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26 09:1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陈有芳

越王山上镇海楼



新落成的越王山镇海楼


2006年12月18日,福州镇海楼开工。此后,几乎每晚我都要在省政府大院散步,绕道工地,观看进展,仅过年余,竟得竣工。新落成的镇海楼,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气势宏伟,挺立山顶,雄视东海,令人不禁浮想联翩。

越王山,因汉代无诸在此筑城而得名。其山为州城屏障,又称屏山,镇海楼始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驸马都尉王恭,以石头扩建福州府城,在此山建楼,为诸城门样楼。时沿海多事,楼遂名镇海,镇海楼是当时福州全城最高楼,为旧时海船入城的标志,也是福州西湖外八景之一的“样楼观海”。历史上镇海楼曾作诗社使用,1948年改为林森纪念堂。在视文物为粪土的荒唐年代中,这座弥足珍贵的名楼,如福州西湖被填平垦田那样,也难逃厄运,以“战备需要”为名,于1970年惨遭拆除。

屏山镇海楼与黄鹤楼、岳阳楼等并称为中国九大名楼,与广州越秀山镇海楼、杭州吴山镇海楼,遥相呼应,互为犄角(越秀山镇海楼重建于1928年、吴山镇海楼重建于2001年)。屏山镇海楼的重建落成,使三大镇海楼名存实至,成为祖国东南沿海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这对历史的追忆和旅游业的发展,都是一件值得赞道和庆幸的盛事!

岁月匆匆,在历史长河中,六百余年光景,弹指一挥间,屏山镇海楼却九建九毁,然而该楼的建筑形成,尺寸大小,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现存清咸丰、光绪和民国时期的照片,以及明、清和民国年间的重建记载,楼高、进深、面宽均在21米、22米、41米左右,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其尺寸在这次重建前的考古发掘中,得到了验证。由福州市重点建设项目办公室负责的这番重建,做了精心规划和施工。楼主体严格按古建筑的尺寸和规制建设,连楼前的七星石缸都得到复建。竣工后的镇海楼,楼的正背面分别高悬“镇海楼”和“厚德载物”金字蓝底匾额,为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题字,字体苍劲有力,十分醒目。楼高二层,飞檐高挑,廊柱排列;楼阁门扇,油漆金线。入夜,灯光显示整楼轮廓,居高临下,榕城一览无遗,分外壮观。

与前不同的是,镇海楼建在10米高的平台之上,愈显高大宏伟。山顶和平台周边以及台阶两边,都围上打造精细、饰有云纹石栏杆和雕花石板。平面皆铺上光洁石板。楼前“双龙戏水”巨幅石雕,尤其刻得玲珑剔透,活灵活现,令人称羡。台基采用城墙砖,栏杆、石雕使用经久耐用的花岗岩,屋顶使用陶制筒瓦和板瓦。笔者曾在料堆中见到,其筒瓦呈黑褐色,每片均纹有厂名,出自苏州宫辉古建筑瓦厂。楼总体采用钢筋混泥土结构,按7度抗震设防,设计使用寿命100年,较普通民房增长一倍。为了方便游人登山观览,还从山顶新劈一石板通道,蜿蜒穿插林间,至山脚屏山公园,沿途栽满花木。登山入口处,一石构山门,上书“和中道”三字。这些过去所没有的设置,顿使屏山增色不少。

镇海楼位踞福州旧城正北中轴线的起点,作为历史文化的整体,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信息,寄托着诸多的美好愿望。重建镇海楼对传承福州历史文化,宣传福建都具有重要意义。1999年,国务院批准的《福州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指出:“屏山为福州三山之首……逐步恢复屏山之巅镇海楼等文物古迹”。2006年3月7日,福州市政府组织的重建镇海楼专家论证会,以及同年4月1日组织的文史、民俗专家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均表示镇海楼应尽快重建 。此事还引起福州旅居海外众多乡亲的关注和支持,仅两次就捐款人民币668万元。

“工在楼,意在海”(清谢章铤《重建镇海楼记》句)。楼名镇海,蕴意深刻,镇制海疆,安境保民,这是先人对建楼的殷切期望。但是,面对波涛汹涌的东海,阅尽沧桑的镇海楼,却历经了使人难以忘怀的民族屈辱。当年,在它落成之后,闽浙粤沿海,烽火四起,倭患猖獗。“十年之内,破卫者一,破所者二,破府者一,破县者六,破城者不下二十余处。屠城则百里无烟,焚舍而穷年烽火”《海澄县志·卷21》。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六月初三,笔者家乡海坛,岛民因避倭被逼迁,渡海途中,遭遇风暴,淹亡过半,酿下惨案(《福建史稿·第19章》)。1884年8月,在镇海楼眼皮底下,法舰自海而入,败毁清定水师;抗战期间,日军沿闽江而上,三陷福州城。镇海楼也目睹了许多反侵略壮举。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福州军民凭借城垣,火炮齐发,歼灭大批倭寇于城下;戚继光率兵除倭,市郊“八十一堆”,即为当年倭寇葬身之所。猖獗一时的日本侵略军,也终被赶出福州城。

镇海楼的重建,令人想起距此不远的吴航。郑和七下西洋,船队都在那里驻跸、补给、休整,遗下许多史迹。明成祖朱棣的高瞻远瞩,远大志向,至今令人感怀。凭什么镇海,靠什么扬国威?历史证明,只有走向海洋,发展经贸,促进交流,壮大国力,才能立足世界,卫守海疆,落实安境保民的宏愿!

