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2 23:5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汪 兰



荔枝海·木棉庵

 

 

 

 

传说,王母娘娘有一面梳妆打扮的宝镜,由一位仙女专门保管。有一天,仙女到银河戏水,顺便也把宝镜带去擦洗,不料,一松手,它便掉下人间,摔成九个碎片,化成九个湖泊。从此,映照着天上的阳光、月光和星光,亮晶晶的九湖碧水周围,也就有了一个名叫九湖的花果乡、米粮仓。它,就是首批“中国花木之乡”和“中国水仙花之乡”的龙海市九湖镇。

 

  

 

暮春三月,正是荔枝扬花季节,我们穿过蒙蒙雨雾,来到九湖镇的凤凰山,瞻仰闻名遐迩的万亩荔枝海。

车子从324线国道折入凤凰山,车窗外的光线便立即幽暗下来,原来,头顶上一棵棵高大的荔枝树,好比一把把巨大的雨伞,不但挡住了雨丝,也遮住了天光。仔细观望,一团团绿茸茸的树冠底下,一簇簇湿漉漉的枝叶之间,一穗穗淡黄色的荔枝花,正在雨雾中悄然开放。树下,有许多蜂箱,或整齐排列,或随意摆放,令人想起这正是蜜蜂采集荔枝蜜的大好季节。恍惚中,我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只小小的蜜蜂,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采集文学创作的花蜜。

早在少女时代,我就从唐诗宋词中知道,荔枝是一种人见人爱的“果中佳品”。当然,荔枝的主产地还有福建的沿海地区,其中,就有漳州,而漳州的荔枝,又以九湖最为出名。据同车的主人介绍,九湖人种荔枝始于唐代,称盛于宋,世代相传,已跨千年。新中国成立时,九湖拥有荔枝面积7500亩,上世纪80年代,为1.1万亩,现在已发展到1.6万亩,常年产量在9000吨左右。眼前的凤凰山,就是九湖荔枝最集中的区域,拥有荔枝树22万株。原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同志曾来此畅游,并登上山顶的鸡母石,环顾四周,见万亩荔枝林犹如波澜壮阔的绿色海洋,便乘兴题写了“荔枝海”三字。1987年,苏联、民主东德、联邦德国、法国、日本、秘鲁在华工作的一批专家特地慕名来此考察,异口同声称赞这里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连片面积最大的荔枝海……

车子沿曲曲弯弯的盘山道在荔林中穿行,不久,就盘上了凤凰山的山肩处。我们下车步行,雨越下越大,好在主人备有雨伞,让我们撑伞继续沿石台阶向上攀登。抬眼仰望,山顶上果真有块高高耸立的巨岩,形状像一只母鸡正在孵蛋。石阶路绕着“鸡母石”转了几转,又见巨石下方的峭壁上,刻有“荔枝海”三个俊逸的大字,显然,这就是项南同志当年留下的墨宝了。同行的主人笑道:“从前,传统的荔枝种植业是我们九湖的支柱产业,也是果农们最主要的经济收入。好比老母鸡变成金凤凰,因此,这座山也就名叫凤凰山了。”

母鸡也好,凤凰也好,山虽不高,却是个荔海听涛的好地方。当地村民早就把这里开发成一座小公园,在悬崖的另一侧,就悬空架起一幢半月形的小木屋,其外沿的一排大窗,可让人临窗赏景,居高临下,鸟瞰荔枝海的洋洋大观。当然,若是荔枝成熟季节,这里自然也是啖荔尝鲜最佳的去处了。

我们钻进木屋避雨。立即就有热气腾腾的香茶端上前来。我一边品茗,一边凭窗四望,但见荔枝树的树冠,在白茫茫的雨雾中,如同一团团、一层层墨绿色的洪波巨浪,汹涌澎湃,奔腾激荡,其壮阔的气势,只能用“海”字来加以形容。遥想当年,曾为福建早期改革开放作出重大贡献的项南同志,其文采华章,不能不令人心生敬佩!

