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朝阳似晚霞
——历史文化名村阳下
林爱枝
阳下:方氏村
阳下原名阳霞,它是云霄县莆美镇的一个村。
全村20个村民小组,4865人口,都姓方,这单一的姓氏现象恐难多见。这就成了阳下的独特。
它的开基祖方国礼大约在700多年前到阳下定居,以农耕为业,繁衍生息,创办塾学,教育子弟,传播文明。后代子孙称阳下为“云阳方氏”,称方国礼为“开基始祖”。
方氏从中原南迁还可以追溯到与“开漳圣王”陈政父子的关系。那是1300多年前唐高宗时,归德将军陈政及子陈元光,率军入闽,在云霄动了开漳第一犁。方氏先祖――河南光州固始方集乡人氏方子重携眷追随,先定居龙海碧浦。至宋代,方子重第十九世孙方仲文任浙江团练使,逝后追赠“金紫光禄大夫”。方国礼是方仲文七世裔。
历史文化名村
在村里走了一遍,细看一番,最引人注目的是修缮一新的祖祠,有数座连片,有散落各处,全村计有26座。几百年来,方氏开枝散叶,发展繁茂,不断有分支分派,从阳下出发,到新的地方繁衍发展。待到事业有成,家道殷实时,他们会回到阳霞,把旧居改作了宗祠,留下了根,留下了记忆。不管支、派分有多少,就有多少座宗祠,故而遍布全村。
看来,宗祠、庙宇、民居建筑,特别是那些改制成祖祠的民居,成为了阳下文化名村的标识。
阳下原先是一座城堡,一个村子一座城啊!这恐怕也不多见,这方氏祖先也够思维奇特了!整个城堡平面呈椭圆形,四周辟有大小8个门,南大门叫“协恭门”,北大门叫“拱辰门”,东大门叫“若华门”,西大门叫“韶镛门”。以协恭门为全村的礼仪之门,凡大事都要由此出入。
因阳下位于臣岳(大臣)山南面,朝阳,坐拥平旷沃野,四时霞光绚丽,故而取名“名山之阳,丹霞呈祥”之意为阳霞,起于宋代,一千多年间未曾更名。
协恭门上有城楼,内里奉祀晋国贤臣介子推,有神象,跨猛虎,搭弓箭,形象威武。城门两侧有石雕巨幅对联:“受封王以锡爵,巍巍然英灵不朽;忘禄位而归山,焕焕乎奕世长存”。
阳下村评上了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是以“祖祠群”打捆落地的。
我们走在村中心,看到一方白色照壁上书写着“光宗耀祖”的醒目大字,照壁前后左右,是宗祠组,有五座。
正中一座是主祠:“孝思堂”。
这样的纪念碑看到不止一方。
“孝思堂”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明嘉庆、道光年间都有重修。前有照壁、泮池,还配建方氏开漳始祖方子重祠。梁架雕饰精美,梭柱配镌楹联。还有多方科举登第匾。祠内一幅柱联,可以说代表了方氏一族为人处事的祖训、家规:
一团和虽亲疏相与共之敦我族属;
三尺法无智愚皆当畏焉保厥身家。
训导子孙后代应知晓敦亲睦邻,不论亲属或朋友都应和气相待,爱护帮扶,这是传统美德、和为贵之诠释;更要遵守国法,不论是“智”是“愚”,都应奉公守法,才能保全身家性命、发展事业。
距今已600多年历史。“孝思堂”神龛之上,崇祀的是云阳方氏开基始祖方国礼。周围有前庭、祖堂、昭德将军祠、云霞书院、碑廊、怀德亭、旷埕、照壁,泮池,鼓楼顶,内花园等,形成了“云阳方氏家庙孝思堂”建筑群。这就是阳下成为历史文化名村的主要标志。与“致爱堂”“咸正堂”等古建筑一起组成“祖祠群”。2013年福建省政府依“祖祠群”批准该村为历史文化名村。
至今后裔们都传承着祖训,在村办公室、也是村民办事接待室里,就展示着这幅对联。
“孝思堂”里还悬挂着数方“进士”“文魁”“武魁”的牌匾,可见方氏注重教育。
在“孝思堂”的左旁是方氏专门起盖的一座书院,叫“云霞书院”,厅堂上悬挂孔子画像,额题“万世师表”,两旁对联是:
泗水文章唱日月;
杏坛礼乐冠群英。
厅堂额匾书:斯文永昌。为曾三度任云霄厅同知薛凝度书。
四周墙上挂满了书、画作品,均为赞美书院,鼓励学习的,如“书山觅道怀家国,学海求知念孝思”。“云霞焕异彩,桃李播芳馨”,等等,透出浓厚的书卷气。
还有一座祖祠更为引人注目,那就是“大唐开漳方氏太祖”的“昭德将军伯虞公祠”,厅里的一幅对联把方氏来龙去脉说得简洁明了:
河汉祥光锦繍辉金阙;
南天瑞彩文章耀玉堂。
横批是:河南世泽。说明了源头在中原。
在这个村子里,由住房改为宗祠的,比比皆是,很充实,很丰满。也使村子焕发异彩,独具特色。
云霞书院也是很突出的一处,那里曾有过“兄友弟恭”的故事,讲的是大明永乐年间,云阳方氏第四世两兄弟秉持耕读家风,获水承吹,安享天伦。后因子辈年幼无知,出海误拾“番船灯”,犯了禁忌,要被问罪。兄长嘱托胞弟:持家奉养高堂,及关照嫂侄之事。弟闻,坚执替兄顶罪。后侨居浙江。
再有“母子清居”的故事,讲的是为兄长的,把家室庭院让给弟媳、侄儿,且“先有弟妇与幼侄之养,而没有自家妻儿之食”,乡里传为模范……
这些做为书院的底气,是动人的、会被传颂的。
