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8 23:3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蔡天初 蔡佳琳



·“新时代视域下的福文化·

古民居建筑中的“福”文化

 

蔡天初  蔡佳琳

 

 

“福”字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又为“福、禄、寿、喜、财”五大吉祥之首。福文化历史悠久,与中华民族文明同生共长,渗透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思想。古人建房需考虑防御、防灾、生活及农业生产的需求,生活生产安稳称为“有福”,故福文化贯穿于古民居建筑中,建筑制造的选址、设计、营造、装饰和民俗能够客观地反映出福文化的思维。

 

一、选址拣地:择福

 

古人建房讲求形势派和理气派风水理论选址,在地形地势、水质土壤、结构朝向的选择上,都有风水可依。在理想的风水地上建造的住宅,明亮宽敞、水源丰富、利于农耕,又能防止自然灾害的侵袭,为人带来好运。古人以朴素的生态观顺应自然,以最简便的手法选择宜居福地:

(一)自然山水形势择福地

人类对自然的探索、认知、适应过程中,住宅选址注重山水形势,要”觅龙、察砂、点穴、观水”,观察山脉、山丘、山峰、溪流,依山傍水筑居。

据考古发掘证明,洞穴遗址是人类最远古的家园。明溪县的南山遗址,是一处有过旧石器、新石器和青铜时期遗存并存的洞穴和旷野相结合的史前人类栖身之地。遗址位于明溪盆地的中心地带,北面那座山如同雄狮,叫狮子山,俗称南山;南面的山犹如巨象,叫象山,两山隔溪对峙,西、南两侧各有小溪流封锁着东南方向的邑水口,形势环境十分理想。沿着狮子山山体由西向东,分布着5个遗址,以南山为圆心沿盆地边缘的低矮山头发现了10多处史前洞穴和旷野遗迹,如王陂廷坊村的苦椎墩、坪埠山下、十里铺农场水尾、龙湖凤凰岩下、城关王桥星窟等。这些遗址,人类生存活动、演化进程的脉络清晰,关系很清楚。在山顶区还发现新石器时代的两个蓄水池,底部分几级规律铺垫大小不等的河流砾石,蓄水池一端有类似于水窖结构的圆形深坑,坑口砌有一圈砾石,底部亦铺垫砾石,四周有大量的灰坑、柱洞、陶片、石制品、红烧土等遗物,最能证明南山先民独特的山顶、洞穴相结合的空间利用特征,居住区逐渐由洞穴向山顶的转变,体现“筑房而居、饮水有窑、以稻为食、黑陶烹饪”选址生存法则。

原始社会的房屋是由经地穴、半地穴发展成为木骨抹泥和草顶抹泥的地上建筑,标志人类从穴居移至地面,就房屋建筑发展史而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可见人类从最早开始就能够根据山水地理形势选择居住地,以此顺应所在自然环境,使得群落安全有福,繁衍生息。

(二)阴阳五行理气择福地

古人认为选址风水方位、朝向和布局关系着住宅的光照和环境,择吉处而营居是件十分重要的事情。理气派风水引入《易经》和占星学说,有山主贵、水主财的说法,包含了人对自然的探索,主要目的在于使人与自然相互和谐,住宅选址讲究山水环抱,藏风聚气,同时也是根据地理磁场的原因,有助于居住的人身心健康,达到建筑的有效性和持久性,实际上,其背后的哲学与法则离不开儒释道思想。

华安九且山庄位于高安镇平东村九且自然村,旧称“古且”,崇信风水宝地可为后人带来福祉。先祖请九位风水先生择地建朝阳楼,认为此地形背靠贡鸭山,如田螺阴阳五行穴,山环水抱弯曲有情,得山川灵气,土壤结构好能够保证耕种,农桑年年丰收,楼内子孙代代顺昌。“古且”邹氏后人为感恩这九位风水先生,故将古字改九字,成“九且”。如今,九且古村朝阳楼、文峰楼、古炮楼、古井等古迹仍保存完好,三十多座古民居,福气绵延至今,美誉“闽南小九寨”。

