掘、整合、阐发乃至重铸,使其内涵不断拓展、丰富、重构,焕发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生机,绵延光大,历久弥新。

作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文化积淀,炎帝神农文化一方面包括了炎帝神农时代的所有发明创造,它涵盖了原始的农、工、医、商、建、居、安防等方方面面;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其蕴含其中和生发出来的开拓、创新、进取、奉献、融和、厚德、博爱、民本、大同、清廉等原始价值理念,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基石和核心元素。

微信图片_20230529233009.jpg

癸卯年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故里(高平)民间拜祖大典(毕耕  摄)

传承和弘扬炎帝神农文化,对于传承和弘扬整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本文试就如何结合炎帝神农文化,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对三农发展的决策部署,把握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方向任务,尤其是精准推进当下的乡村振兴工作,颇有体会,略以探析。

 

一、秉承民宁邦固意识,始终坚持将粮食安全放在第一位

 

粮食安全,事关民宁邦固,今为至要,古更亦然。《食货志上》载:“仓廪实而知礼节,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王者执法,国无九年之蓄,谓之不足:无六年之蓄,谓之急,无三年之蓄,非为之国也。”与贾谊同时的晁错,也针对西汉初的社会问题指出:“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粮食则“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在原始社会,人类处于混沌状态,对自然的认识还处于初始阶段,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前,人类缺医少食,如何保有生命使其得以延续,是摆在先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炎帝以超人的胆识和智慧,走遍大地,发掘嘉种,为了“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经过他反复实践,多次亲自尝试,终于发现了嘉种,使人类开始认识了能够作为食物的植物。炎帝神农氏创始了原始农业,解决了人民生存的物质问题,保障了生活来源,确保了生命得以延续,部族得以绵延。

炎帝以亲身实践、用历史事实证明,粮食生产不仅关系到每个人的饥饱生存,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发展,甚至于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存亡。发古鉴今,我们必须传秉承民宁邦固这种危机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坚持将粮食安全放在第一位。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尽管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农业基础还不稳固,粮食供求紧的格局没有改变,结构性矛盾和总量不足问题依然并存。统筹发展与安全,必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盯紧抓实粮食安全乃至食物安全的全领域全过程全环节,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建立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善于总结经验,勇于化解问题,充分利用周边可利用条件,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水平,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完成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扎实推进国家育种联合攻关和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加快培育高产高油大豆、短生育期油菜、耐盐碱作物等新品种。高标准农田里,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形成农业“数字引擎”。

 

二、深化创新发展理念,着力提升农村生产力水平

 

炎帝神农为了群体的生存、安全、生活优化,不因循守旧,勇于探索,奋力拼搏,率先垂范,能够在先民蒙昧之初,善于模仿自然,勤于动手,不断总结、观察、积累生产经验和简单的科学常识,不断进行一系列创新,从而发明了种植、医药、市场以及许多生产、生活工具和方法。《易经·系辞下》记载:“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柔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逸周书·尝麦篇》亦云:“神农为耒耜锄耨,以垦草莽。”生产工具的改变使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这不独意味着解决了衣食来源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从此使人类有了自己的田园,得以安居乐业。炎帝神农在教民耕种的同时,“教织桑麻以为布帛”,即教人以麻制成布,做成衣,从而改变了冬天“衣其羽皮”和夏天“衣其树叶”的穿着之患,使人类文明又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炎帝还是火的发明者。《左传·昭公十七年》云:“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得名。”火的发明对早期人类也是十分重要的,它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改生食为熟食;驱除寒冷,防止疾病发生;可以烧荒,开垦土地,扩大田园。

微信图片_20230425100610.jpg

台湾中华神农大帝协进会来闽(南靖)开展“问祖炎帝”朝圣联谊活动(赞坚  摄)

炎帝神农创始、奠定了农业、医学和商业等等众多领域基础,大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事实上,这些发明都是神农时代华夏祖先经过无数代人的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才创造出来的,并且通过不断的开拓创新,确保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神农穿越到当下,我们要深化创新发展理念,着力提升农村生产力水平。要清醒认识到,我国农业科技整体跃升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但也还存在一些明显短板和薄弱环节,如部分前沿和交叉领域基础研究和底盘技术的原始创新能力不足,重要种源、农机装备、智慧农业、绿色投入品等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和产品自主可控能力不强,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不够,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效集成的科研攻关组织模式亟待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亟待提升;涉农科技领军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主体地位亟待提高,科研机构和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亟待完善;放活机构、放活人才、放活成果的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亟待进一步深化;等等。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敢于开辟三农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理念,深入挖掘发展新优势,激发新动能

 

三、拓展合作共享观念,着力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建设

 

在人类社会渔猎、采集时代,由于生产技术低下,食物没有剩余或剩余很少,人与人之间、群与群之间没有什么可交换的。随着农业、饲养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开始出现了氏族集团间的分工,需要把各自的产品拿到一定的地方交换,互通有无。据史籍记载,为适应这种形势的发展,炎帝首辟交换市场,约定俗成时间是“日中”。《易·系辞下》:“炎帝时,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其意为:炎帝时,中午时分开市贸易,招来天下人们,聚集天下货物,相互交换货物然后离开,各自得到所需要的东西。孔颖达《正义》谓指“日中为市,聚合天下之货,设法以合物。取于噬嗑,象物噬啮乃得道也。