据介绍,这里的荔枝树,既有百年大树,也有产期的壮株。其主要传统品种,以兰竹和乌叶为主,其味甘甜,瓤肉莹白,汁多爽口,向来远近驰名。此外,还有蜜丁香、绿荷包、早红、桂林(金钟)、乌叶臼等,也都各有千秋,各呈佳妙。新近,又有一种取名为“小兰竹”的,形似兰竹而颗小无核,脆滑无渣,甜而不腻,香味沁人,后来居上,特别受人欢迎。众所周知,荔枝好吃,但保鲜不易,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曾说,荔枝果甫离枝头“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对此,聪明的九湖人先辈早就利用烘干、酿酒等办法加以弥补,1962年,以九湖乌叶荔枝为原料酿制的双灯牌荔枝酒,在世界饮料博览会上被誉为“中国香槟酒”。1988年,以九湖兰竹荔枝为原料的荔枝干果,荣获国家农业部出口农副产品品评会之银杯奖。

当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花卉种植业已逐渐上升为九湖的主导产业,荔枝在人们经济收入中所占有的比重,早已今非昔比。但尽管如此,人们并没有忘记它为九湖人列祖列宗所立下的汗马功劳,更没有轻易放弃这一传统产业。在组织科技攻关,提升科技含量,培育名优品种,力保经济效益的同时,人们又站在一个新的制高点上重新认识荔枝的价值,那就是得天独厚、难以用金钱所衡量的生态价值、环境价值,以及与此相伴相生的旅游开发价值。2012年,按照漳州市建设“田园都市”的总体布局,结合闽南“百里花卉长廊”的不断延伸,政府已决定在原有农民公园的基础上动工兴建九龙岭郊野公园。作为先行工程,一条宽7米、长5公里多的荔海绿道,已在荔林中曲折盘旋。远近游客,可借此便捷通道,或徒步,或骑自行车,或自驾小汽车,甚至,还可推着婴儿车,推着轮椅,来此休闲度假,来此健身漫游,在万亩荔枝海的深处,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恩赐与厚爱……

说话间,不知不觉,雨已经停了。雨后的荔枝海,仿佛沐浴过的美人,显得更加容光焕发,仪态万千。随着能见度越来越高,山下的花廊国道及其两侧连绵不绝的花木场,远处的九龙江及其江畔的华楼美厦,全都次第展开,尽收眼底。我们在下山途中,发现林荫道的拐弯处有一条醒目的标语:“让森林走进漳州,让漳州拥抱森林。”由此可见,荔枝海的明天将越来越美好!

此行的高潮,还在于参拜大名鼎鼎的九湖荔枝王。这是一棵兰竹荔枝,树龄高达500多岁,树冠面积200多平方米,最高年产量1.3吨。它就端坐在镇政府大院附近,端坐在家家苗圃、户户花园的九湖村里。远看,它高大的树冠,繁茂的枝叶,如同一座墨绿色的大厦;近观,它从主干中分出8条支干,每一条支干都又粗又壮,我伸开双臂都抱不过来。500年岁月悠悠,风雨沧桑,可见它有多么巨大的生命力!我在树下绕了一圈又一圈,盘桓又盘桓,久久不舍离去。面对这位老当益壮、老而弥坚的老寿星,我心中升起的,是一种敬畏,一种依恋,一种仰慕……

 

  

 