(三)踏勘观水凿井择福地

水是生命之源,古人在寻找筑居福地时,对水有极高的要求,认为“吉地不可无水”,常邻水而居,择水而憩,所以古时候建房先凿井,对水质考察,查验该地水质是否色碧、味甘、气香。

掘井促进了古村落的形成。莆田荔城古街区砖木结构连排屋群落,从长寿福泉阁中的福泉井开始。福泉阁位于衙后街中段336号单开间,进深一间,楼分两层,内有小阁楼,为全木结构,房屋的结构充满了求福祈福的要素,进屋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张供桌,供桌后是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兴化府志》记载的福泉井,这口井为六角、四孔,井水清澈,称“福”井。附近还有“禄”“寿”二口古井,依然保存完好,共同见证了荔城古街历史。又如,长汀三洲古民居“聊可自娱”“礼门贻矩”“藜照垂青”“蕉国名家”“培植惟勤”“绪缵谈经”“亨衙直生”和苏维埃政府旧址的“戴道宾祠”以及“戴永柏宅”深院大宅都有古井,古街上还有东宫圆井、西宫四角井,可谓千年传承,成为国家级的古村落福宅,得以延续的重要标志。

水井是海岛的重要水源。丙洲原是同安湾七个明礁,先民上岛先凿井后围垦及填土造地形成丙洲岛。丙洲先民上岛时凿的四孔井,历经春夏秋冬、雨涝天旱,长年不竭不溢,是岛上唯一的一口淡水井称“蛇脐”。在丙洲新城还有一淡水池遗址叫“马窟”,相传为郑成功洗马处。朱熹任同安县主簿时,驾舟游丙洲,叹道:“两溪合一流,丙洲状元家;大土好田园,白埕作粟仓”,正如小说《蛇侠》和电视剧《彪悍家族》讲述“丙洲陈”,从“一根石柱一横梁,一块石头一堵墙”的石厝开始的发展史。

(四)桥门市井聚气择福地

通达则地盛,地盛则繁华。民居聚集之福地,必是公共交通通达之处,公共交通的通达又进一步促进商业贸易发展,人员涌入,生意兴荣,久而久之该地便成为有福之地,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

“先有三洲,后有汀州”。在宋朝以前,三洲便是繁忙的商埠码头,是上杭至长汀的官马驿道,是古代官员与商贾往返登岸地点与暂宿、换马的地方。南宋至清末设墟、铺、公馆、驿站,成为闽、粤、赣边界的水陆交通枢纽、商贸重镇和货物集散中心,有一定政治影响的重镇。境内汀江河道仅105公里,“日见船帆不断,夜泊船桅成排”,桥门市集成为民众聚居之地。三洲有成片大规模的古建筑群,现存完好的古民居建筑、礼制建筑、客家建筑、崇祀建筑、古路亭等多达六七十处。

 

二、设计创型:造福

 

建筑是三维空间的主体物。古民居多是木造建筑,因大木结构的空间配置与造型设计容易被开发出来。古民居建筑造型优美,或雄伟,或朴拙,或秀丽,或融合外来文化;建筑空间布局形式,或奇特,或创意之建筑,都充满了人世间烟火气息和居住智慧,体现福的气韵和中国文化敬天与顺乎自然的思想,以建筑载福道。

古民居建筑住宅有以下几种建构方式:

(一)三结合福宅

建筑之美,美于结构。古人结合自然环境,通过建筑结构的巧妙设计,实现住宅、农务、仓储相结合的民居,有利生产生活,造福于民,自成福宅。

福安溪南村、溪潭镇的古民居,是闽东民居的典型代表。闽东这一带因武夷山脉阻隔,又受海洋季风吹拂影响,雨季长,气候潮湿,有利于稻谷生长,但梅雨季节不利稻谷翻晒。千百年来,设计出高度复杂的穿斗式木结构建筑,在室内晒谷,并储存谷子的奇特民居:一楼主厅,两旁卧室,二楼是储存仓库间(半楼),三楼为平台,供晾谷之用(屋中屋),外墙封闭(封火山墙),搭配青瓦悬山大屋顶(燕尾),檐深远(双重披檐),比喻“叠床架屋”造福。

