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2 00:2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卢一心



以姓氏名义唤醒民族记忆

 

卢一心

 

 

“一脚踏三省,三省一日还。”乍一听,什么样的人敢说出这样的大话?什么样的地方如此神奇?没有到过武平,不敢夸下这海口。到过武平,你会被这块神奇的土地所吸引。武平地处武夷山南西端,属闽西南上古生代覆盖层。南与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平远县相邻,西与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会昌县接壤,地理位置特殊。武平还是原中央苏区县,开国上将刘亚楼就是武平人。

我是第一次来到武平,在此之前,想象中的武平是既偏僻又落后的山区。走近武平,颇感意外,发现武平简直堪称“世外桃源”,四周风景美不胜收,尤其是县城人口不多,规模却不小, 又很雅致,有一定文化品位。听完介绍,第二天一早,便马不停蹄来到“百姓镇”,想尽快揭开其神秘面纱。“百姓镇”行政名称叫“中山镇”,是个千年古镇,而且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素有“小京城”之称。明洪武时期,中山镇是武平县的场治、县治所在地,旧称“武平所”,简称“武所”。下辖3个村落,方圆不过10里,因聚居100多个姓氏,并一直延续至今,因此而得名。“百姓镇”堪称中华民族独特文化现象而受关注。如今,这一文化地标受到重视,堪称幸事。

从中华姓氏文化来讲,华夏先祖自伏羲氏以来就开始使用, 相较于其他文明,堪称独特,这也正是后世之人热衷于追根溯源的原因。其实更早之前,母系氏族社会就有姓了。那个时候,男性没有社会地位,“姓”是由“女”和“生”组成,意即由女性而生,男性只是从属关系。中华姓氏文化始于母系氏族由此也得到了证实。还有一解,“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姓氏一说,揭开了古老的华夏民族神秘的面纱。古语有云:“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武平“百姓镇”到底从何而来?或如何演化过来?简单梳理一下,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首先跟地理位置有关,所谓“一脚踏三省,三省一日还”,所讲就是这个。由于地处三省交会之处, 人员流动性频繁,姓氏杂居的人就多起来。客家人三次南迁,都和武平有关。其次,武平中山镇地理位置夹在闽粤赣狭缝间,且深卧闽粤赣山区内部,何以在此设立千户所,确实是个谜。但其中必有道理。历史证明,自古以来,这个地方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故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设千户所(简称“武所”)。何为“武所”,就是当时驻军所在地。后为了巩固武所,驻军推行军士屯田政策,按规定,驻军士兵十分之三守城,十分之七垦荒种地。后来,不少军士服役后就地解甲归田,成了当地居民。由于这些军人来自全国各地,姓氏不同,又与南迁客家人杂居在一起,这才形成“百姓镇”。据了解,当地人除了讲客家话,还流行讲一种语言,叫“军家话”。讲这些话的人大都是军籍,平时为了方便交流,将多种语言掺杂在一起,并融入客家话形成独特语言。武平千户所时期曾建有军籍祠,并供有“十八将军”之说,可惜祠堂已毁。“百姓镇”姓氏都有自己的堂号和堂联, 譬如李氏堂号为“陇西”,孙氏堂号为“乐安”,危氏有“汝南”和“晋昌”两个堂号,而这些堂号主要是为了寻根溯源、缅怀先祖。堂联又称“族氏联”,不同姓有不同族氏联。譬如朱氏联“汉代名臣第,宋朝理学家”,杨氏联“弘农故郡,清白世等”,还有林氏联“九龙新世第,十德旧家风”等等,内涵隽永,回味无穷。由此可见,“百姓镇”文化底蕴深厚。更耐人寻味的是,随着时代变迁和人口流动,武平“百姓镇”姓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或许,这就是武平这个山旮旯的地方越来越繁荣、越来越文雅的原因之一吧。

