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31 00:2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黄锦萍



廊桥双璧:时光里的对话

 

黄锦萍

 

 

    桥影斑驳:四百年的光阴

 

五月的油溪村,像一坛封存在岁月里的陈酿,风掠过溪岸的香樟叶时,总爱偷抿一口这醇厚的迷香。这座距光泽县城仅有3公里的油溪村,被一条小溪环绕着,村民们就在这条溪边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得名“油溪”是因为这里早年盛产山茶籽,村民以买卖茶籽油为生,榨茶籽油需要依靠溪水驱动水车,使得小溪油

光浮动,似溪水流油。村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仅是傅氏宗祠的飞檐斗拱、金锭峰庙的袅袅香火,还有那流传千年的三角戏、茶灯戏。这些祖先留下的历史印记,为这座小小村庄增加了文化底蕴。

图片.png6.png

油溪村承安桥是光泽最古老的廊桥

走进油溪村,一座有着 400 多年历史的承安桥横跨在溪流之上,仿佛谁将天上的银河裁下一段,轻轻搁在油溪河的臂弯上。五座船形桥墩劈开粼粼波光,条石缝隙里滋生的苔藓,是岁月写下的密语,每一道褶皱里都藏着四百年的晨昏。

驻村第一书记刘旺兴、村书记傅斌带领我们穿过廊桥,他的身后跟着 68 岁的傅庆辉。土生土长的傅庆辉是村里最懂油溪的人,对村里的历史典故、民风民俗了如指掌。这位“量桥”习俗的省级非遗传承人,指尖抚过廊柱上深浅不一的裂纹,像在触摸一部活着的族谱。傅庆辉说:“我们村子里的人大多都姓傅。”万历三十二年(1604 年),靠吃乡亲们百家饭长大的傅玉秀俩兄弟,发迹后为了报恩便修了这座桥。傅庆辉的声音混着溪水流过石滩的轻响,让 89 根桥柱都有了温度。传说建桥时,一对鸳鸯忽然落在屋脊,村里人觉得是个好兆头,于是让承安桥又有了“夫妻桥”的别名,廊桥上的苔痕便也多了几分缠绵的意味

      傅庆辉饶有兴趣地给我们讲了“桥柱辨亲”的故事:明朝永乐年间,傅氏三兄弟出去开枝散叶,父亲交代要逢溪定居。三兄弟来到油溪村看到此处风水上佳,就让给小弟傅胜甫在此定居。随后老大傅胜友定居在光泽县崇仁镇汉溪村,老二傅胜达定居在建阳区黄坑镇。之后傅胜甫的第八代子孙傅玉秀两兄弟在外发迹

回馈乡里,在油溪上建承安桥方便乡亲出行,并邀请一脉相承的同宗长辈参加上粱仪式,共同约定从今往后以桥柱辨宗亲,只要能说出桥柱有 89 根的便是真宗亲,油溪傅氏族人便会打糍粑、杀鸡、上米酒,以最高礼节盛情款待;如果说不出 89 根桥柱,就以普通礼节招待。这一民俗沿用至今。这些廊柱早已不是简单的建筑构件,它们是流动的族谱,是刻在木头里的乡愁密码。

 

    竹韵君安:传统的当代变奏

 

与承安廊桥遥遥相对的,是千米之外的君安竹廊桥,同样架在油溪河之上。君安竹廊桥就像一支被溪水浸泡过的竹笛,吹奏着新时代的乡曲。它的榫卯结构里藏着民间匠人的智慧,竹拱如新月倒映,竹板被岁月磨出琥珀色的包浆,与承安桥的石板路形成强烈的反差,如同古曲与新调的二重奏。

图片.png7.png

油溪村君安竹廊桥是福建省首座竹廊桥

我触摸着护栏的竹节,凹凸的纹理恰好贴合掌心,仿佛可以听见竹子与时光的对话。一阵风起,竹拱发出细碎的沙沙声,与承安桥木梁的吱呀声交织,像是传统与现代在交换秘语。村书记傅斌告诉我:“‘君安’二字既承古意,又有寄托,竹材的柔韧与木梁的坚韧,蕴含着油溪人对两座廊桥寄予的不同期望。”站

在桥头眺望,我相信当暮色漫过桥面,竹影在灯光下化作流动的水墨画,桥栏上的空隙里,藏着百年三角戏的腔调,只要你哼一句,便有委婉的唱腔从竹缝里溢出,恍若古今在此刻叠影,瞬间穿越了!

