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河抒怀
张冬青
福州古称“江城福地”,因其城区内河众多、水网交错而有“东方威尼斯”之说。
关于福州的内河,相关史料有如下记载:宋代《三山志》云,福州城区有内河247条,故水网广布。曾巩知福州时,作《道山亭记》,描述福州城内水上交通之便利,指出:“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户庭。”清代著名诗人黄任有诗道:“山藏城内皆三岛,水到门前即十洲。”盛赞福州水上交通之便捷。近期统计,福州城区(含旧市区)共有六大水系,107条内河,总长244公里,江水面积约三百平方公里,堪称全国水网密度大的城市之一。
全长4976米,北起西湖,南至白龙江的白马河,因北纳西北诸山之水,南接闽江涌潮,水流欢畅,且两岸历史文化积淀丰厚,而成为福州主城区颇为重要的一条内河。沧海桑田,白马河如何形成的历史已无从考证,但波涛间流涌传诵的若干民间故事今天读来还是饶有趣味。相传汉时有福州闽越王无诸之孙驺寅,因好骑白马,俗号“白马三郎”。当时鼓山鳝溪有大鳝长三丈有余,常为害百姓。三郎用箭射中巨鳝。巨鳝以尾缠住三郎,三郎人马与鳝俱亡。后每逢久旱,三郎常显圣于现在的白马桥旁。百姓感三郎之恩,在桥旁立永灵宁显王庙奉祀,俗称“白马王庙”,该桥也称“白马桥”,桥下的流水称“白马河”。又相传,古代有一匹白马,一日拖着一车的盐从桥上经过,无奈桥高拖不动,恶人便横加鞭笞。白马不堪恶人的苛虐,连车带盐冲到河里。自此五天,河里的水都带着咸味。老百姓只要用河里的水,就可以“晒”出盐来。百姓感白马的恩情,把这条河称为“白马河”,这座桥称为“白马桥”,还在桥旁建“白马王庙”。白马河最神奇的是“白马观潮”,为南台十景之一。清道光时魏秀仁有《台江竹枝词》写:“高烧红烛唱珑玲,白马河边驻步听。曲罢短筵人不见,满江星火一天星。”福州人的节俭抗争感恩由此可见一斑。
提起福州当年的诸多会馆,人们耳熟能详首先想到的是台江下杭路的南郡会馆、仓山的广东会馆、鼓楼的八旗会馆等等,却不知白马河沿岸也有多座叫得响的会馆。这其中有清末由汀州、上杭两县纸靛商集资建造,位于白马南路的汀州会馆;有光绪年间由古田商帮陈必光购地捐献,推举里人魏明然募资建造,位于白马路与同德路交界处的古田会馆;有清同治六年(1867年)由闽清爱国华侨募资,黄乃裳主持建造,位于帮州街道的闽清会馆。这些会馆枕着涛声,日夜讲述着历史上八闽商人来榕经商兴业的历史,从某个侧面凸显了鼓楼、台江史上商业重镇的地位,也是白马河重要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
当地的老辈人都还记得,福州曾是全国著名的木材集散地之一。早年间闽北闽西北山区的松木杉木集束成排,从闽江上游顺流直下福州,到了闽江台江段;一些停靠在仓山上渡一带,另一些则从后田口进入白马河,整条白马河挨挨挤挤,就成了原木的水坞贮木场。因此白马河西岸木材商行林立,东岸便形成了俗称“伙贩街”的木材一条街。
八十多高龄的福州民俗研究专家方炳桂先生少时家就在白马河西岸的义洲街,老人家在某篇怀念白马河的文章里写道:儿时的白马河水很清,水里有许多水草和游鱼;当年家里饮用水都是从白马河里用水桶挑来的,女人家洗衣洗菜都在河边码头上。水坞上的木排是小伙伴们的极乐天地。尤是夏天,小伙伴们先跳到河里畅游一番,然后坐在木排上钓鱼、钓虾和蟛蜞。捉迷藏是最有趣的,大家躲进木排的夹层里,很难找到;但捉者自有妙法,喊一声“我撒尿啦”,躲藏者就只好乖乖地爬出来。若是天清月朗的夜晚,大家玩累了,就一起躺在木排上仰天望月,听木排底下水声哗哗,间或有不远处水上疍民人家的渔歌声传来,流水人家,天地澄澈,好不惬意!