(二)向心力福宅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为贵”“和为顺”,就是期望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和谐相处。和谐是人们对福的最高精神追求,家和万事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华安仙都镇大地村的“二宜楼”是土楼的典型代表,其设计成平面内外两环,外环楼为四层。一至三楼为卧室,四楼为各家的祖堂,所有房间面向圆心,呈现外圈私用,中央庭院和内圈公用,意寓“同心同福”“福在心中”“福由心造”。其凝聚内力的设计,体现同宗聚族而居,形成合力,福气自来。

在武平县岩前镇大布村有座客家围龙屋,围龙林屋呈扇形半圆状分布,以林家祠堂为中心,以扇形向外扩散,里外共四层,与祠堂前面的围墙合拢,正好围成一个圆,也是设计成向心力极强的同宗聚族而居的福宅。

(三)五凤式福宅

古代福文化,在儒家文化中有集中反映,认为上天是福祉的赐予者,通过祭祀和民众的呼声上达于天,上天就会赐予百姓福祉。古代风水,流传凤凰择枝而栖的说法,认为鸟可以通天之意,五凤、五色与五行密切相关,即以东南西北中五方配五色和五凤,因此人们设计五凤式合院楼,喻吉祥、和祥、富贵、纳福。

永定县高坡大夫第,设计为“三堂两落”布局的“五凤楼”。整个布局属合院式,屋顶层层叠起,采用硬山顶,出檐深远,联想成凤凰;外门设于左侧,有“龙进”之意;前面设计为“半月池”,象征体现人寿年丰,人杰地灵;照壁“前水为镜”,有聚福带给家人喻意。

在华安乡村,散落着超过1000座清代、民国以来建造的此类砖土建筑,都由“三堂两落”格局组合而成为一组建筑群体,对称分布、高低错落、屋脊曲张、飞檐翘角、莫不如此。如大鹏展翅的“五凤楼”,主要是源于地理位置与儒学中正思想的影响,借此向上天祈求福祉,希望家庭平安吉祥。

(四)板楼式福宅

相邻而居,让邻里关怀浸润日常,守望相助就是最好的街坊幸福情,古板楼式福宅,给街坊邻里百姓带来幸福快乐。

在三洲西南角方向的地方,有一段古城墙残壁,仍可辨出原貌。城墙巧妙地将村庄四周各户的风火墙连接起来,成为长汀古代乡村唯一的有城池的村落。现在三洲基本保留当时原状,东起文昌阁,西到官厅遗址,南到南门,北到卫生院形如古船,内有上街与下街,地块的交通路线回环往复,“路路相通、户户相连”。这里狭窄小巷两边都是独具特色的连排、双排、叠排屋式板楼,称之为巷仔边。邻居共墙相隔,隔而不断,透着一种平淡质朴的美,将福渗透和体现在民众生活中,居民和睦相处,邻里相帮,知福惜福。板楼式街坊“邻里节”,延伸着人文独特的福文化情怀。

 

三、营造法式:兴福

 

建筑属百工之事,古时称为营造,建房技巧方法总结有宋《营造法式》、元《鲁班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

中国古代建筑以“间”为单位而构成单体建筑,再以单体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各样的集群。“间”古时作为房屋的一个基本单位,即建房时用四根柱子上端架以四根横梁,在梁柱之间直角的连接解决了平面与空间的关系,所围成的空间被称为福田。作为度量规则的“间”单元,从面宽几间及进深几间来规范。建筑从起造伐木开始“伐木入出、画起屋样、起工架马、起工破木、画木绳墨、动工平基、定磉扇架、立木上梁”。在“立木上梁”时,于梁上写建造吉日,并用写有“福”字的红布披于其上,以祈求平安、足食,给所住人家带来福气庇佑。

营造建房时,将“福”列为考量对象,其中有以下几种表现方式:

