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6 21:4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何 也



东山陆桥:地球变脸的见证

 

 

 


由于地球变暖,冰川消融注入海洋,海平面上升将导致全球3000多座城市被淹没。近些年来,媒体这样的报道让受众感到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恐慌。不管是关注还是质疑,反正你留意了。这样一来,相关的推断更使人感到震惊:专家进一步指出,全球变暖还会出现非常严重的后果。由于南极冰盖融化导致大量淡水注入海洋,海水浓度降低。“大洋输送带”因此逐渐停止:暖流不能到达寒冷海域,寒流不能到达温暖海域。全球温度降低,另一个冰河时代来临。北半球大部分被冰封,没完没了的暴风雪和龙卷风将横扫大陆。

看来远古关于天塌地陷引来女娲补天,天上悬着10个太阳的酷热难耐引来后羿射日,洪灾引来大禹治水等传说并非无稽之谈。比如由于陨石的撞击,地球由冷变暖导致冰川消融,海水变淡影响寒暖海域气流的交换,于是又回到冰河时代。地球很可能就是这样轮回的。到了当代,我们发现是人类自身的原因使地球的变暖加快了。于是我们提倡环保,提倡节能减排,从而使变暖得到延缓。

笔者曾在电视节目里看到专家做的一个演示。他把局部地区按比例缩小,然后往这个被缩小的地区按比例降雨或使其干旱,结果令人大吃一惊,降雨或干旱只要超出正常值的某个档量,这个地区就或被吞噬于洪水之中,或因干旱彻底失水而使这个地区所有的生物遭受灭顶之灾。

很显然,我们把视野放大到整个地球,道理也一样。人类至今仍不能准确知道地球到底经历过几次诸如地壳运动、冰川消融等巨变。但我们知道,每一次对人类的伤害或影响都大到无法形容。

“东山陆桥”的隐现,就可以作为地球变脸的一个见证。

由于相对而言人类个体的寿命太过短暂,对不断变动的地球可以说知之甚少。实际上,地球是无时无刻不在酝酿着它的巨变。地史学家认为,台湾海峡在15000年前还是陆地。后来冰进高潮开始退却,陆地被渐渐淹没,仅留下一条浅滩连接大陆与台湾。这条浅滩于是成了连接两岸的“桥梁”——“东山陆桥”。又过了五六千年,这条横跨两地的“东山陆桥”也被海水淹没,于是有了台湾海峡,“东山陆桥”这才正式在人类的视野中消失。

当淹没于海水底下的“东山陆桥”被发现,媒体争相报道时,笔者相信许多人在内心上都会有一个既深且巨的震撼。这个了不起的发现,引导或促成科学家方方面面的探索考证。其中最让人感到亲近的结果是:只要海平面下降超过40米,这条浅滩便露出海面成为连接大陆与台湾的陆桥。专家认为,在漫长的历史中,“东山陆桥”至少有7次露出水面。两岸共同努力,考古形成了令人信服的证据链,结果证明:台湾的早期人类主要通过“东山陆桥”由大陆进入台湾。《史前考古埋藏学概论》的作者尤玉柱认为,闽台之间早期人类往来和文化交流,主要通过“东山陆桥”来完成。

1981年,福建师范大学的林观德教授在美国世界海平面学术研讨会上提出“东山陆桥”这个概念。“东山陆桥”西起福建东南沿海的东山岛,向东延伸至海峡南部的台湾浅滩,再向东北,经澎湖列岛而后直至台湾岛西部的台南,东西长度近200公里。浅滩带由四部分组成,即台湾浅滩、南澎湖浅滩、北澎湖浅滩和台西浅滩,平均水深约40米,最浅处仅10米。毫无疑问,这样的海底地形数据引起我们尽可能多的遐想,同时也让我们侧面看到了大自然种种真相。比如人类大悲欢的导演,大部分可能由地球的变脸来担任。作为宇宙一分子的地球,它需要什么样的条件遵循什么样的规律,才能让“东山陆桥”再露一次面,使台湾海峡和浅滩通途再来一次置换?无数人乘船或飞机往返闽台两地,设若有一天,我们可以乘车或步行往返走一次“东山陆桥”,海陆空的行走你都见证了,你对这种体验会放飞什么样的心情?

已经有不少人在鼓呼建一条通往海峡两岸的海底隧道。时至今日,全世界建成和计划建设的海底隧道已有20多条,代表性的跨海隧道工程有英法海底隧道、日韩对马海峡隧道和日本的青函隧道,国内有厦门翔安隧道和青岛海底隧道。我们何妨变换一下样式,来一个更大胆的设想,比如在台湾海峡“东山陆桥”的这条浅滩上,建造一条玻璃罩顶的透明的海底隧道,让乘车过往的旅客同时游览200公里的海底世界。当然这将面临极大的挑战,因为玻璃罩顶的透明海底隧道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先例,其长度也仅次于日韩对马海峡隧道。但我们相信,一旦建成,它提供给旅客观赏的海底风光肯定是独一无二的,其海底旅游项目在吸引世界游客的同时,天堑变通途也给闽台两地提供了无限的商机。

等到地球的忍耐到头了——再次变脸的某一天,这条玻璃罩顶的透明隧道又从海底浮上水面,它肯定会再次成为世界级的奇观。后人们也会像今天我们评价长城一样,不断有人考古挖掘和引经据典,每有进展都会开现场新闻发布会,认它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又一个奇迹。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