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30 00:0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高 云



古色新韵斗魁村

 

   

 

 

庚子盛夏,久旱过后的一天中午,云层翻涌,天却下起了淅沥小雨。因为采风的行程已定,只好匆匆上路了。到了斗魁村,沿着蜿蜒的村道走过,这时空中弥漫着馥郁的土地芳香和乡野气息。

斗魁村,在平潭久负盛名。曾被国家有关部委认定为第3批中国传统村落。这个位于苏澳镇西北端的海边村落,穿行其间,一栋栋古朴的石头厝、一面面斑驳的封火墙、一条条曲径通幽的老巷道、一片片绿色洋溢的木麻黄和相思树......犹如一幅唯美的水墨画卷。独具景象的是村庄被7座连绵而奇特的山峦围绕,分别为金山、银山、元宝山、燕子山、对面山、香炉山、葫芦山、大石斗山,状若天上“北斗七星”排列。传说,肇始的先民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确址北斗魁的位置结村以居,以图昌盛万代,造福子孙后裔。于是,就有了“斗魁村”的名号。

这是一处可谓占尽天时地利的风水宝地。拥有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风水格局。金山与银山的岬角形成一个天然澳口,元宝山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燕子山、对面山、葫芦山、大石斗山,一字排开,自北向南环绕着村落的传统建筑,形成花苞造型,寓意聚宝、富贵。同时,在村庄周围还有流水潺潺,平添了风水宝地的悠闲自在生态景致,在这样一个山环水抱的村庄,地势平坦,绿树成荫,可见三三两两的古稀老人静坐闲聊,探讨春秋、争论人间俗事;也可见时尚青年蓬生的气息,驱车穿村而过......

坐落于村头的斗兴寺,历史上几经兴废,但一直香火相传。据《平潭宫庙寺院概览》记载,斗兴寺,清乾隆十年(1745年)建后殿,咸丰年间(1815—1861年)增建前殿、戏台及前后庑堂。1950年,斗兴寺改为小学校舍,1988年恢复香火。2011年3月开始改扩建,2018年1月重光。历经几百年风雨,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村民的宗教信仰和精神依托。

当地人的说法,斗兴寺也是因这7座山的阵法而得名。斗兴寺主祀神明,为星宿崇拜文化中主管万星之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和化生群星之祖斗姆元君,并祀保海护舟妈祖娘娘,送子保胎三宫皇母、八闽道姑临水夫人和本境大王与列班诸神。这是村民祈求天遂人愿,但全村的百姓日子安宁、祥和也是不争的事实。村里人以渔为主,渔民出海难免遭遇风浪,自然而然就会祈愿神灵保佑,而斗兴寺供奉的“天皇大帝”,便成为当地百姓的心灵寄望。据说,在1949年之间,当时村里有一种船叫‘麻缆’,到福安运柴火回平潭贩卖。十几艘船路过福清高山,遇到了风暴却无法明辨航向,船上的渔民对着村子的方向,并在船头的香炉点燃一炷清香,向“天皇大帝”祈愿。此时,家人也因为等不到预期的船只靠岸,便集中在斗兴寺祈祷,果然在船队的前头出现了一盏红灯,成为航标,船只从福清顺利驶回了苏澳港。

万物在心。在斗兴寺天皇大殿左侧,有一口虚掩着的水井。这在所有寺庙的正殿中都是少有的。相传,从前若是遇上干旱之年,唯有这口水井,昼夜都有泉水涌动。所以在重建寺观时,这口井依然保存完好,权作全村的生命源泉与印记。在重修过程中,村民们发现了一批斗兴寺老物件,见证了寺观的过往和精湛的传统工艺。其中,最有意思的是一张供桌,中间刻有“洋洋乎”三个字。桌子宽约80公分左右,长约1米,桌面刷着朱红的油漆。桌子的前沿,底色是黑色油漆,挡板雕刻精致的花纹,两边也各有一朵惟妙惟肖的菊花,右侧落款为:在壬辰仲秋嘉庆岁,左侧落款是:下斗魁境弟子叩谢。关于“洋洋乎”的寓意。有人认为这里的“洋洋乎”取义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文章中“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是历代文人常常引用的句子。也有人指出,“洋洋乎”3个字是指位于苏澳镇看澳村的“石牌洋”,即平潭最具代表性的景观半洋石帆。从落款可以看出,这桌子距今已有200年历史,是承载斗兴寺历史的老物件之一。

今次的采风特意从自己的家乡看澳村出发,因为看澳村是平潭北部廊道景区的起点,终于青峰村。斗魁村是其中的重点与撬点,经由西南线向东北线贯通,让人目不暇接地体验沿线精彩纷呈的旅游场景。斗魁村的沿线,最为瞩目也最有意趣的当属元宝山和香炉屿。传说元宝山原是一座完整的宝藏,天皇大帝遣使天猫驻守把持,但有一夜,天猫呼呼入睡,老鼠趁机潜入偷起元宝,此时天猫顿然醒来,慌乱之中追赶着老鼠,后腿一蹬,跃入海中,却把元宝山损毁了一撅,而双方在厮杀过程中,相互身亡,这就变成了附近村庄的金鼠山和天猫山。而香炉屿,却是一座离岛的岛屿,岛上有个神似香炉的巨石,过往的渔民和商人总要登岛供香、祈愿。此处与石牌洋遥遥相望,一处为供坛,一处为扬帆起航的象征,寓意保佑海上渔民一生平安。

乡村的兴盛,离不开毓秀的山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绕过斗兴寺,眼前就是一片蓝色的大海。大海中央是即将开通的当下世界绝无仅有的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海滩近处,是一张张随处晾晒的渔网和渔具;一艘艘小渔船,像小鸟依人一般系缆于小小的渔港里,如同一幅油画铺展开来。

仿佛从遥远的地方赶来的神话,村里早前的儿女从小就会讨小海,跟着父母学会了“盘诗”,譬如:伊是水上讨渔婆,母女二人下江河,天晴是侬好日子,拍风逖雨没奈何。伊今使力来拔篷,一篷能转八面风,篷转风顺船驶进,看着前头好地方……这些渔歌小调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繁华的渔村,这里的女人也会讨海捕鱼。

爱过所有的风景。这座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虽然民风依旧淳朴,但却迎来千年一遇的历史变迁,呈现出古色新韵的万千景象。据民国平潭县志《方舆纪要》记载,苏澳、钟门、连街自宋初就与外地通商,渐成集市,被称为“船舶三都会”,入口以柴米为大宗,出口以鱼盐为大宗,自古就是海上贸易集散地。而今却恰似一条穿越时空的隧道。

此刻,天空开始放晴,我站在斗魁村的码头,万顷碧波,湛蓝如镜,有一种熟悉而亲近的味道萦绕心头,收留一缕风声,那就是宜人的山海风物。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平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