(一)屋顶建造深檐,接收天降之福

古人认为,上天是福祉的赐予者,天自有其运行法则,顺天就会报之以福。屋顶象征天盖,不仅防火、防风、防雨及排水的功能,还具有其重要的纳福、驱煞功能。故古人十分重视屋顶建造,将屋顶设计为歇山、悬山、硬山、卷山等式样,以接收天降之福,逐渐形成独立完整的营造理论与技术体系。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双燕归脊”为厝脊的经典,主体建筑为硬山燕尾脊,左右为卷棚式厢屋,延伸出檐深度,或为减短梁的长度,采用两头微微翘起的优美造型。有的大厝屋顶造型为披瓦覆壁简屋面,两边砌三槽筒瓦,脊梁上饰有“龙吻”,张开巨嘴吻脊,造形刚柔并济屋脊的形制,起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挡住煞气、纳入福气的精神作用,体现福文化敬天的思想。

(二)善用高墙小窗,创造安全之福

山墙有防火防风实际功能,古人把心理和情感寄托于家宅山墙建造之上,认为构成一个平安封闭环境,带给宅地安宁。一是对于家中平安的祈福,运用造型符号、图案符号在山墙构件上的表达,体现出强烈的向心性和安全感,以达到心理上的安宁感和幸福感;二是对美好生活的愿景,采用图案符号、文字符号在山墙纹饰雕刻上来实现。如为增强视觉象征性的寓意表达,还常见将“福”刻于山墙上。

古厝山墙形式并不多样,归结为:金形“圆”、木形“高”、水形“曲”、火形“尖”、土形“平”,象征“金木水火土”意涵。还有一种影壁置于宅门两侧,与山墙结合而设,叫做“反八字影壁”或者“撇山影壁”相互补充,避祸求福,祈求家族平安家运昌隆。

(三)设计四水归堂,享受聚财之福

古民居屋顶四周坡屋面围成一个敞顶式空间,形成一个天井,天井是古代建筑中不能缺少的一环。天井狭小,有着四季轮换的景色,雨水及光线通过其到达地面,形成一道通风口,减少日晒面,使空间凉爽、幽静,起到通风、采光、集雨水形成阴凉环境的作用。雨水代表财富,所以有福从天降,汇聚四方之财和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寓意,称“四水归堂”。天井又像大斗,斗是古时装五谷的工具,人们希望五谷大斗小斗进屋来,让“五福降临”。

天井式样并不算丰富,从开口形状看,多为方形、矩形,但也在不变中体现变化,如蔡厝天井紧凑狹窄,设计成“橫宽(宽扁)”长方形的形状,在天井的地坪上架石条,方便行走外,又意喻后代能出人头地,表达对幸福的追求,福步升云,生生不息的象征。

(四)僭越建筑礼制,演绎色调之福

红色源于古代对太阳神和大地神的崇拜,象征幸运和快乐,也有驱邪招福之意。人们为了追求美的享受,喜事如结婚、状元登第、新生命的诞生,常用红色表示。闽南人以红色为尊、为大、为喜、为吉,红色砖瓦被工匠们以巧妙的工艺用于传统建筑中。

红砖古厝主要分布于厦、漳、泉,其最大特点是三红:红砖墙、红瓦顶、红地板砖,即内外墙均为红砖结构,屋面铺红色筒瓦,厅堂廊地铺砌边形红砖。同时,墙体砌筑有“福”“寿”“喜”红花砖墙饰,赋予其极强的红色视觉效果。红砖厝的红色建筑,蕴含对生活的美好企盼,酝酿出红砖厝福文化深沉而独特的底蕴。

(五)斗拱卯榫构造,传承智慧之福

斗拱是中国建筑最奇妙的构造。在古民居营造木构架中,斗拱构造全靠卯榫,“拱”如手肘,“斗”如关节,斗与拱交替重复叠高,承上启下承托屋檐。斗拱或质朴粗犷,或灵动飘逸,或大气豪壮,或精致华美,或柔美绚丽,都具有大气豪壮的特点,也使屋内显得宽敞开阔,并成为兼具力学与美感的视角结构,透着儒家的平和中庸,象征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气质,给人一种福的享受。

古民居斗拱传承千年之福。与唐代相比,宋代的斗拱纤巧秀丽,外观匀称,更加注重装饰。闽西古民居常见斗拱中间伸出部仍叫做耍头,雕著一个立双式的青色龙头,其两旁的垫拱板雕半立体火焰珠一粒,象征吉祥如意,并非孤例。