当地《闽西日报》原主任记者詹鄞森热情地向我推荐了一个人,说:“中山百姓镇就是这个人推出来的,此人叫洪荣昌。找到这个人便可以了解‘百姓镇’了。”詹记者马上打电话给洪荣昌,稍候片刻,他就来了。几句话过后,我便心中有底了。心想,洪荣昌真是中山“百姓镇”的文化推手。他是中山镇本地人,因捐资1000多万元建设武平百姓文化公园而一夜成名。然而,据了解,洪荣昌原只是一名普通国家工作人员,钱从哪来呢?他快人快语,毫不避讳,他说:“要感谢我的妻子。她虽然是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普通工人,却对风险投资有经验,投资股市,涨了就买房。她在紫金矿业原始股不受青睐时,果断出手, 解禁后增值超600倍,成为股市空前绝后的黑马。在征得妻女同意后,洪荣昌把部分投资获利回报社会。”如今,行伍出身的洪荣昌被喻为“中国红色收藏第一人”。洪荣昌热衷于红色收藏,送给我他自己编写出版的《红色票证》《红色货币》《红色收藏》等,果然是个红色收藏谜。而我更想知道他的“百姓镇”情结。

第二天一大早,洪荣昌就开着他的宝马来接我去参观由他捐建的百家姓文化公园。路上,他滔滔不绝向我讲解有关“百姓镇”的一些历史故事。他说,中山镇位于闽粤赣边界客家地区, 全镇人口不逾万,方圆不过十里,却聚居着102个姓氏人家,最多时达108姓。这一文化奇观,与客家地区以聚族而居为特征的社区文化形成强烈反差,成为全世界绝无仅有的“客家百姓镇”。他还说,“我捐资1000多万元建设武平百姓文化公园,整个工程设计、建筑、陈列等全部由政府进行,我没有参与,建成后所有产权也全归镇政府。”说话间,我们已来到由他捐建的地方。果然是一座百姓公园,说是博物馆也行,虽然还没有完善内容,但里面设有仿古大殿百姓祠堂,只见祠堂门口柱联上写着:“举目四周,塔桥似画;敬香百祖,恩德铭心。”门联:“百姓扬祖德,众祠佑后昆。”足见当地人对百姓祠堂寄予多少情思。此外,公园还设有展示姓氏文化、民俗文化的长廊,还有百家姓活动中心,包括广场、牌楼、百家姓客栈等。占地约10亩。文化公园建在半山腰。山脚下,当地政府正在兴建一座颇具规模的百姓大院,仿古建筑,占地数百亩之多,拟投资数亿人民币,目前已初具规模。看来,武平中山镇真的是下决心要将“百姓镇”进行到底了,这真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功在千秋。

以姓氏名义唤醒民族记忆,这是历代国人尽心尽力在做的一仵事情。从姓氏中找出民族记忆也是老祖宗留给历代祖孙共同的话题,而其中不仅凝聚着后人对祖先的怀念与感恩,也是对家族乃至国家与民族,自上而下的传承与信仰的努力与尊重,更是国家与民族凝聚力的体现。是的,历史留给后世子孙绝不仅是姓氏一说,还应包括自信与自强。那天,参观完百姓文化公园后,洪荣昌带我到当地文化站小憩了一会,文化站就在公园里,站长姓徐,也是个“百姓通”了,一提起“百姓镇”,顿时来了兴趣, 感觉有很多话要讲,但又欲语还休。我理解他的这种寡言背后的深情,一杯武平绿茶让他的思绪回到祖先的牌位前,于是,说不完的百姓里短,夹杂着长长的眷恋与追寻。是的,我从他那朴素敦厚的外表看到深藏于内心的姓氏情怀。是的,姓氏源头就是祖先的叮咛与寄托。

泱泱华夏五千余年的历史,武平“百姓镇”只是中华姓氏文化的一个缩影,但其传承与弘扬是一种国家与民族的自信,以及对历史的尊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姓氏文化,也离不开武平“百姓镇”这张名片,还有所有国人的仰望。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武平》)