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5 23:1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陈孔屏



千载流韵灵峰寺

 

陈孔屏

 

 

闽东山区周宁县纯池镇大山深处,有一座始建北宋年间的古寺,千百年来香火不断,遐迩闻名,引起了我浓厚兴趣。

都说天下名山僧占多,纯池这一带虽然山清水秀,但算不上名山胜景,北宋时期这里是偏远之地,人烟稀少,一座古寺能建于此且长盛不衰,我以为肯定有独特之处,一定隐藏着故事。

抱着怀古探幽的好奇心,我踏上了探访灵峰寺之行。

灵峰寺距周宁城关37多公里,驱车可直达。一路蓝天白云,青山绿溪,虽是寻常山野风光,但在灿灿秋阳下让人心旷神怡。同行的李君对当地历史文化颇有研究,他生动的讲述把我带进了往昔的时光。灵峰寺,旧名灵显庵,因位于周宁县纯池镇禾溪、桃坑两村间的灵显山莲花圣地中而得名。灵峰寺所在地先后隶属政和、寿宁与周宁,明万历时寿宁县知事杨先春匾其寺为“灵峰”后,遂改今名。

站在正在扩建的寺前广场上,环顾四周,我不由得为这座古寺地理形胜喝彩。只见寺庙四周群山环立,如同长城拱卫着古寺。前方山峰秀美,形成500罗汉回堂、韦陀把天门、双凤守水口、双蛇斗金龟、双鱼戏水等自然景观,颇不寻常。

灵峰寺始建于北宋淳化元年(990年),经历数百年风雨,几番兴废。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禾溪村民许韬三,舍田75亩重建殿宇,并带领族亲80余人出家,自号普觉禅师,从此灵峰寺重现辉煌。舍田75亩重建殿宇,带领族亲80余人集体出家,体现出一种令人震撼的精神力量!比之时下某些对寺庙小有捐助就要求回报的市井交易式的“信教拜佛”,许韬三可谓气贯长虹。俗人出家寻常有,但以这种方式出家,我还是第一次听到,为之感动不已。正是这种难能可贵的精神,成了灵峰寺世代僧人薪火相传激励力量,成为周边民众对灵峰寺景仰的凝聚力量,成了历代县令对这个深山古寺关心扶持的原动力。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任寿宁知县时,对灵峰寺颇为关爱,寺里的田产因管理不善,曾相继出典,致使灵峰寺陷入困境,冯梦龙想方设法,帮助赎回田产,让灵峰寺香灯再盛。冯梦龙在其所著之《寿宁待志》中对灵峰寺亦有“丹华胜境,可恃不废”的赞言。

不单是冯梦龙,明、清两代的多位寿宁知县,都对灵峰寺关照有加。在历史的长河中,地处往偏远大山的灵峰寺,难免几经劫难,或寺产被刁民侵占,或遭匪劫、火灾,或因住持出走致使香火荒废。每当灵峰寺危难时刻,寿宁知县都会施以援手,帮助收回寺产,减免差役、官丁,出面延请高僧住持,让古寺重整香灯。

许韬三带领族亲80余人在灵峰寺出家,其中就包括七个他的亲生女儿。七姐妹秉承父志,一心向佛,良善待人,深得周边信众爱戴。七姐妹老去圆寂后,村人感其德,修建一座七姐妹塔以安放其骨灰罐,让7姐妹永远相聚在一起。然而无情的岁月风雨摧毁了七姐妹塔,骨灰罐也埋没于泥土荒草中。相传到了500多年之后的民国初年,有农人到寺边开荒挖地,挖出一个骨灰罐,以为挖得了宝藏,欣喜若狂,迫不及待地举起锄头敲碎罐子寻宝,结果除了骨灰并无宝物,农人很是懊恼,接着挖一个敲一个,皆是骨灰,心中大骇,余下最后一个不敢再敲,收工回家后,暴病而亡。信众闻讯,赶来收集七姐妹遗骨,重新修建七姐妹塔,从此香火不断。七姐妹塔的故事传说虽有因果报应的荒诞不经,但却是引人向善从良的,告诫世人不可因贪私利而损坏古物,莫作伤天害理之事,故能在当地口口相传,经久不衰。

在许韬三捐田资寺,重建舍宅之后,灵峰寺屡经增建,有6殿、7堂、1坊、8处庵堂。寺前建有海会塔、七姐妹亭,安放着历代僧尼骨灰,巍然耸立的海会塔显示着这座千年古寺悠久历史与往昔辉煌。

