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5 23:5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福建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



·“福建传统的福文化·


31.从龚颖《正己箴》看“福”的思辨性

 

 

宋初邵武人龚颖《正己箴》云:“福虽有倚,俟我而起;祸虽有始,我在所履。”就是福迎着我而来,祸被我踩在脚下。怎么做到呢?正己,修行,关键是日常行为举止等遵循“天道物理”,直白点说,就是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黄榦也说过,“持心正大,处己方严,是非可否,一切付之公论,而祸福利害,举不能动吾之心。”

龚颖、黄榦的福文化观点中提出的“福祸”论断,其实是福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当然,福祸之论,要从老子说起。《道德经》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意思是说,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果一味盯着“有”的一面而不顾“无”的存在,没有意识到“有无”之间的相生关系,那么肯定会栽跟头而寸步难行的。至于崇福心理的辩证思维,《道德经》里有一句经典之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此语一出,震烁千古,至今世人皆晓祸福相倚的道理,时常与“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名言一起被人提及。

与福相对的是祸。“祸,害也。神不福也。”祸是灾害,神灵也不保佑。在古人心中,祸是触怒神灵得到的报应,是违背苍天与祖先意志所造成的灾难,是“人祸”而不是“天灾”。

老子的祸福相倚思想,后世不断给予经典的解读。《韩非子·解老》就是解读《老子》思想的专门著述,其中对福祸的辨析至为严谨与精细。如韩非子提出“福本于有祸”,他是怎么推论的呢?“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得事理则必成功,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全寿富贵之谓福。”真是丝丝入扣,滴水不漏,读来饶有趣味。

同样,“祸本生于有福”。就是说,尽管福祸相对,但福祸亦互为因果,互相转化,因此福祸命题历朝历代仍不断孜孜探求,如“祸福无门,唯人所召”,就是说祸福都是人的行为造成的。祸生于贪欲,福生于自守,等等。显然,趋福避祸,无论对国家还是对个人都是一个重要命题,那么怎么做到呢?

《汉书·枚乘传》记载,枚乘上书皇帝说:“福生有基,祸生有胎;纳其基,绝其胎,祸自何来?”这无异于釜底抽薪,只要断绝祸根,自然无从有祸,无祸就是有福。怎么远祸呢?“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强调人们要心存善念,身做善事,修身养性,清廉自俭,福气自来。

南朝梁人周兴嗣《千字文》说的“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影响就更广了,意思是灾祸是作恶多端的结果,福庆是乐善好施的回报。再如,晋代葛洪《抱朴子·知止》说:“祸莫大于无足,福莫厚于知止。”意思很直白,贪得无厌是最大的祸,适可而止是最大的福。福文化的思辨特性从意识形态领域到日常行为,处处彰显。

唐代药王孙思邈有《福寿论》,说的也是福祸的辩证关系,他开的福寿药方就是行仁义、积阴德,可谓人人适用。

郑板桥有诗道:“得福常兼祸亦轻,坦然无畏复无惊。平生秘诀今相付,但向君心可处行。”他对福祸关系的剖析不啻承袭了传统思想,对福文化的理解也达到一个无我的境界。在世事纷繁中,一颗心的从容淡定往往能折射出一个人的深度。他有一句至理名言“吃亏是福”,至今穿越时空,为一些智者在浮躁喧嚣的尘世所坚守。“吃亏是福”为什么是超越时代的大智慧,郑板桥解释道:“损于己则益于彼。外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既在是矣。”寥寥数语,简洁明了,不知对蝇营狗苟、唯利是图者是否以棒喝?反正一生颠沛的陆游早已感悟到“失马真成福,移山未必愚”。

明末金门人卢若腾有诗曰:“人于天地间,号为万物灵。祸福所倚伏,贵在睹未形。”人为万物之灵,是防祸于未然的主体因素,但人们往往忽视它的重要性。

若说超然福祸之外,非林则徐莫属了。道光二十一年(1841)七月,林则徐遣戍伊犁,此时名臣王鼎正在河南督治黄河。他深知林则徐治水有道,遂上疏皇帝,让林则徐襄助,意在保全林则徐。决口合龙后,王鼎开宴,林则徐首座。忽然圣旨到,黄河合龙后,林则徐仍往伊犁。王鼎大为惊讶,林则徐却泰然自若,宠辱不惊。次日,两个人执手泣别,林则徐留下诗句“塞马未堪论得失,相公切莫涕滂沱”。林公此举,后世简直难以望其项背。

史上咏史诗无数,江山兴亡、人事代谢,留下太多的往事让人发思古幽情,叹世态炎凉。福祸之论,自然是咏史主题之一,阐发最深刻的恐怕是白居易了。“书中见往事,历历知福祸”“吉凶祸福有来由,但要深知不要忧”“去者逍遥来者死,乃知祸福非天为”等等,很有见地,很有洞察。

蔡襄知福州时,曾登大庙山钓龙台,有诗曰:“乾坤终苍茫,物理有否泰。”大意是,春去秋来,阴晴圆缺,天地始终辽阔,自然变化也是福祸相依,英雄失悲不必枉叹,人事有代谢,终究会否极泰来。

可见,福祸之论,其实深谙着高深的哲思,始终具有现实价值,不论是对社会治理,还是人生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