问起君安竹廊桥如何维护时,村书记傅斌说:“山里最不缺的就是竹子,村民们从竹廊桥穿过,一旦发现破损立即报告,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修复。君安桥的存在不只是对传统的复刻,更是让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的溪流里重新生长,如同竹子拔节,只要君安竹廊桥在,我们的希望就在。”与君同安,油溪心安。

 

    烟火人间:廊桥下的生活日常

 

油溪村是一个古典与现代兼容、田园与诗意聚合的村庄,这里的古樟树、古廊桥、古戏台,以及登山漫道、鹅卵石步道、景观公园等休闲之处,已成为光泽县周边市民的网红打卡地。近年来,油溪村以溪流、山林、自然生态为基础,充分挖掘 “非遗”“建筑”“农业”的乡村文化内涵,形成“乡伴油溪”系列旅游产品体系,打造“生态+产业+旅游”模式的特色村庄,创建集非遗体验、休闲农业、夜色经济、光影文旅等功能于一体的油溪乡村体验旅游区。

图片.png8.png

    光泽油溪承安桥融古桥与田园体验,串联起寻古、赏景与农耕的闲逸时光

油溪河是村庄的血脉,而廊桥便是这血脉上的脉搏。清晨,挑着瓜果蔬菜的妇人走过承安桥叫卖;正午,放学的孩童在君安桥的竹影里追逐,嬉闹声惊起溪面的涟漪;黄昏,收工的农夫倚着廊柱谈天说地,缓解一天的辛劳。夜幕降临时,总能看见几对夫妻默默走过桥面,老夫妻的脚步缓慢而沉稳,新嫁娘的高跟鞋

在石板上踏出细碎的声响。傅庆辉说,油溪人相信,走过桥就能“量”出夫妻的缘分,如今更多的是对平淡日子的珍视。有一对银婚夫妇每年结婚纪念日都会来这里走桥,他们牵手同行时,更多的是相互搀扶,是老来伴的相互依恋。

廊桥也是村庄的会客厅。逢年过节,马仔戏的演员在桥头扮装,茶灯戏的锣鼓声惊起溪鱼。老人们围坐廊下,用烟杆指点着远处的金锭峰庙,说起当年修桥时如何从山上搬来条石;年轻人更喜欢聚在君安桥的竹荫里玩转浪漫,用手机直播非遗技艺,让竹编工艺的光影跃上短视频平台。当传统与现代在廊桥下相遇,

如同溪水与竹影交融,既保留着各自的纹理,又共同晕染着村庄的烟火底色。

图片.png9.png

光泽油溪茶灯戏唱舞结合,对白诙谐

 

    时光守望:变与不变之间

 

如今的廊桥不再只是简单的交通要道,而是时光的容器。400多年来,承安桥见证过洪水漫过桥面以及战火中的仓促修缮,也领略过新时代的霓虹照亮檐角的壮观;君安桥则在竹子的清香中,感受着乡村振兴与旅游的兴起,也看到年轻人带着乡愁义无反顾地回乡创业。它们一个是凝固的历史,一个是生长的现在,构筑成油溪村淳朴而坚韧的精神坐标。

那些挂在村口的省级奖牌,不过是时光馈赠的注脚。油溪村民们更懂得,所谓“乡伴”,从来不是生硬的拼接,而是像溪水拥抱廊桥般自然。让古戏台的砖雕与 LED 屏幕共享月光,让登山步道与宗祠里的家训彼此守望,让走进油溪村的人感受到。村口那株老樟树,根须深扎历史的沃土,枝叶却在新时代的风里舒展。

车子离开油溪村时,两座廊桥在我们的视野中时隐时现,似乎在远远地注视着我们,还有许多故事没有说完。油溪时光从不会断裂,只会像溪水般涓涓流淌,将古老酿成酒,把现代磨成诗。

当廊桥双璧在时光里对话,我仿佛听到一曲原生态的乡野交响。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