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 本 流 云
崔建楠
人们常说福建是一个“桃花源”,抛开武夷山脉阻挡北方寒流、承接海洋暖湿气流的地理因素,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每一次中原动荡造成皇室氏族南迁,风尘仆仆的流民经过千难万险登上仙霞岭那些古道隘口,远望闽地的青葱山岭和闽江的潺潺溪流的时候,这些前朝君臣士子百姓从心里长长地吁了一口气,他们回望那些止步于武夷山脉北坡陡峭山岭的追兵,心里想着总算是可以停下疲惫的脚步,盘算着在那个山坳那个水湾来建立自己新的家园了。
这个时候的福建就是他们多舛命运里的世外桃源。
闽东周宁西南部的仕本村就是一个接纳了唐朝末期“朱温之乱”之后逃入福建的唐皇子颍王李禔一彪人马的桃花源。
有趣的是,据史籍记载,由唐宋开始,及至元明,总是有那些被颠覆了政权的皇室后裔及臣子等人逃入了福建,唐有十六皇子李禔(后改为岳王李璟),宋有在福州闽江边称帝的年仅七岁的南宋末帝端宗赵昰,明有化妆为出家人潜入闽地山林渺无踪影的建文帝朱允文等等。在这些地方行走,你若是遇见李姓赵姓(后改黄姓)朱姓等氏族人士,说不定他们就是一位出身显贵的某朝某代的皇族后裔。
走在仕本村中,在李氏祖庙与村中耆老聊天,在众厅里外看着那些或蹲或站的男女,心里不由感叹:这些普通乡人曾经都是唐朝的皇家后裔啊!
去过仕本之后,便关注起唐末的“朱温之乱”来,且不说推翻唐家王朝的朱温是一个乱臣还是一个枭雄,目光只在那些被后浪拍死拍跑的前浪身上。据说唐皇子李禔(岳王李璟)是由江西入闽的,按照入闽古驿道线路,他们应该是由杉关入闽。然后资料又说他们由连江罗源进入闽东地界,这样看来八九不离十他们入杉关之后顺闽江一路向东漂流,躲过了闽王治下的福州,绕道连江罗源北上逃入山更陡峭林更茂密的周宁去了。
几十年前曾经由咸村上周宁,走的是砂石路面的省道,经过宁德之后一路坦途顺海边蜿蜒,一过咸村立刻开始爬山,片刻不歇盘旋直上云端到达周宁。今日想来1000多年前皇子李禔率众人跋山涉水的艰难,他们半夜过咸村因为听闻村中鼾声如雷便将此村称之为“鼾村”,过了鼾村不畏山陡林深,一大早便无所畏惧地向着高山攀登逃逸,出发地便留下了“早岭”的地名,如今村名为枣岭,想来这枣岭应该无枣吧!据说李禔爬了一天的崎岖山路疲惫不堪,留下了“龙入浅水乏鱼力,凤落深山没鹊威”的感慨。李禔抒发感慨的地方叫岭头底坪,因为皇子夜宿,地名就改成了“王宿”。在王宿李禔改名李璟,为岳王。次日天亮,岳王李璟感觉随行兵勇人数众多尾大不掉,便遣散随从,于是,距离王宿村300米的山岭就叫作“兵散岭”,还有埋藏银两刀枪的“金藏井”和“刀枪墓”,据说墓中古刀枪在20世纪70年代被福建省文物考古部门挖掘出来。
在村人的陪同之下,冒着夏末秋初的煜煜艳阳去走了一条仕本通往咸村方向的古道,古道依然完整,全仗村人每年砍草维修,脚踏粗糙石阶,遥想皇子李禔步履,顿觉历史烟云呼啸而过。
改名为李璟的岳王一路走来,最后在仕本停下了脚步,生发出定居此处重建家园的念头,选址仕本是与仕本的风水地形有莫大的关系。仕本周边均为崇山峻岭,古道崎岖难行,一进入仕本便是一大块的山中平地。平地东面山嘴轩昂,有奔驰勒住之势,确肖乎马;南则冈峦迭出,形圆而顶平,视之若鼓;西则孤峰尖峭,上出重霄,其状如枪之坚,草木从茂;而其北气势迢递,展布如旗之飞扬,乃阴阳之所聚也,俗称东“马”西“枪”南“鼓”北“旗”。最奇特的是仕本是一个水源流向既向东且西、俗称为“水流东、水流西”之地。
随李禔南逃入闽的有阮、刘两位国师,如今有塑像供奉在李氏宗祠岳王塑像两边。据说开基祖地的确定,是两位国师的意见。李璟有感于国破家亡的惨烈,萌发后代不再入仕为官的愿望,两位国师便确认两水各自东西流之地,是绝不会再出为官之人。奇怪的是,这李璟开基仕本之后的千余年中,后世裔孙已发30余世,支派流传宁德、福安、霞浦、福鼎、政和、武夷、建瓯等地,枝叶繁茂、子孙兴旺,但是还真的没有出现过做官之人。
皇室后裔开基重建家园的故事在福建不多,但是都轰轰烈烈地开发宣传甚是著名。像福州闽江岸边的林浦,一个江边小村,就因为有了一个南宋末代皇帝赵昰的登基,虽然只是一次回光返照式的新朝建立,但是也成为当地政府文化开发的大好题材。同样赵氏子孙从海上自崖州漂泊至漳浦登岸建造赵家堡,誉为“五里三城”的仿汴京布局的城堡,如今也是旅游的热点。再像闽东宁德蕉城的畲族山村——上金贝村,一座古墓的发现引发了追寻“明代第一迷案”建文帝踪迹的热潮,村民们建造起建文帝僧侣形象的巨大石雕像,前来探秘溯源游玩的人们络绎不绝。而在仕本,唐皇子的传奇不是也可以大书特书的么?