内心吟唱完荔枝海后,令我难以忘怀的还有这里一座著名的木棉庵。它因南宋时英雄郑虎臣在此诛杀误国奸相贾似道,被明代著名小说家冯梦龙写进《喻世明言》而声名远扬。

屡屡听亲人说起木棉庵历史故事,却始终未能谋面。它留在我心里,是那么神秘、悠远。这次采风,总算了却了这一番心愿。

324国道西侧,有一片木棉树。树后,有一座名叫木棉的村庄。村口,有一座古庵,这就是我心仪的木棉庵了。

如今,这里成为漳州市的郊野公园。潇潇春雨声中,我们来到这里访古。车子钻过一座石牌坊,停在一棵大榕树下。钻出车门,迎面,就是修旧如旧的木棉庵了。

第一次见面,带着探询的心态,我步步留意,生怕漏掉任何细节。庵不大,小巧玲珑,坐西向东,面阔三间,基本保持闽南地区的古代建筑风格。两端上翘的悬山式屋脊上,雕塑有二龙戏珠的造型。据说,清同治年间,它的前殿和南北两厢,曾被太平军入漳时焚毁。2006年,政府拨款依原样加以修复,其主殿山墙下部,还保留有宋元时期的三合土墙体,很是珍贵。殿中供奉佛祖,两边对联有:“慈航不渡奸雄汉,慧眼长临信善门。”“奸相早随花锦落,神明永庇木棉新。”……读来,在古意苍然中,又有一股正气凛然。

据南宋史料记载,闽粤之间,路远驿疏,漳州郡守傅伯寿在漳州通往潮州的沿途,设立13座佛庵,以庵代驿,接待过往官员及行人。如今,唯有木棉庵仅存,因此,它成为名扬四方的古迹,1996年,名列福建省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木棉庵南侧,又有一座长方形的石亭,叫木棉亭。它始建于民国25年(1936年),紧挨古驿道,即今之国道。8根高大的石柱,如象腿般粗壮有力,牢牢立定,把绿色的琉璃瓦顶盖高高托举起来,显得庄重而沉稳。亭后立有一排石碑,最显目的是两块3米多高的古碑,上刻同样10个遒劲的大字:“宋郑虎臣殊贾似道于此”。其中,一块为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首先创立,原碑曾断毁半截,后修补完整,但断痕犹在。另一块为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龙溪知府袁本濂重立。两碑正气浩然,既是英雄壮士的记功碑,也是奸臣乱子的耻辱柱。

据宋史记载,贾似道,浙江台州人。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元军对南宋发动全面进攻,蒙古大汗蒙哥攻四川,其弟忽必烈攻湖北鄂州,城将破,理宗大惊,急拜贾似道为右丞相,领兵出战,支援鄂州,贾似道心胆俱裂,贪生怕死,哪敢应战,私下向元军乞和,答应称臣纳币。恰好此时,忽必烈得到蒙哥汗在四川中箭之死讯,急于北返争夺汗位,便匆忙撤军。厚颜无耻的贾似道谎报军情,说是由于他的奋力抵抗,大获全胜,这才逼使元军望风而逃。理宗听了,龙颜大悦,居然信以为真,命朝廷百官恭迎贾似道“凯旋”,并重加赏赐。从此,贾似道以功臣自居,把持朝政十几年,日夜歌舞升平,让南宋小朝廷更加糜烂下去。

有意思的是,这段历史还引出我汪氏显祖汪立信的话题。据《宋史·汪立信传》载:淳祐六年(1246年),汪立信登进士第,宋理宗赞赏他“此帅才也”。咸淳九年(1273年),汪立信任兵部尚书、荆湖安抚制置使,知江陵府。这一年,元军大举南侵,沿江重镇相继陷落,汪立信写信向当朝宰相贾似道献策,劝他尽国中之兵,沿江分屯置府,联络固守。若不如此,则南宋将亡矣!贾似道看信后大怒,掷信于地大骂:“瞎贼敢出此狂言!”遂将汪立信罢官。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沿江东进,迫及建康(今南京),贾似道匆忙督军抵抗,这才不得不重新起用汪立信为端明殿学士、沿江制置江淮招讨使,命他到建康招募新兵,以增援江上诸郡。汪立信接到命令,毫不推辞,抛妻别子赶至建康,但守兵悉溃,他只好率部转至高邮,闻贾似道兵败芜湖,江汉守臣望风降遁,知大势已无法挽回,乃慷慨悲歌,大恸曰:“吾今日犹得死于宋土”,竟扼腕而卒。元朝左丞相伯颜破城之后,因佩服汪立信的忠烈,说此为忠臣之家,命部下不得伤害其家人。汪立信之子汪麟不肯随众人投降,后艰难向福建转移。我以有这样忠臣义士的祖上为荣耀,心里感到温暖。

