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5 23:4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福建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



·“福建传统的福文化·


30.从曾庭龙的十福说起

 


明末福州人曾庭龙生平以宋明理学自励,其《警己篇》中有“十福”“十思”“十快”之论,很有哲思性,比如“十福”曰:“性喜读书是一清福,心淡名利是一清福,性气宽缓是一清福,居临山水是一清福,饮食有节是一清福,身便布素是一清福,口绝雌黄是一清福,心常欢喜是一清福,交无杂宾是一清福,夜能熟睡是一清福。”

曾庭龙的“十福”论道出了福文化的广泛性。在传统的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衣食住行等基本之需常常难以满足,因此对丰收的渴望和丰收后喜悦的淳朴表达是福文化早期的表现形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自然就是福,毕竟民以食为天。古代中国旱涝灾害、外寇入侵几近常态,百姓对和平安定的生活状态无比渴求,因此,无兵凶旱涝之灾、国泰民安就是福。中国传统上重视家族兴盛、人丁兴旺、生命繁衍,因此多子多孙也是福。同理,长寿是福,平安是福,无病无痛是福,家庭和睦是福,社稷永固是福……人们推崇福的心理根须深深扎在现实生活的犄角旮旯。《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载,秦相蔡泽说:“主圣臣贤,天下之盛福也;君明臣直,国之福也;父慈子孝,夫信妻贞,家之福也。”就是说,君主圣明,臣子贤能,这是天下的大福;国君明智,臣子正直,这是一国的福气;父亲慈爱,儿子孝顺,丈夫诚实,妻子忠贞,这是一个家庭的福分。这一思想后世不论帝王治国还是百姓理家都奉为圭臬。

 

第41页-64.PNG

罗源县飞竹牌匾

明清时期甚至推出论福格言,如清代金缨《格言联璧》、石成金《天基福谱》等。“有功夫读书,谓之福;有力量济人,谓之福;有著述行世,谓之福;有聪明浑厚之见,谓之福;无是非到耳,谓之福;无疾病缠身,谓之福;无尘俗撄心,谓之福;无兵凶荒歉之岁,谓之福。”煌煌大观,直白而朴素。每个人都可感受福,每个人也都有感受福的能力,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吃到安全有保障的食物,居住地环境幽静、邻里和谐,升职加薪等等,无不属于福的范畴。当年,陈衍在福州主编《福建通志》时,林纾寓居京城,两人谈诗论画时常唱和,林纾有《自都门寄余福州》诗,说北方正沙尘肆虐,尘土寻丈,公园里吵吵嚷嚷,语声刺耳,头都大了,真是羡慕、嫉妒陈衍在福州享福啊!

各人因文化知识、人生履历、价值观等等差异,尽可对福文化做出不同的理解,“福”字在国人心目中的魅力无可取代,乃至于对福的追求是人生的最终归宿与社会治理的最高境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物产富饶之地谓之“福地”;享用了一桌珍馐美馔谓之“口福”;饱览了山壑嶙峋、小溪恬美、林木蓊郁、大漠孤烟的美景谓之“眼福”;长得一脸富态谓之“福相”;得美女钟情谓之“艳福”;有贵人相助谓之“福分”;好消息传来谓之“福音”;运气好、常打胜仗者谓之“福将”;全家和美圆满叫“全家福”;等等。在节日为亲朋好友送上美好祝愿称为“祝福”,祝贺他人取得佳绩,对方常常回敬一句“托你的福”。近年有脱贫致富奔小康者由衷地发出“托党的福、托政策的福、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福”的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