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东风吹拂下,灵峰寺迎来了新生,从此好事连连。

1984年重建天王殿,并陆续修建了钟鼓楼、观音殿、念佛堂、斋堂,扩建了僧舍、客房等,交通、通讯等服务设施也进一步改善,寺貌焕然一新。大雄宝殿雕梁画栋,面宽3间16.7米,进深4间17米,高12.2米。建筑为重檐歇山顶、穿斗、抬梁混合式土木结构,风格独特,蔚为壮观。

1984年,灵峰寺经宁德地区批准对外开放,为周宁县首批重点开放佛寺

1987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灵峰禅寺”匾额。

1989年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0年7月25日,举行灵峰寺建寺1000周年庆典,周宁县摄影协会、周宁县书画协会在灵峰禅寺举办了摄影、书画作品展览,同时周宁县邮电局举行了周宁县风景戳启用仪式,数以万计的游人香客莅临古寺,盛况空前。

在灵峰寺,我还见到了一尊不寻常的菩萨,那是供奉在斋堂的监斋菩萨,他永不知疲地默立着,以明净的目光看着众人,监督人们是否诚心吃素,是否浪费食物。这与当下国家倡导的节约粮食、光盘行动的理念不谋而合。

走进近年重修的大雄宝殿,对面3尊珍贵红木雕刻的如来与左右两边十八罗汉浮雕,不由得让人浮想联翩。500多年前,禾溪村民许韬三,舍田75亩重建殿宇,并带领族亲80余人出家,这种罕见的对宗教信仰的诚心与执着,正是灵峰寺历尽磨难、经久不衰的精神源头,促使灵峰寺不断向前发展。寺前方原为几十米深山谷,现在已填平,形成一个宽阔的广场,计划除建停车场外,还要广植名花佳木,让古寺焕然出彩。

灵峰寺邻近的禾溪村与桃坑村,千百年来一直鼎力支持这座古寺。

桃坑村近年被评为中国传统古村落。村中土墙黑瓦的农舍散布于清溪边上,是一幅小桥流水人家风情画。进村要过数座桥,有木拱廊桥,石板桥,石拱桥,水泥桥,甚至还有独木桥。最具特色的是桃花溪上的木拱廊桥——栏新桥,桥面为屋,7个藻井相连,故称“七天桥”或“七星桥”。此桥始建于1911年,为牌楼式3层屋檐,四周飞檐翘角,桥中雕梁画栋,颇为少见。

一条九曲桃花溪将桃坑里村和外村一分为二,溪面宽约一二十米,岸边桃树成行,倒映于水面,若是春天来此,盛开的桃花掩映田园农舍,仿若桃源仙境。

桃坑古村落,一座座黄墙黑瓦的古民居,经历了数百年岁月风雨,依然错落有致地屹立于群山中。这是典型的明清古建筑风格。朴拙的瓦片和斑驳的土墙,给人一种厚重的沧桑感。沿着碎石铺成的小路,我们到村头一座充满神秘感的古宅。这是一排3栋连体的古建筑,远远望去,古宅除了高高筑起的马头墙之外,四周还环绕着古宅建起了牢固的粉墙防护,古宅的东北角还高耸着一座古炮楼,整栋古民居群处于风水林边,显得气势非凡。踏进古宅垂花门楼,院中甬路相衔,互为连通,四面皆有抄手回廊。揭开楼板,可见深藏的地下室,通向隔幢,甚为神秘。走出古屋,迈上石阶,登临后山观景台,桃坑美景,尽收眼底。

禾溪村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现共有保留较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建筑14座以及民国时期的国民小学,辅以三仙桥、鲤鱼溪、古炮楼、古树、古道,蔚成规模,其中三仙桥与国民小学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别具一格的明清古民居,匠心独运的古廊桥,巍峨耸立的古炮楼,平缓清澈的鲤鱼溪等建筑群及自然景观勾画出优美静谧的禾溪,2008年12月,禾溪古村评为“宁德十大最美乡村”,2012年评为“福建省生态村”、三仙桥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并确定为周宁县自驾旅游点,2015年评为“宁德市十佳旅游特色乡村”。

眼下,县城通往灵峰寺与邻近禾溪村、桃坑村的新水泥公路已修通,这三个景点连在一起成为周宁的旅游新亮点,千年古刹灵峰寺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光彩。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周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