云霞书院如今改作老年活动中心,也作为全村教育奖励金基地。村里设了助学奖教基金,村民们都十分重视教育,共集资了一千五百多万元,是全县最多的一个村。成立了基金理事会,困难家庭的孩子上学给予补助,学习好的学生予以奖励,从小学到大学。每位教师每月补助一千元,按课时多少进行合理调配。
云霄全县方氏在阳下还设了“方氏联谊会助学奖学金”,以公办民助形式,促进教育发展。如今一所崭新的小学(9000平方米)站立村中,一所美观的幼儿园(7000平方米)即将完工,不久孩子们将搬入宽敞明亮的教室。村民中还有150位家长,每天轮流到学校帮助处理杂务,还为村里养护道路,使学生、村民都有良好的环境。
祖祠作为“历史文化名村”的标记,装饰得十分亮丽,门面的各种花鸟都用金、银箔装贴,一片片亮闪闪地耀眼。房顶屋脊,除了雕饰各种花草鸟兽,还按上五彩灯光,说是每天晚上能自动开、关,使整个村庄斑烂耀眼,为村居、为村民生活增添亮色。
美丽乡村建设
阳下在获得“省级传统村落”“福建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后,如今又开始新一轮建设――美丽乡村建设。
那日采访了村党支部书记方火明,他如数家珍,谈了几个项目的落实情况。
省里下达的任务比较综合,有经济的、文化的、基础设施的、社会综治的等,这些任务若能如数完成,那真是美丽乡村了,从内到外,都很美丽。
村支部书记不仅是资深的村带头人,还成为党员、村民的榜样:他是省级“优秀共产党员”、省级的“身边好人”,县级的道德模范。为村里的教育基金,他就捐了一百万元。
阳下历来以勤事农耕、禽畜养殖为业,但这个“业”很有限。村民们依靠自己的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去闯荡更广阔的基业,他们从事水、陆商品运输交易,使该村成了当时闽南的物流小中心;砺练出一批批识水性、善航运、能造船的劳动能手,使该村成了“商贾云集,舟车辐辏”的物流集散地。到了20世纪70年代,该村组建了“阳下大队副业组”,拥有百多吨的机帆木船,几十吨的船只就更多了。电光捕鱼船多艘,从业者有三百多人,成为村里的主要经济来源。
如今,他们也向工业拓展,划出了一片地,做为工业小区,主要从事纺织、家俱生产,其他传统产业进一步提升扩大。至2013年,全村工业产值达4.25亿元,较好地解决了失地农民就地就业。村集体收入10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一万二千多元,群众生活比较富足。
到了2014年,阳下被定为漳州市“美丽乡村”省级示范村,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工业兴村”建设理念,围绕着产业发展,村庄整治,文化提升的规划,从三个大方面九个项目入手,使阳下在工业产业、教育事业、村容整治,精神文明建设等诸方面,得到更好地发展,建成“城郊型”之富美乡村。
方火明说,工作先从严格尊崇祖训做起,先从营造良好民风做起。他起身带我去解读祖上留下的,隽刻在“孝思堂”里的那幅对联:“一团和虽亲疏相与共之敦我族属;三尺法无智愚皆当畏焉保厥身家”。祖先训导子孙后辈,不论亲疏,与之相处,总要团结和睦。族属不论智愚,都要敬畏法律,尊纪守法,才能保护身家。这就是他思想工作的抓手,又是村民规范自己的准绳,又是大家提高生活质量的文化。
他们从移风易俗入手,婚丧嫁娶,不大摆宴席,不铺张浪费。嫁女娶亲只分分喜糖,道道喜,大家一起喜庆。家境殷实些的人家,请一台戏为村民演出,增添热闹;有人故世了,上门探望,表示慰问。
在乡间,婚丧嫁娶的风俗民情最难说好歹,说它不好,都是几百年千多年延续下来乡风民俗,总是一种表示;说它好,却不断有负面影响,民之中总归贫富差别,为了面子、人情,不少人要举债,而致贫、返贫……
如今,阳下的村民们也都习惯成自然了。
还在全村提倡善良、勤劳,人人靠劳动致富。
这些精神财富,村里还把它编成乡土教材,进入校园,登上讲坛。
既然旧的风俗做了改进,那么好的文化生活就得传承或培育,让村民有所娱乐、健身,于是鼓乐队、舞蹈队,演戏就活跃起来了。
贯穿村子的一条沥青路,村民们称它为农民街。二边商店林立,交易热闹。
村卫生是最难应付的事务,如今他们建立了保洁制度,有保洁员12位,又建立了垃圾中转站,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村中1.1公里的河道,做了护岸工程,慢道清淤。
全村铺了清污管网6000米,让雨污分道走。
已投资一千多万元,修复古民居,祖祠,已有二批约20座修复了……
如果有机会再去阳下,看到的定会是里里外外都美丽的乡村。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云宵》,图片来源于云宵新闻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