难能可贵的是,镇海楼的高度,还记载着福州纳入祖国版图的历史。镇海楼高六丈六尺四寸,《重建镇海楼上梁文》记载:“伏以嬴氏改置三十六郡,闽中久赖版图。史前福建远离中原,秦始皇统一中国,先设三十六郡,后又增设四郡,四郡之中即闽中郡,这是福建正式归于中国版图之始。六丈六尺四寸,即六六三十六,蕴含着三十六郡,四寸即另外之四郡,含福建为三十六郡又四郡之一。”明代诗人陈亮亦在《登北城镇海楼》一诗中写道:“东西屹立两浮屠,百里台江似带纤。八郡河山问故国,双门楼阁宋行都。自从风俗归文化,几见封疆入版图。惟有越王城上月,年年留影照西湖。”建楼之始,先人首先想到祖国版图的重要性,镇海楼喻示着国土不可分割的深远意境,这正是华夏古文明得以延续,中华民族高度凝聚力的体现。

七星缸的设置,是祈愿镇海楼安境保民的又一亮点。史记天宫书:“八斗七星,所谓璇玑玉衡,以齐七政。”由于地球永朝八斗七星,其在人类心目中,具有神圣地位。镇海楼右前方,有七口陀螺形石缸,成八斗七星排列,斗均盛水,意蕴降煞火魔。过去,福州板屋毗连,一家失火,祸及四邻,甚至烧毁整片民居。新造石缸,其用材、样式,也按遗存的七星缸复制,依原状列置,祈佑福州市平安吉祥,更成警示消防意识的重要标志。

正如“厚德载物”与“和中道”山门的蕴意那样,新建镇海楼又多了一重对“和谐”的祈望。“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篇第二》。上行德政,民必效之,社会和谐,是当今治世的大话题,值得吾辈去努力实践。经过一番折腾、迷茫之后,我们终于发现,传统竟是如此之重要。求公正,讲和谐,历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范畴。历史也反复警示着我们,和谐才能克万难。过去,镇海楼祈镇海,重版图、求平安;而今又祈和谐,这是天下大愿,万民所求,再重要不过了。

镇海楼所处的屏山景观,自古为人所称道。其面积约50公顷,海拔62米,曾有29景。东麓为冶山,有欧冶池,相传为吴越时欧冶子铸剑处;又有望京山、观海亭、玉泉池等;西麓有环峰亭、绝学寮、胜会亭、翠涛亭等;南麓有华林寺等古迹。“三山藏、三山现、三山看不见。”山列城中,城环名山,是福州城的一大特点。屏山镇海楼与于山报恩定光塔、乌山崇妙保坚牢塔一起,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空间格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屏山与南门的于山、乌山相望,构成“三山鼎立、两塔耸立”的胜景。自从镇海楼被拆后,山顶唯剩一圆坪,早晚供人散步;山头荒芜,杂木丛生,古迹泯灭。随着镇海楼的重建,山头周边栽满花草,绿树成荫,曲径通幽,俨然一山顶公园。

按堪舆家的说法,屏山正属“风水宝地”的所在。自从闽越王在此筑城以来,2200余年间,福州城历经扩展,人烟稠密,似乎也迎合了这种说法。由冶城、晋安城、罗城、明城,直至当今的福州市,尽管一再扩充,城市却始终显得布局均衡,自然有致。史载,晋太康元年(280年),晋安郡守严高,新选城址时,曾求教著名地理学家郭璞。在《迁城记》中,郭璞对福州建城的选址,作了风水理论的阐述,认为这里将是一片繁华之地。明初王恭扩建福州城,又将屏山、乌山、于山环于城内,广袤方十里,呈圆形状,风水奇佳。古代学者认为,福州城的选址得天时、地利、人和,为最佳风水。城内有林木茂盛的三山,可避风;城外有江河湖塘,可以藏水;避风趋水,更兼郊外旗鼓两山相对,大小二水入海,山川明秀,祥瑞绵延,属一福地。成为宜居生发的“有福之州”。故明代学者王世懋在《闽部疏》中写道:“天下形势,易辨者莫如福州府……”学者认为,这一切,首缘筑城屏山延伸而出。楼、塔建于高处,能起画龙点睛作用。镇海楼选址于此,显然经过深思熟虑。风水之说,有其片面性,但能着眼长远,选准好地,有益发展,显然也有其科学性。

入夜,立身镇海楼,放眼四周,万家灯火,灿若繁星;高楼大厦,栉比鳞次,街道纵横,车水马龙,名胜古迹,相互呼应,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对面于山的戚公祠,祭祀着三次率军入闽驱倭的戚继光;左侧庆城路的闽王庙内,有王审知开闽的感人事迹,右侧澳门路的林则徐纪念馆,记述着禁毒先驱虎门焚烟的壮举;屏山脚下的千年华林寺,其古建筑技艺,堪称江南一绝;“苔泉井”石碑,遗有蔡襄手迹,人文景观,绚丽多彩。市内还有林觉民、冰心、陈景润和海军世家的故居………这里藏龙卧虎,先贤先烈,文坛巨匠,科学名人,不乏其中。镇海楼脚下的三坊七巷,有道不尽、说不完的风云人物和历史故事。在品尝回味中,足以激奋后人,前进在远远超越先人事业的大道上!

镇海楼一觉醒来,八闽大地发生了巨大变化,旧貌换新颜。福州开始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城廓扩展到旗山、鼓山和乌龙江畔;鼓山新区相继崛起。仅仅30年光景,从“三山时代”、“闽江时代”到跨江面海大福州,走上蓬勃发展的道路。而今,福州又确立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的战略决策,将朝一个滨海城市的方向迅速发展。

镇海楼高高地挺立在越王山巅,俯视着周围的一切,国运盛衰,百姓福祸,尽收眼底,今天,它以崭新的雄姿,审视着榕城巨变,八闽新象,更企盼着台海稳定,宝岛回归,社会和谐,吉祥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