(六)柱础顶肚腰脚,雕饰寓意之福

木柱是中国古建筑中的重要部分。民居中木柱不直接插入地下,在柱子之下,为了传递上部荷载,会加垫一块石墩,被称为柱顶石,又称柱础。柱础的边长是柱子直径的两倍,厚度则与柱径相同,由顶、肚、腰、脚四分部组成,座型多为圆柱和圆鼓形柱础,还有瓜棱型、花瓶型、宫灯型、六锤型等多种式样。它的雕饰体现工匠的高超技艺,同时展现出屋主人的情操和愿景。人们都称为“福”瓜,寓意着吉祥。

随着朝代的变迁,使得柱础的形制和雕饰越来越丰富,如莲瓣柱础、云凤柱础、合莲卷草柱础,有的整个柱础就是一个兽的雕塑,真正让雕刻精美的柱础成为了一种“福”文化符号,寄托着人们祁寓吉祥的愿望。

 

四、装饰意涵:盼福

 

古民居建筑中的装饰琳琅满目,达到建筑必有装饰,装饰必有寓意,寓意必吉祥的艺术境界。通过营造吉祥气氛,让人感觉生活在天与地、水与光交融的环境里,期盼福至人间,具有“审美性”“情感性”“象征性”的三大视觉特征:

(一)窗花装饰

古人将对吉祥幸福的期盼寄于窗花装饰设计中,不同的窗花设计体现不同的美好期许。古厝窗型有圆、拱、菱、方等,相应地棂花多为梅花堵、海棠花堵、盘长纹和万字纹等,出现最多的是“钱纹”图形、“福”字图样和“蝙蝠”图案,用以表达对财富、幸福的追求,得到充分体现。

窗花装饰丰富多彩,通过图案化、文字化、造型化等手段,使“福”文化符号成为与风俗习惯、审美情趣、民族文化息息相关的“代表物”融为一体。蔡厝醉经堂“一码三箭”窗,是由三根横棂条组成一组,共三组分别与直棂条的上中下相交组成图案,棂花的直,横棂条细长,似箭一样,其图案似箭插在箭囊上,显示有取之不尽的、象征天的力量的武器在此,可以避邪、保财。又如蔡氏古民居中难得保留有半堵石墙和镶在上面的一块“窗雕”与石门,窗雕由正方形白石,内镶圆形青石雕组成,圆内由三根镂空雕青石圆柱合成,圆柱上刻藤萝瘦竹、凤凰知了、喜雀鹿兔,整块石窗的装饰寄托了房屋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山墙装饰

墙体具有结构与装饰的二重性,表现出丰富的福文化的思维。座头造型各异其趣:“印头式”显示房主读书做官的追求、“朝笏式”表示屋主志向高远、“坐吻式”体现屋主高贵、“鹊尾式”展现抬头见喜。上方所雕的图案有龙凤呈祥、麒麟送子、凤凰牡丹、狮子抢球,蝙蝠、八吉、暗八仙、花草纹饰及龙凤图腾,蕴含了吉祥寓意。

建筑表现方面,闽西山墙的叠数可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闽东八字形山墙屋檐下博风板施以白边曲线,显现盎然神采;闽南山墙在顶部于屋檐的夹角顺势而下,有独特的“悬鱼”福文化符号。最初的“悬鱼”样式简单,悬鱼的鱼,谐音“年年有余”,鱼多子,体现了人们祈福婚姻美满、多子多孙的愿望,而古民居多为木结构,房子怕火,悬鱼是水中之物,水以厌火,又象征防火之意。经各个朝代一千多年的时间演变,经历了由功能性向装饰性构件的转换,发展为丰富多样的传统吉祥图案和造型,有的甚至变成了蝙蝠,以取“福”之意。

