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潮儿向涛头立
管柏华
崇武海岸是中国最美丽的八大海岸线之一。在壮美的十二个海湾里涌动着万千顷海浪,潮退后如一弯弯新月,浪涌堆雪,如梦如幻。海门深处的奇,靖海云峰的壮,半月沉湾的秀,岞山岩景的妙,那里的景色确是可以与香港的浅水湾媲美。民初诗人张斗南赞美她:“石瘦因风削,天长为水牵。”明万历《泉州府志》也曾记载:“泉郡滨海绵亘三百里,其最险要处有三,一曰崇武。”早在南宋,太守真德秀就向朝廷提出以小兜(崇武)作为泉州海防重地。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朝廷在崇武设立守御千户所,以后戚家军巡弋崇武,威镇海疆。所以至今崇武镇7万多常驻人口就有98个姓氏,且大多为当年戍军的后代。想当年渔汛之后,地方当局以“大龙旗”奖励夺魁渔船,于是乎海风扯满船帆,渔船高悬“大龙旗”猎猎招展,一群高大威猛的崇武汉子肉袒立船首,自海门而入。海滩上人山人海,观者如云;渔船北上舟山渔场,先在天后宫掷筊择日,出海时,“先锋船”领头,余者随后,献金鸣炮冲出澳口的虎仔屿门,刹那间锣鼓喧天,海风浩荡,给人以战胜海洋的勇气。
崇武是中国南海与东海的气象分界,湄洲湾泉州湾夹其间,又与危机四伏的“黑水沟”近在咫尺;一年里近10个月的海上大风,间或有台风风暴潮,海底东西南北洋流的旋转碰撞,使得平时看似温柔的海湾埋伏着凶险。据《彰化县志》载,当年郑成功水师驻扎崇武澳,后挥师收台,就有许多崇武的船老大领航。崇武的船老大中很早就流传使用一种叫“针簿”的航海手册,传最初为勇毅的崇武籍人张勇所首纂。古诗“击揖日通彰化米,敲针冬钓坎门鱼。”即是说崇武的渔人经略台浙兼收渔商之利。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浙江省第三特区护渔事务所及温州渔警局,分别赠送“海状元”李皮“渔民魁首”“渔捞先异”匾额,李皮曾经获得闽浙两省18年的渔业单产第一名。仿佛阴阳之间有一种灵犀互通,正是李皮的曾长孙李志煌与他的渔民兄弟,一手创建了崇武镇海泳协会和海上救生队。
1997年的冬天,这些吃惠安地瓜渣长大的汉子在解放军庙西侧,搭建了简易的小屋子,从而拉开了崇武海泳协会冬泳的序幕。到了2008年,经登记注册,崇武镇海泳协会正式建立。协会会员300多人,又自筹资金建立了3层楼的海泳会馆,成立了60多人的义务救生队,参与了迄今为止100多次的海上救援工作。2015年被中国救生协会授予“海上救生志愿者大队”。
他们像水泊梁山的“浪里白条”“三阮”“混江龙”;他们是当年崇武抗倭英雄“十二爷”的后代,传承着义薄云天的祖训;他们还像电视剧《海岸救生队》里意气风发的救生队员,用善良演绎着惊天动地的生死时速。2012年夏天,美丽的姑娘梅在海边戏水漂向大海的深处。当晚9时45分,海泳协会会长李志煌接到报警后冷静判断,海水向西流动,梅有可能漂向小岞海域。他挑选了3名水性好、视力强的队员前往搜救,23时许,救援人员终于发现了身着游泳圈在海水里挣扎的梅,此时距她落水,已过了整整4个小时,且已经飘离海岸5公里远了。从海里将梅救上救生艇后,望着泪水盈眶的梅,一名救生队员激动地说:“一名不习水性的女子竟能在大海中坚持这么长时间!她是我们这么多年来救上来的唯一一个活着的人。”
海上发生的灾难往往是猝不及防。当冰凉的海水涌入钢铁的空间,人就像一只蜉蝣或一片树叶一样在怒涛翻滚的大海上载浮载沉。2013年的春夏之交,大岞村一只归航的渔船在半月湾海面倾覆,协会闻讯,立即组织救生队员前往出事海域。只见巨浪里,有3个人抱着逐渐下沉的桅杆,绝望地望着救助人员。协会荣誉会长冯东贻首先跃入巨浪,犹如游龙潜到被困人员身边,张天送、张碰川、张建明、张汉阳、张龙昆、康银生、丁学东等人,也不顾个人安危,前来接应。海事人员抛来缆绳,冯东贻接在手中,在自己手臂上缠绕几圈,再把缆绳绑在受困者身上,让大家把受困者先拉上去,自己最后才上救援船。