太多太多的偶然与巧合,昭示的必定是历史的必然,是真实的历史事实曾经的发生和存在,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总会以某种方式进行表现。虽然皇子李禔开基闽东的史迹尚未在历史典籍之中找到,但是那些遗留下来的一连串的地名是不是也应该就是“太多太多的偶然与巧合”呢?
或者李禔只想让子孙后代安静地生活,不愿意再入“红尘”?
福建是一个保留了太多太多中原文化的省份,这些已经在北方消失的文化形态,却在福建的山旮旯里如同文物一般留存着,而且这些曾经的中原文化流播路径又可以让后人窥见一些难以证实的历史事实。
比如,仕本的民间习俗。
在闽东这个偏僻山村里,居然保存着繁复而完整的民间习俗,如果有心去追本溯源,是不是可以触摸到某些历史的印记呢?
仕本的年俗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各种祭祀活动基本不断。初一开门焚香、放炮,“做寿”人家“喊吃茶”;初三若是遇到“贡祖年”,接祖迎神甚是隆重。初四上午拜祖宗,下午“发喜票”;初五全村家家做糯米糍粑;初九至十五上厝下厝分别做“元宵”游板凳龙和“种花献娘娘”。然后到了七月,也像中原汉族族群一样祭祀先人,并且为开基祖岳王李璟“作福”“请祖宗”。
仕本村仲冬举行的“贡祖”活动很有色彩。如果遇到三年一次的“贡祖年”,就要将祖宗神像抬到众厅进行祭拜,举行“请兵”等仪式。所谓“请兵”,就是调请当年跟随唐皇子李禔入闽的随从士兵,践行唐皇子与随从士兵离别时约定的“三年一聚”的承诺。那年散兵岭上君臣分别,其情难舍,均表示“今日一别,不知何时能再见君王”,岳王李璟安慰众人道:“待我选址开基后,大家日后三年一聚”。由此,李璟择地仕本开基后,将士随从都在农历十一月秋收之后,每三年一次相聚仕本,探望旧主,这君臣情深、恩情难忘的习俗至今已近千年的历史,李氏后人薪火不断、世代相传,演变成了如今“三年一贡”的独特习俗。
在仕本这些习俗之中,最具符号色彩的一是“游板凳龙”,二是礼生“走礼”。仕本人坚信“板灯”源自唐代元宵张灯,源自唐玄宗开元盛世的长安灯市。那花样繁多、金光璀璨的花灯在皇子李禔的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于是每逢元宵甚是思念长安元宵节的灯市,便组织儿孙们自制起板灯来,逐渐流传,成了仕本传承千年历史的习俗。而所谓“走礼”即为宫廷礼仪,每逢贡祖年,仕本都要安排二十四名年轻人前往王宿,其中应有四名能够掌握宫廷礼仪的“礼生”,礼生在仕本出发时,受族人最高礼仪欢送,抵达王宿后同样受到王宿族人最高礼仪接待。当晚,王宿安排本村礼生与仕本礼生走礼。旧时“走礼”,礼生头戴官帽,身穿圆领袍衫,袍衫外套袍褂,手持“礼帕”。各走出“花蝴蝶”“剪刀剪”“平丈”“廿四拜”等多种走法。
这板灯这走礼,是不是可看作是盛唐遗韵呢?
其实仕本原名“水松坂”,岳王肇基后改为仕本乃取本为官家之意,以显其唐朝李家之“余脉”。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周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