(三)梁栋装饰

古民居大量使用彩绘来装饰梁栋。装饰图案和体裁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福文化的标识符号和福文化的图腾。内容主题包括五伦全图、百鸟图、唐宋诗文及历史演义,有民间八宝(珠宝、古钱、玉磬、犀角、珊瑚、灵芝、银锭、方胜)组成各种几何纹样,更多的是八仙祝寿、加官进爵、麻姑献寿、麒麟送子、和合二圣等中国最熟悉的祥瑞,祥和富贵故事,形成独特欣赏“福”的格调。

(四)雕刻装饰

古民居“无宅不雕”“以石(砖)为纸,以刀为笔”,随处可见精美的砖、木、石雕刻装饰。梁枋、撑拱、雀替等处处可见到,雕刻有八仙人物、戏曲故事、牡丹石榴、麒麟蝙蝠、鹤鹿象马、松竹兰梅、花鸟魚虫、传说故事、书画作品等等,图案有燕雀、龙鲤、宝鼎、花果,各有意蕴悠长的美好寓意,使居宅内意趣盎然,生活精致。即使其屋檐末端的瓦当和滴水也需要进行一定的装饰。砖、木、石雕图案化、文字化、造型化的符号语言,传达出对家宅平安的祈愿及对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具有审美性、情感性、象征性的视觉特征。

翔安大嶝岛田墘村“红砖厝聚落”,砖、木、石雕除了担负着实际的建筑功能外,还有装饰作用。厝内有石柱、石门前、石狮、石鼓、石壁角雕,雕有万字文、团鹤、麒麟等图案,两侧裙堵有双鹿、双鹤、双麒麟浮雕,墙额处有“水车堵”装饰,每一座的横纹都不一样,把对于“福”的期盼和向往寄托于民居建筑元素上。

 

五、民俗祭典:祈福

 

“福”文化是我国特有民俗文化。古民居是人类为了生存与生活目的所建的庇护所,寄托了人们的思想感情,通过造型化、符号化、图案化、文字化等手段,成为与风俗习惯、审美情趣、民族文化息息相关的“代表物”,透露出多姿多彩的民俗福文化,丰富了福文化的表达:

(一)“左昭右穆”尚福

儒家福文化渐渐将福与儒家倡导的忠君、孝道等联系起来。孝是衡量中国人幸福感最基本的因素,从民房的平面布局,反映出人伦关系、尊卑序位及亲疏的空间位置。民房核心位置供奉祖先牌位,始祖居中,两旁古制“左昭右穆”,分配各房兄弟居住。以家族为中心布局建立的建筑群,体现了宗族的“立家庙以荐蒸尝,设家塾以课子弟,置义田以赡贫乏,修族谱以联疏远”。这种院落布局既满足了安全与向阳防风寒的生活需要,也符合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和礼教的制度。

现存16座蔡厝居中,建造顺序由东部向西部方向先后推进,有序毗连。东边有大厝10座,三排三列,西部两排两列,中轴线纵向贯穿,南北纵深,前后在平行线上,山墙之间均留有2米宽具有防火、排水、人行功能的“福道”,整体形成“曲”字形网格。建筑坐标轴线取坐北朝南偏西5℃-10℃,夏季南面日晒不入室内,冬季北风被后墙挡住,“冬暖夏凉”十分宜居。这种严整的布局并不呆板僵直,而是将多进、多院落空间,布置成为变化的颇具个性的空间系列。“礼制”的尊卑有序在建筑空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崇尚“天伦家和,团聚是福”。

(二)“祠居合一”崇福

古民居在建筑上往往结合了居住条件、家族系统、宗庙祠堂“三位一体”,以祠堂为中心或依托展开布局。三洲各姓氏其民居基本是以黄氏家庙为中心穿插了俞、温、丘、肖等姓祠堂展开布局,以南主要是戴氏的聚居地,各房支民居分布有十几座戴氏的祠堂,有始建于明代戴氏家庙的明德堂、笃敬堂、三大房大夫第、戴应寿将军祠等民居小组团。这种民居、祠堂、祠居三合一的布局,是传统聚落的典型布局方式,对宗族的福文化有着高度的心理认同和文化认同。