炎帝神农鉴于农业生产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便组织了物物交换的集市贸易,后期还发明了贝币等物物交易介体,完善了社会分工及交流协作体系,更主重要的是树立了人类往来交易的诚信体系思维,从而进一步确保了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可见,我们要学习、拓展、升华这种深化合作共享观念,以此启示和帮助我们的三农发展尤其是当下的乡村振兴工作。据此观念,当前我们要集中在、致力于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建设。要从全面解放提升农村发展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考量,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村适度规模经营,为农业农村发展增动力、添活力。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加快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创造有利条件,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健全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大力发展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鼓励区域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提质增效、营销增效。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健全商贸服务网络,优化农村消费环境,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龙头企业,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实施家具家装下乡补贴和新一轮汽车下乡,促进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

 

四、继承安居乐业传统,着力提升乡村振兴工作

 

农业革命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变化之一,就是居住方式开始由游徙过渡到定居。以采集或采集与狩猎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人们不可能在一个地方居住太长的时间。随着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炎帝部落集团开始过上定居生活,大伙懂得了相土地,察水泉,建聚落,择地而居。古籍记述炎帝深知避风向阳、择泉近水而居的重要性,选择既利于身体健康、生活方便又有利于发展生产的地方建立原始聚落,避免了渔猎、采集时代风餐露宿和东奔西走之苦。生活相对安定下来了,人们可以腾出更多时间和人力去从事其它方面如畜牧业、手工业的生产劳动。此外,在定居点还可以建筑一些能够使用比较长久的生产、生活设施,把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炎帝神农通过增进对自然的认识了解,掌握自然规律,选择合适的宜居宜业环境,进一步改善优化人类社会发展条件,为人类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安居乐业,不仅是炎帝神农,而且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一种习惯、一种传统、一种追求。反思当下的三农发展特别是乡村振兴工作,农村现代化当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丽乡村更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要优化镇村布局规划,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因地制宜研发绿色、环保、可循环,农村新模式新业态融合等关键技术与模式,引领支撑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打造美丽乡村、实现生态宜居。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农户覆盖,集中力量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优先建设既方便生活又促进生产的项目,加快补齐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短板。

 

五、坚守文化引领原则,着力提升农村居民素质

 

炎帝时代的人已经有了知敬知乐的意识和行为,有了向萌芽状态的人伦和社会规范靠拢的自觉性。由于“知敬”,氏族、部落得以建立,首领们才有威信,才能有秩序地组织生产和生活,不但幼有所养,而且“老有所终”。《世本·作篇》载“造琴以定神,禁浮僻,去邪欲,反其天真”。《淮南子·泰族训》曰“神农之初作琴也,以归神,及其淫也,反其天心”。桓谭《新论》说“昔神农氏继宓羲而王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干是始削桐为琴,练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

炎帝神农时期,人们以和谐的音乐作为合天地、通神明的媒介,并用以陶冶情操,治乱安邦,和合人心;创立了祭天、祭祖、祭神等一套较为规范的祭祀制度,有了一定的形式和礼仪规定,其中蜡(腊)祭、摊舞、明堂祭、祈雨仪式等是炎帝创立的重要的祭祀仪式;与此同时,由于制陶业的发展,人们通过陶器的形制、施彩、绘画,将作为艺术的陶艺也随之萌生和发展起来。文化引领,在很大程度上为稳定和凝聚各氏族部落,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当下我们传承和弘扬炎帝神农文化,就是要坚守文化引领的原则,着力提升农村居民素质,让广袤乡村在实现“物”的现代化同时,实现“人”的现代化。坚持文化引领,增强文化自信,是加快三农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的重要方向和原则。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包括炎帝神农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改善三农发展软环境,提升三农发展软实力。尤其在当下乡村振兴工作中,要注意统筹好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富民乡村产业发展等各项工作,打造好基本功能完备又保留乡味乡韵的宜居乡村,重塑好和谐共生、和而好不同、和睦相处的乡村文化内核及精神风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六、树立责任担当意识,建设一支敢担当善作为的三农建设大军

 

在原始社会,恶劣的自然条件随时侵袭着人类,疾病与毒蛇猛兽不断给人造成伤害,使人陷于痛苦与死亡境地。炎帝为了解除疾病创伤给人所带来的痛苦,不辞艰辛深入山野遍尝各种草木的性味,从而发明了草药医治之法。《通志·三皇记》载:“神农氏为了寻找医药,皆尝而身试之,一日间而遇七十毒。或云:神农尝百草之时一日百死百生,其所得三百六十物。以应周天之数。”《越绝书》云:“昔者神农之治天下,务利之而已矣。不望其报,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不以其智能自贵于人,而天下共尊之”。

作为上古时期一位杰出的部落首领,炎帝神农很有责任心,并富于自我牺牲精神。他误尝断肠草为民而死,更是以生命去实践了他的修德理念,真正作出了领头表率。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我们仍然需要强调和倡导这种责任担当意识,以此锻造出、建设好一支敢担当、善作为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大军。对于三农发展特别是乡村振兴工作,人才队伍同样至关重要,尤其是需要一支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干部队伍。面对三农发展和乡村振兴工作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我们的党委、政府,我们的农村干部队伍要自觉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任,要不断提高领导农业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严格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坚持四级书记一起抓,县(区)党委书记当好“一线总指挥”,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健全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乡村振兴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村党组织书记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打造一批高素质的“三农”干部队伍。持续为农村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精力办实事、解难题。

     

课题组组长:游炎灿

                                                          成 员:叶必华、林赞坚、王建兴

                                                          执 笔:林赞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