崇武人将肆虐我国东南沿海的西南台风称为“南瓮赤”。2016年8月2日上午9点半左右,救生瞭望哨在长筒望远镜中看到西沙湾港口外“三堆”礁石上有一人被困,此时海水正在涨潮,那人随时都有可能被海水淹没。李志煌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丁学东、张天送、曾建峰等人迅速集结,驾两艘救生艇如脱弦之箭驶向出事海域。此时也正是“南瓮赤”天气,海上风高浪急,加上礁石暗布,救生艇难以靠近。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吴建辉驾驶救生艇成功靠近出事者,张天送、曾建峰、张宗龙毅然跳入波涛滚滚的大海,奋力游近礁石。他们爬上礁石后,让受困者穿上救生衣……2017年救援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律师陈军夫妻堪称惊心动魄。先是李志煌发现离海岸4海里处有一艘漂流的橡皮艇,李志煌迅速作出了准确的判断:在崇武海域,只要漂出500米以上,单靠双桨一般都划不回来。于是张建明、张泽阳、张瑶忠、陈文忠等人驾驶救生艇迅速下海。抵近目标后,大家又扶又推,有的队员干脆把绳子捆在身上往海岸拉,终于在浪涛滚滚的大海里将橡皮艇连人拽回。陈军妻子上岸时脚一软瘫倒在地。陈军夫妇脱险以后,向救生大队赠送了锦旗,锦旗上绣着“危难显身手,崇武好卫士”。
在崇武海泳会馆3楼长方形会议室的四面墙上挂满数十面感谢锦旗。其外间大厅墙上的海上救援大事记里写道:2008年莫拉克台风,救生队16人下海救灾。2013年在大岞海域成功救援被困的外地老汉。2014年在溪底海域救回落水村民刘永聪。2016年,成功解救被困“三堆”礁石的贵州籍务工人员。2017年1月8日在崇武对台贸易码头搜救落水净峰男青年。2017年11月6日将落水的海门村妇女打捞上岸……
荀子曰:“先义而后利者荣”。一代又一代的崇武救生员,创造了平凡中的不平凡,获得了全国、省市县级荣誉表彰达百次之多。
凡事预则立。李志煌和他的救生队员多年来探索建立了一整套“海上救援机制”。李志煌、孙晓强、张建宗等人带头捐款累计达数百万元,他们建立了会馆、救生点、购买了3艘救生快艇,并在危险海域架设了救生绳,设置了救生标识,单是油费每年就要花10几万元。他们组织救生队员分5次赴台湾、厦门等地的国际红十字会培训,协会给予培训费资助。他们还运用现代信息,建立救援专群。2016年开始,李志煌又未雨绸缪组织了专业救生人员走进校园、社区,讲解海上安全知识。平常救生员分6个小组,每逢节假日或恶劣天气,他们就到海湾巡逻。
但凡崇武人行船海上,发现他人有难,即使冒再大的风险也要出手相助。海上遇到浮尸则称为“好兄弟”,必打捞回港在万善爷宫安葬。每年农历十月十二日,崇武万人空巷普度海上游魂,称为“水普”。早年祭祀仪式在万善爷宫及靠近后海的无祀宫举行。官祭则在每年的春秋两季,都指挥全副仪仗亲到崇武,“率千百户暨绅耆临坛致祭”。民国二十四年乙亥(1935年)弘一法师两次到崇武弘法,其为晴霞寺题写的门联曰:“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万古是非浑一梦,一句弥陀作大舟。”宋词《酒泉子》曾赞美钱塘大潮“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我们相信,海上救生队这群被传统文化浸润,且具有高超救生技能的热血男儿将永立涛头,扶困济危,成为崇武海上永远的救护神。
(本文选自《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