如果说白马河是福州主城区鼓楼的主动脉,属于白马河水系的安泰河就是主城区的一条血脉丰盈的静脉,流淌于鼓楼的诸多坊巷之间。安泰河是主城区东西走向的一条主要内河,历史上曾是城区运河交通的总枢纽。新编《福州交通志》对于安泰河有如下记载:安泰河的前身是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所建罗城的护城河。水从琼东河入古仙桥下,经武安桥、津门桥、福枝桥、新桥至安泰桥,复经澳门桥、虹桥、仓桥、金斗桥至观音桥与西水关之水交汇,再由观音桥流至太平桥与白马河相通,全长2.52公里。利涉门桥今称“安泰桥”,所以其河亦称“安泰河”。《榕城景物考》说:“(利涉桥)唐天复初,为罗城南关,人烟绣错,舟楫云排,两岸酒市歌楼,箫管从柳阴榕叶中出。”至宋代,有曾子固《出利涉门诗》曰:“红纱笼竹过斜桥,复观翚飞入斗杓。人在画船犹未睡,满船明月一溪潮。”宋代诗人龙昌期《三山即事》写:“苍烟巷陌青榕老,白露园林紫蔗甜。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都写当年安泰河的风光。
说白马河是我心中的河,这话或许有些俗套矫情,但白马河伴随我走过半辈子,氤氲的水汽滋养了我的筋骨生命,见证了我的青涩和成长,我要感谢身边这条都市里的小河。我于1981年从闽北山区小城考入省城的一所艺术学校。我们那范围不大却整天歌声琴声喧闹的校园就在白马河与安泰河两河之间。记忆里20世纪80年代之初,白马河是条原生态的河,沿河岸有许多细长的绿竹。河西岸错落一些低矮的住房,幼师门前不远有几口鱼塘;塘边架着半露天的厕所,人在木板上甫蹲下,底下的鲫鱼就成群结队争先恐后涌动,鱼塘里的水都往白马河流。如今的白马北路当初只称“环城路”,后来马路拓宽,靠近人民艺术剧院紧路边的一棵据说是名贵香檀木的古树,被围护在马路东侧的中间,至今仍葱郁如盖枝叶阔大。校园东边是紧接安泰河的文藻河,古河道上架着诸多供人休憩的桥亭,都铺着长条石板,有状元桥、观音桥等等。三年的大专生涯里,我或沿河漫步,或骑辆旧自行车在坊巷间乱窜,可以说无数次数遍了沿河的榕树和青石板。毕业后我被分配在白马河边的一家文化单位上班,后来单位在西湖边的旧米仓盖了宿舍楼;再后来,又迁至白马河西岸的黎明街办公楼上班。除周末或出差外,我骑车步行或乘公交出租车,每天都从白马河边走过,曾目睹了这条河流的大规模整治,河道截流清淤,河两边的驳岸加固重修,沿河岸的乱竹丛、芦苇野草被清除一空,种植了新绿;乌山小学对面的雷锋公园整修一新,路边的大片紫薇、木芙蓉、三角梅次第开放;原先污臭冒泡的河水一点点变得清亮,两岸的原木栈道一米米拓宽;公园步道间休闲行走、跳广场舞的人群熙熙攘攘,笑闹声喧。某年元旦夜晚,我应邀参加在白马河西岸芍园举办的跨年迎春朗诵诗晚会,百多人拥挤在水岸边旧厂房改建的大厅里,其中大多年轻诗人,也有年长者和外宾,激情朗诵声、欢笑声、掌声此起彼落,在白马河上空久久回荡。
终于有了这样一次深入走访白马河的机会。猴年7月上旬一个晴好的上午,鼓楼区建设局内河治理办公室的邱兰英陪同我驱车来到西门白马河边的西关售票亭。脚下水波荡漾的河水从不远处的西湖流来,河边停泊着几只搭着彩棚的福船。票亭的工作人员告诉我,眼下天气渐热,福船大多往西湖去了,沿河福船游春秋两季较多。亭旁的牌匾上有如下的文字介绍:白马河公园始建于1989年,位于福州城区风景秀丽的白马河畔,是福州市以植物造景为主开放型带状滨河公园之一。公园北起西湖水闸,南至北江滨西大道,横跨鼓楼、台江两区,全长约4.86公里,两岸步道已基本贯通。全园包含撷秀园、芍园、雷锋园、古榕园、菩提园、杏林园、古桥园等七个园区。