在芜湖,面对伯颜率领的20万元军,贾似道几乎未加任何抵抗,就抛弃13万宋兵,乘小船逃回扬州,称病不出。宋军大败,死伤及逃亡者不计其数,这才惊动南宋小朝廷,朝野上下一片恐慌。群臣纷纷上书弹劾,请斩贾似道以平民愤。但因当时垂帘听政的谢太后包庇,恭宗皇帝只把贾似道降为高州团练使,贬到循州(今广东龙川一带)安置。

按宋朝惯例,大臣流放边地,必有个监押官,一路护送看守,此人须有力量,有手段,平时又与罪人有怨。因循州路远,当时无人愿去,独有郑虎臣主动请缨。郑虎臣,字庭翰,长溪县(今福建福安)人,生于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是个武举人,从小习武,又好读书,著有《吴都文萃》等。他父亲郑埙曾在朝为官,因得罪贾似道,被迫害致死。郑虎臣本来就对贾似道恨之入骨,此番奉命押送奸臣,更是国恨家仇一同涌上心头。出发那天,贾似道带着妻妾仆伇近百人,金银财宝数十车。郑虎臣看在眼里,恨在心里,决心路上再狠狠找贾似道算账。到了福建境内,郑虎臣嫌行李太重,耽误行期,便遣散其全部侍妾,将财物施舍给民间,只留下一台轿子、8个轿夫。那时,正值盛夏酷暑,郑虎臣叫轿夫掀掉轿盖,让贾贼尝尝农民日晒之苦。不久,他们一行来到漳州,太守赵分如原是贾似道的旧时门客,靠巴结主人才爬到今天这个位置。恩人来了,自然热情款待,请贾似道赴宴。席上,赵分如想请贾似道同座,郑虎臣不许,贾似道被郑虎臣教训得怕了,哪敢上座,只是一味谦让:天使在此,罪臣不敢。赵分如只好让贾似道另设一席,郑虎臣也不客气,高高端坐在贵宾位上。饮酒中,赵分如假意问道:天使押团练至此,何不叫他速死,免去许多苦恼?郑虎臣笑笑说:这恶物偏愿受苦贪生,叫他好死都不肯死。赵分如不敢再说什么,想留贾似道多住几日,郑虎臣也不允,说是公务在身,不便耽误。第二天,不等太守来送,他便催贾似道启程。路上,郑虎臣想:这一路下去,还不知有多少个赵分如在等着,说不定还没到循州,皇帝就下诏要他回京,又让他作威作福,祸国殃民,这一路辛苦岂不白劳!于是,郑虎臣决定尽快把他解决。到了木棉庵,贾似道抬头看到木棉庵三个字,吓得魂不附体。因为他想起曾有一位和尚送他一偈:“开花结籽在棉州”。贾似道知自己死期将至,便跪在地上苦苦哀求郑虎臣:“太后只是贬我,并不要我的命啊!”说完就往厕池跑,郑虎臣追到厕池,怒不可遏,大骂:你罪恶昭彰,天理不容,我替天行道了。说着一剑刺进贾似道胸膛。贾似道滚落厕池,落个遗臭万年的结局。

此刻,天空晴朗,群鹰翱翔。郑虎臣为民锄奸,大义凛然,大快人心。但此后,他没能逃脱贾似道余党的迫害,最终,被杖斃于冤狱之中……

斗转星移,一页页历史翻了过去,义士的鲜血染红了山河。如今,看木棉庵后那一大片木棉花,在雨中开得正旺,就像一束束熊熊燃烧的火炬,那不就是义士的英魂化成的吗!

“明春秋大义,为天下除奸”,木棉亭里的那副对联写得多好!

郑虎臣千秋!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龙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