形成“祠居合一”的民居建筑,不仅忠实而客观地反映出福文化的思维,甚至保存了许多文字无法记录,有定质却无定形的东西,老百姓把能够带来物质或精神上的满足,使人为之愉悦的事物称为“福”。三洲的锣声鼓点说是“厝的声音”,实际上是具地方姓氏意蕴。锣鼓从各自居所出发,戴氏锣声鼓点音“跴叮哐,呤呤呛”,喻义财丁旺,岁岁强;黄姓点音“乒乒乓乓,跴哐跴哐,丁珰丁珰”,喻义平平安安,财强财强,丁旺丁旺;三姓的点音用“鼓、锣、扬琴”代表古、罗、杨三姓;四姓点音“吣(陈)呤(林)吁(俞)呚(温)”代表四姓;三洲老街锣鼓点音,统一用“呤丁呛,呤丁呛,跴跴哐,乒乒乓乓”的音点来表达“人财兴旺、岁岁平安”的祈盼。这些世代留传下的锣鼓点音,不仅饱含了三洲民众对美好生活的珍惜和向往,形成一种地方姓氏民居以吉祥、祝愿、祈愿为主题的“福”文化现象。

(三)“园林布局”享福

园林的民居将福文化化为空间,堆山叠石,庭院理水,植树栽花,成为私人园林福景。园内种枣树、石榴树,寓意早生贵子,多子多孙多福;种丁香、海棠,寓意有福运。庭院中还喜置鱼缸一两个,有的为养金鱼,有的为储水浇花,有的为栽荷花、睡莲,表示主人有身份和文化修养。

园林式的民居也有按福文化思维的功能布局。蔡厝“醉经堂”,是一座书轩,为族内众子读私塾和聚宴休闲之所。醉经堂纵深三进,前面是小花园,中间挂落敞厅,隔着天井,后为灶间库房,第一进与第二进间的天井上方,建“过雨亭”,实现建筑功能与艺术结合、天人合一与和谐共生的理念。又如,永泰县竹头寨分为上、中、下三个片区,集防卫、居住、建筑艺术于一体的3座建筑群,既是民居防御建筑的奇葩,也是农耕社会家族园林式聚落布局的民居福寨。

(四)“陈设舞台”盼福

陈设是建筑文化组成部分,生活处处讲究吉利吉祥,把追求幸福愿望寄托在身边的一器一物,常有约定俗成的深层次含义。

有以下二个典型事例:

一是厅堂摆设。厅堂正中靠墙摆放条案,前面摆放八仙桌和两把座椅,左右各放几对座椅和茶几,正中墙壁中间挂幅吉祥喜庆中堂,左右各有对联一条,传统的厅堂的氛围雅致、庄重、大气。条案上东侧摆瓶,西侧摆镜,取谐音“东平(瓶)西静(镜)”之意,中间摆放座钟,准点自鸣,钟声与东西瓶镜的摆设,共同组成“终(钟)生(声)平(瓶)静(镜)”的美好寓意,是民居中实用性与寓意性结合得最好的产物。同时,屋中各式桌椅床案、箱笼橱柜、风箱食盒、烛台屏架、花篮花灯,包括传统民居中的五金配件,从来不单纯是为了使用功能而做的门钹、门环、窗钩、贴脸、看叶、门钉都有福意造型。

二是贴挂福字。传统节日是表达幸福生活的方式。其中,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祭典、祭神时用“福酒、福食、福物”,每家每户都会在厝大门贴上“福”字,成为不可或缺的元素。为了更鲜明地表达对幸福的向往和祝愿,除了正贴福字,民间还有将福字倒贴,表示福气已到、幸福已到的习俗。人们也通常都会在建筑构件、装饰制作、彩绘图案和造型布局等方面大量使用福字或者粘贴福字。这些福字的字形生动多变,有的福字左右角画有两只蝙蝠,寓意“遍地有福”;有的福字用鹿头、寿星头或桃子等吉祥纹饰组成,寓含人们对福禄寿的期待和追求,对新的一年幸福生活的向往。

“福”不仅是一个字符,更承载着人们精神寄托和美好诉求。剖视古民居建筑,从民居建筑隐喻视角与表达,看到“福”的影子,品读“福”的表现,反映“福”的价值,体现的建筑艺术和审美特征值得后人思考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