我们沿着河岸的木栈道行走;栈道有两米来宽,都用原木条铺就,走过去脚感平稳舒适,河岸栈道旁绿树葱茏榕荫蔽地,河里有身穿橙黄服装的养护工撑着小船沿河打捞落叶垃圾,不时有白鹭从树丛芦苇间飞起。谈到福州市的内河治理改造,小邱告诉我,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福州市逐步将内河治理提上议事日程,阶段性地开展内河整治和管理工作。1992年8月福州市首次出台《福州市城市内河管理办法》。2013年12月1日,新修订的《福州市城市内河管理办法》正式颁布执行。2011年起,市里在总结此前整治管理工作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采用截污、清淤、驳岸整修、景观建设等手段,以“水清、河畅、路通、景美”为标准,全面启动全市内河综合整治工作。2011年至2014年,福州市紧抓“五大战役”的契机,全面打响了内河综合整治攻坚战。四年来,市里累计完成内河综合整治投资67.2亿元,其中55亿元投入在沿河旧屋区改造方面。第一批纳入整治的75条内河中,已建成截污管网90公里,改造沿河旧屋区150万平方米,新建沿河带状公园超200万平方米,形成滨河绿道84公里(含17公里自行车道)。白马河、晋安河等市区主干河道水质主要指标已基本达到地表V类水质标准。福州城区内河综合整治项目,荣获2012年度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从西水关闸口进入,经文藻河,再往里就是东西走向的安泰河。观音桥下的水泵管道正在放水,清澈的水流喷珠吐玉,一个半大小孩抱只宠物狗在水浪中腾挪嬉戏。林则徐祠堂边的河水波澜不惊,水岸边的石缝间爬满嫩黄的榕树根须,河里有许多小鱼游来游去。岸边的小广场上,一群退休老人或站或坐围成一堆,正在练习闽剧伬唱小曲,歌声琴声与树丛间的蝉鸣声响成一片。在安泰河秀冶里一带,我们见到水岸边许多用木桩水泥柱支撑的古榕大树。小邱说,这几年,鼓楼区投入36万元专项资金,对河区沿线的古榕名树实施支撑保护。
从朱紫坊出来,我们来到杨桥路边的双抛桥。古桥亭依旧,斑驳的青石板依旧,但桥底下只剩下淤塞的一汪水洼。我用手机拍下了那些用红漆涂写的前朝文字:双抛桥,唐代天宝十二年建,光绪丙午年重修,古名“合潮桥”。小邱介绍说,这座古桥历经千年,之所以称为“双抛桥”“合潮桥”,就是古代年间从白马河进入的涌潮与西湖的流水在这里汇流,形成双向合潮。杨桥路北向的卧湖路、达明路当年都是通往湖区的小河,从闽江运载大米的小船可以溯流而上,从这里经过,在西湖边的粮仓卸下,因此,卸粮所在地就称为“旧米仓”。时光倒流,我仿佛又回到了古早之年,有海的咸腥气息随潮水涌来,耳边回荡着两潮汇流的激荡水声。望着杨桥路通衢大道上的如织车流,身边高耸的衣锦华庭楼群,我的内心有些怅然。但我想,现代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繁荣发展,总是免不了要做出局部牺牲,只要市、区政府持之以恒,加大内河整治力度和常态化的管理,福州人民就一定会有一个山环水绕、水木清华、更加美好的明天。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鼓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